2月15日,上海美国商会推出的《2011-2012中国商业报告》,上海美国商会从1999年开始,每年发布类似调查报告,今年的报告由318家遍布中国各地区的美国企业参与。作为今年这份报告合作伙伴及全程调查执行者,化险咨询(Control Risks)大中华及北亚区董事总经理KentKedl表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有许多新情况值得解读。
21CBR:今年的《中国商业报告》中,66%的公司表示2011年在华营收增长超过了全球业务营收增长。这是否突破了以往把中国定位为新兴经济体的概念?
Kent Kedl:的确如此,这也是我首要强调的一点。中国市场正在成熟。对美国企业来说,中国已经从一个“乐于拥有(nice to have)”的市场转变成“必须拥有(needtohave)”的市场。
尽管过去我们一直听到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这始终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辅助角色。但随着中国持续发展,公司越来越不再把中国视为新兴经济体,转而将其定位为成熟而竞争激烈的市场,并认识到伴随这一市场地位而来的各种相应利益和挑战。
在我们调查的318家企业中,八成企业在中国经营超过5年,一半以上超过10年,他们不再把这个市场视为原材料、加工制造和辅助消费市场,而是真正作为主要战略部署市场来对待,58%的受调查公司表示他们把为中国市场生产和服务作为主要战略方针。
21CBR:美国再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下,在华美国企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Kent Kedl:美国吸引大量外资和本土企业投资回流的政策目前并没有对在华美国企业产生很B17k2oz106862BPwYpx4t0Io1/RjFFFIV8FTw2nDj8I=大影响,相反,调查显示他们会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相比2010年,2011年对中国业务的投资有增长的受访企业达到近四分之三(72%),同时大约有近八成(77%)的公司表示,计划在今年增加对华投资额度。
21CBR:今年调查报告特别提到了企业拉动美国出口,这是一个新发现吗?
Kent Kedl:在华美国企业的积极运营,带动了美国向中国的出口,这是我们原来不曾想到的。在受访企业中,大约三分之二表示他们从美国进口零部件或制成品,进口的货物价值大概占据他们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32%。
同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他们在中国的运营有益于他们在美国市场的生产和提供就业,并表示中国是为美国总部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地。
这个发现是很重要的。实际上,这与美国政府目前一直鼓励的出口倍增计划目标一致。因此美国企业继续扩张其在中国的业务,实际上更能促进美国向中国的出口,进而间接地增加美国的就业,帮助解决美国经济目前遇到的重大问题。
21CBR:总体上看,2011年美国企业在华业绩表现尽管不错,却没有超过前年。
Kent Kedl:的确如此。尽管78%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有所获利或者获利颇丰,但2011年表示营收和利润超过前一年的公司略有减少。同时,对未来五年内中国市场商业前景看好的公司也比前一年略有下降。
21CBR:根据你的解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Kent Kedl:这一份报告分析出的原因,与往年的有所不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是一个宏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微观层面,调查中发现,美国企业认为2011年他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业务层面,而非监管层面。
在业务层面,美国公司表示成本增加是最大的问题,而往年调查中占据首位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则屈居第二,而来自中国和外国企业不断加剧的竞争是第三个挑战。大多数企业表示,这些挑战在2011年变得更加严重。
同时在监管层面,公司面临的环境也几乎没有得到改善。71%的企业认为中国监管环境没有变化或者趋于恶化,明显高出前一年63%的比例。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官僚主义、监管环境不明朗以及缺乏政府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