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与亚洲的接近和战略合作

2012-12-29 00:00:00贺文萍
中国市场 2012年24期


  摘要:随着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的对比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和亚、非两大陆自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建立在反帝、反殖和反霸基础上的团结合作相比,非洲与亚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一轮重新接近和战略合作则是以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为基石,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整体权重为目标。从“金砖四国”到“金砖国家”的变化即真实揭示了这一发展的趋势及本质。另外,随着二十国集团逐渐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非洲国家越来越倚重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的帮助来抗击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而中、印这两个世界人口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非洲的热情“拥抱”对于加强亚非两大洲的团结,对于推动南南合作都有着巨大的历史性意义。
  关键词:非洲;亚洲;“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战略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4.4;D813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新的合作浪潮。在此背景下,亚非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接近和战略合作,并从全球治理的边缘地带向中心转移。
  
  一、两次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洲与非洲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性事件便是亚非会议的召开。虽然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亚非会议一度中断,但在全球一体化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南北差距的扩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亚非国家再次团结起来,抱团取暖。
  (一)第一次亚非会议开启了政府间交往
  亚洲与非洲两大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以回溯到1955年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因在印尼万隆举行,史称万隆会议)。当年4月18~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聚首万隆,讨论亚非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以及反帝反殖事宜,并由此走上正式建交和互助合作的道路。由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为会议的成功举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会议上,针对一些与会国因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看法不同而掀起的争论风波,周总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认为亚非国家如果“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对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但也“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会议高举和平、团结、反帝、反殖、友好合作的旗帜,在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加强了亚非国家的沟通和理解,并发表了著名的《亚非会议联合公报》,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以及反帝、反殖、促进亚非团结、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呼声。
  这次会议还为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开启了中非政府间交往的先河。亚非会议后的第2年,埃及就毅然断绝了同台湾国民党的外交关系,与我建交,成为与我国建交的第一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影响深远。此后,苏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加纳、几内亚、马里、索马里等国纷纷与我国建交,使与我建交的非洲国家数目在短短5年内从亚非会议前的零一跃为1960年的8个(1965年底又增至19个)。万隆会议之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原本打算在1964年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但因拟定的主办国阿尔及利亚发生了政变、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以及苏联“变修”等各种因素,致使会议一直没有召开。没想到的是,这一停就是50年。直到2005年4月22~23日,第二次亚非会议才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
  (二)第二次亚非会议延续了合作发展精神
  亚非会议之所以在时隔50年后再次召开,自然是出于形势变化的需要。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亚非国家整体力量的增强,另一方面则是南北差距的扩大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对亚非国家发展空间的打压。为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发展合作,抱团取暖,团结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第二次亚非会议开幕式发言中所指出的,发展是亚非国家最为紧迫的任务。亚非两大洲,地域占世界的一半,人口占世界的3/4。没有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发展。
  第二次亚非会议由南非与印尼一道联合发起。早在2002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第八次东盟首脑会议上,时任南非总统姆贝基就首次提议重新构建亚非合作框架,加强两大洲之间的合作。时任印尼总统梅加瓦蒂作出了积极回应,并由两国牵头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在印尼和南非分别举行了次区域组织部长级会议和工作会议,开始筹备第二次亚非峰会。第二次亚非会议的主题是“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致力于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会议通过了《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亚非106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宣言中宣布,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规划两大洲在政治团结、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三大领域的未来合作。虽然两次亚非会议因中间停顿了半个世纪之久,完全走入正轨和实现机制化尚需时日,但正如印尼外长维拉尤达在会议致词中所言,目前是亚非大陆重振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平等、合作”精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最好时机。“亚非国家只有以积极、务实和向前看的态度建立机制化的战略伙伴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集体潜力。”亚非两大洲之间的重新接近和战略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亚非新兴国家战略合作新平台的构建
  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组成的传统“金砖四国”在南非加入之后,转而成为“金砖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金砖国家”成为亚非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与纽带。
  (一)南非加入“金砖国家”激起不同反应
  2010年12月24日,中国外交部网站发布消息说,中国作为本年度“金砖四国”首脑峰会的轮值主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该合作机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时致信南非总统祖马,邀请他2011年到中国参加“金砖五国”峰会。此消息一经发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欢呼者有之,警觉者有之,不以为然者亦有之。
  感到警觉的自然是西方国家。作为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导者和主要获益方,西方国家对于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近10多年来出现的群体性崛起以及新兴大国之间所表现出的新一轮重新接近与合作的趋势表现出一种其惯有的、天然的警惕和戒备。在西方国家看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一种突出表现和象征符号,即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组成的“金砖四国”所体现出的一种世界经济(当然也或许包含国际政治)重心由西半球向东半球的转移,以及这种转移对西方国家长期拥有并早已习惯的主导地位的冲击在给西方带来失落感的同时,还有相当程度上的疑虑、焦灼和危机感。如今,非洲大陆的“超级大国”南非的加入不仅使“金砖四国”扩大了家庭成员的数目,而且使得“金砖国家”这一机制得以覆盖亚、非、欧、美洲四大洲,在地理范围、政治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扩大和提升。这一改变自然使仍深陷金融危机泥淖中的西方国家感觉到不太舒服。
  感到不以为然者主要是一些从纯粹的经济学指标来看待南非影响力或者“金砖资格”的学者、观察家和媒体。他们认为,作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虽然南非的GDP占非洲GDP总值的近1/4,但其经济规模与“金砖四国”其他成员国相比还太小,甚至还赶不上以往在“金砖四国”中排名最后的俄罗斯的1/4。诚然,如果从严格和纯经济的指标看,南非这块“金砖”的成色可能还够不上足够的纯度,但自2001年11月美国高盛公司经济学军奥尼尔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以来,伴随着近10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权重的上升和南南合作趋势的加强,“金砖国家”的概念内涵已经开始逐渐超出其最初的狭义的经济范畴,向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格局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并初步显现出新兴发展中大国在各领域进行全面对话和合作平台的雏形。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格局出现大动荡和大调整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全球货币管理体制、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等一系列新课题和新挑战,新兴市场国家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和合作就更显得迫切和重要。
  
  南非举国上下对于能够加入“金砖国家”机制感到欢欣鼓舞。南非舆论普遍认为,南非能够加入“金砖国家”表明南非的大国地位得到了其他新兴国家的认可,南非由此可正式从“非洲大国”步入“全球地区性大国”行列,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领军的第一梯队成员。南非总统祖马在访华时也曾明确说,“当今世界经济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变化”。“我们确实想参与四个‘金砖’国家的重要经济活动。加入‘金砖’国家,能促进南非和非洲大陆经济的发展,帮助我们摆脱贫困”。
  (二)“金砖国家”成为助推亚非共赢合作的重要平台与纽带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无疑将进一步打通并加强“金砖国家”与整个非洲合作的重要通道,能够有力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合作。南非的加入不仅意味着“金砖国家”从此成为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一个跨越全球四大洲的南南合作机制,同时也意味着其他金砖国家对非洲近年来实力和地位上升以及该大陆发展潜力的认可。就连“金砖四国之父”吉姆·奥尼尔也认为,南非加入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整个非洲大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企稳向好的发展趋势,年均经济增长接近6%,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财政状况逐年改善。对非洲经济取得的可喜进步,就连10年前发表非洲悲观论文章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刊也在2011年12月发表题为《非洲崛起》的封面文章,认为在过去10年里,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是非洲国家。在过去10年中的8年里,非洲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东亚,其中包括日本。世界银行非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尚塔亚南·德瓦拉詹2011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凭借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领域的强劲增长,以及海外资金持续加速流入,非洲经济有望迎来长达20年的增长期,上升态势堪比亚洲大国印度在过去20年里的表现。非洲的发展以及外界对非洲的看法之所以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除了非洲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来自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广大新兴国家近10多年来对非洲的大量投资以及对非贸易的大幅增加。过去,非洲经济与欧美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往往是“欧美经济打喷嚏,非洲经济就会重感冒”。如今,虽然非洲经济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遭到重挫,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以下,但因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带动,非洲经济在2010年很快触底回升,达到4%以上的增幅。2011年更恢复至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尽管美国经济的恢复速度仍缓慢,欧洲更是深陷债务危机,但非洲经济2012年仍将以接近6%的速度增长,与亚洲的速度大致相同。可见,随着非洲与亚洲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正日益呈现一种互利的共生共赢局面。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不仅可在经济层面进一步推动亚非两大洲的互利共赢关系,而且还可为新兴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增添新动力。南非不仅是非洲的经济大国,更是非洲的政治大国和外交大国。南非一直把加强南南合作作为其在国际事务中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优先的外交日程。早在2003年,南非就与印度、巴西一道组建了首个跨洲发展中大国合作机制—“印巴南论坛”。2005年又与印尼一道联合发起召开了第二次亚非会议。作为国际舞台上最富有影响力的非洲国家和二十国集团中唯一的非洲成员,南非2010年10月还当选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其2011-2012年的两年任期中有机会和其他金砖国家一道在联合国安理会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和影响力。南非对非洲复兴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不懈推动、传奇人物曼德拉的精神感召力、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成功举办、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主办地以及申办2020年或2024年奥运会的计划、加入“金砖国家”…ivrgCDLVQjbkUmoQaQC8QQ==…,所有这些都赋予了南非独特的“软实力”和超经济的影响力。南非加入“金砖国家”也因此将使该合作机制更显活力。
  (三)金砖国家机制成效卓著
  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此次会议因有南非的加入和金砖国家的扩员,并且是在北非中东局势动荡以及利比亚战事呈胶着状态的背景下召开,因而也备受国际媒体的关注。会议发表了《三亚宣言》,强调金砖国家支持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革以及支持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利比亚问题上,宣言指出,金砖国家愿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问题加强合作。各方应通过和平手段和对话解决分歧,联合国和地区组织应发挥应有作用。此后,在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表决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时,同为安理会成员国的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国均投了弃权票,显示出这一机制成员在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如尊重主权和反对使用武力等)方面的共识和共同立场。
  2012年3月28日至2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相聚印度新德里,举行第四次会晤。全球治理是此次会晤的重要议题,其核心是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各国在重申支持二十国集团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具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架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进展缓慢表示关切”,要求“世界银行的性质必须从主要协调北南合作转变为加强同所有国家的平等伙伴关系,以解决发展问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在亚非国家提高话语权、维护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危机以来的亚非新合作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给世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了重创,对长期以来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G8)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也将包容性更强、更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图谱的二十国集团(G20)径直推向了国际事务的中心位置,并使之迅速成为应对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主要国际机制和世界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G20 在构建世界新秩序中被寄予厚望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G20已经在美国华盛顿(2008年11月)、英国伦敦(2009年4月)、美国匹兹堡(2009年9月)、加拿大(2010年6月)和韩国(2010年11月)先后密集召开了五次领导人金融峰会,通过制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举措,为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也被舆论以及各国政府广泛认为是未来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机制和新起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卡恩认为,金融危机暴露了发达经济体金融体制的一系列缺陷,也证明当前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全球化金融市场的要求,对这一体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存有质疑。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也表示,在金融危机面前,西方七国采取的措施根本“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涵盖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内的更大的国际集团。按照佐利克的构想,国际社会应该考虑建立包括西方七国,以及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内的14国集团或更大规模的国际组织。在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韩国首尔峰会召开前,美国白宫甚至表示,二十国集团不仅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美国国内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白宫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本·罗兹明确指出,美国已将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点从八国集团转向了二十国集团,从而和各国一起防止经济下滑风险并推动全球经济平衡增长。为使二十国集团在未来更好地成为全球经济合作和议程设置的平台,韩国政府通过不懈的外交努力成功把“发展”的概念引入了第五次二十国金融峰会,使得该峰会走出了前4次会议仅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商讨对策的运作框架,讨论的议题扩大覆盖到包括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粮食与贫困等问题在内的各项发展议程。韩国总统李明博对G20机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G20峰会的机制化具有历史性意义,它宣告了世界脱离原来以G8为中心的机制,正在进入新时代”,“二十国集团是经济危机后形成的世界秩序的圆心,也是可持续、均衡增长的最高合作体”。
  
  的确,和八国集团相比,二十国集团因包括了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和土耳其等众多的亚非新兴国家在内,因而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包容性。从经济发展潜力看,新兴大国的土地面积相加占世界总面积的65%以上,人口占60%左右,外汇储备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的约3/4以上。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看,2009年新兴大国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近40%,对全球GDP的贡献总量超过20%,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额超过55%。经济权重的增加必然带来话语权和投票权的扩大。在2009年9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上,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与会领导人同意将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分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5%和3%。2010年11月6日,时任IMF总裁卡恩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的份额改革方案为:IMF将在2012年之前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代表性不足的国家转移6%以上份额。同时,欧盟要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两个董事会席位。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之前的3.72%升至6.39%,成为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的IMF第三大份额经济体。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也通过了新一轮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世界银行3.13%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则从2.77%提高到4.42%,其投票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位列第三。
  (二)非洲国家的“向东看”战略
  虽然G20中只有南非一个非洲国家,但非洲国家仍对该平台地位和作用的迅速提升以及国际金融体系中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变化而感到欢欣鼓舞。为借助亚洲新兴国家的力量共同抗击金融危机对非洲经济的冲击,不少非洲国家实行了“向东看”政策,把加强与亚洲新兴国家的经贸联系、向亚洲国家学习和借鉴发展经验视为外交工作的新重心。南非《金融邮报》杂志在南非总统祖马2010年8月访华前曾发表评论说,中国企业投资南非的热潮正在到来,南非政府已经意识到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是其中的领军者,因此采取了“向东看”政策。另外,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向非洲各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覆盖全非的研究智库“非洲经济转型研究中心”(The African Centre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ACET)也于2009年10月推出了上下两卷题为《向东看:中国进入非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向东看:非洲决策者们如何和中国打交道》大型研究报告,详尽分析了中国与非洲在开展投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给非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不同非洲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给出了不同的与中国打交道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的主旨是,中国作为新兴的全球经济强国,正在成为广大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伙伴。非洲国家采取“向东看”战略恰逢其时,但需认真制定这一战略的内容以确保双赢。得益于亚洲国家经济的快速复苏、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止跌回升以及非洲国家自身经济改革效应的逐步显现,2010年以来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条件、财政状况和经常项目等经济指标均趋于好转,非洲经济从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后的下挫转为触底回升,经济增长率接近5%。
  事实上,非洲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稳定增长是与亚洲等新兴国家开展的对非经贸合作密不可分的。从中非经贸合作来看,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贸易额在近10年里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68亿美元和2010年的1269亿美元。据有关方面测算,仅中非贸易一项,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20%。中国对非投资也从2001年的5000万美元提高到近年来的年均10亿美元,投资存量则已超过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跃居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和第二大海外劳务工程承包市场。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还共向非洲国家提供各方面援助76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8年,各种贷款大约460亿元人民币。已帮助非洲国家援建了包括公路、桥梁、水电站、纺织厂、医院、学校和体育运动场等在内的900多个项目,并且民生项目占其中的半数以上。
  (三)“中国龙”、“印度象”发展模式与亚非新合作
  印度在2008年4月于首都新德里举行了首届印非峰会,南非、阿尔及利亚、乌干达、加纳、坦桑尼亚等14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峰会。会议通过了《德里宣言》和《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在此次峰会上,印度还宣布了为印非双边经贸往来提供54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免除34个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税等一系列举措。据印度进出口银行方面的统计,过去7年,印度与非洲的贸易总额增长了7倍。印非双边贸易额在1991年仅为9.65亿美元,而到2008年就提升至350亿美元。从2000年至2007年的短短7年间,印度对非投资金额就猛增了837%。2009年,印度对非洲的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33%。印度商业与工业部部长夏尔马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七届印度与非洲项目合作会议上,还信心满满地提出,印度与非洲的双边贸易总额到2015年将由2011年的450亿美元增至700亿美元。
  近20年来中印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在非洲影响力的逐步扩大还客观上催生了国际上很多对“中国龙”和“印度象”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印对非洲发展影响的研究。也有媒体认为,印度召开非洲峰会是受到了2006年中非峰会的启发。一些西方媒体还特别热衷于报道和分析印度要与中国竞争在非洲的影响力,加强与中国在非洲资源和市场方面的争夺,等等。事实上,中非峰会和印非峰会的先后召开,谁启发谁和谁模仿谁在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10年来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以及非洲日益上升的经济潜力和国际影响力使得亚非两个发展中的大陆相互需要、彼此吸引。我们应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上看到中印在推动非洲发展方面的互补性以及非洲从中印不同发展模式中吸取养分的互补性。中、印这两个世界人口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非洲的热情“拥抱”对于加强亚非两大洲的团结,对于推动南南合作都有着巨大的历史性意义。新一轮亚非合作高潮的到来,给南南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为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搭建了新的国际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与印度的崛起对非洲意味着什么? [R]. OECD研究报告,2006,(5).
  [2]世界银行.非洲的丝绸之路:中国和印度新的经济边界[R].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2007.
  [3]杨洁勉. 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
  [4]The African Centre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CET). “Looking East:China’s Engagements With Africa-Benefits and Key Challenges” and “Looking East:A Guide to Engaging China for Africa’s Policy-Makers” [EB/OL]. http://acetforafrica.org/site/looking-east-main.
  [5]Goldman Sachs. 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R].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66,Nov. 2001. http://www2.goldmansachs.com/ideas/brics/building-better-doc.pdf.
  [6]Thomas Renard. A BRICs in the World: Emerging Powers,Europe,and the Coming Order[R]. Roya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gmont Paper 31,Oct. 2009.
  
  
  (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