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这片被称为农业领域的蓝海,正因食品安全丑闻不断曝光而备受市场恩宠与关注。
有机食品的市场到底有多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15年,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另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仅2011年前三季度,风险投资对我国现代农业的投资总额为4.44亿美元,是2010年全年的近4倍。有机食品的高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使其有望成为下一个朝阳产业。
于是,众企业一拥而上。随后,这些市场的介入者发现,培育有机产品所需的高成本和长久的耐力、高企的价格、认证的混乱等问题的层出不穷,令人始料未及。
一边是消费群体日益扩大的需求,另一边是困扰重重。
有机食品,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累。
而当我们有幸见到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力求寻找自然、纯净的食物与商业利润的最佳结合点,这使我们又仿佛重新寻得了有机产业的另一条发展之路。
酸涩的柠檬效应
有机产品的市场前景是诱人的,可很多业内人士对眼下国内有机食品的市场并不乐观。
“目前,实力雄厚的大型有机农产品企业都在发展对外贸易,优质的有机食品大量出口国外。发展有机种植成本高、收益慢,我们这些小型涉农企业举步维艰。”定襄老松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汶龙语带无奈。
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没有如国外般成熟的市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消费者认可度不高。这使得高成本生产出的优质产品纷纷转向了国外。
“我们的有机小米通过了德国BCS有机认证,销往德国、日本、波兰、荷兰。国外人认识的有机产品比中国人认识得更加清楚。”在第三届北京国际现代农业展览会上,辽宁红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赖蕊对记者表示。谈话间,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经济商务处的负责人也主动递过了名片——参展两天来,已经有很多外国驻华机构对该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观点。
“当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情况良莠不齐。”卓创资讯高级分析师孙光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以出口为目的的产品,质量检验较严格,品质较好;销售国内的产品的检验标准则相对较低,品质也相对较差。”
于是,在国内有机产品市场上,劣质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柠檬效应”正有形成之势。
价格是个大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机产品定价偏高,阻碍了更多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在超市中,有机食品的价格普遍超过普通食品至少50%以上。
“有机食品可能是要好一些,但是价格不实惠。”王女士表示,虽然听说过有机食品好,但是由于价高,并没有购买过。
在农业展览会上,一袋袋有机小米、黑米等杂粮包装精良。每袋不到400克,售价为20元,很多消费者闻价后就放弃了购买。
对此,赖蕊很是无奈。“有机产品的成本高啊,比如,为了使产品免淘,我们专门增设了手选车间,用电笔式的小机器把杂质吸出来。此外,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都是按照有机的标准操作的,并且每一个环节都通过检验检疫局检测和监督。所以,这样的高成本就决定了产品的售价。”
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战先生更是对记者表示,即使是目前的定价,也仍没有实实在在体现出产品的优质价值。“我们的杂粮如海参,想卖出海参的价格很难,目前只能卖出黄花鱼的价格。没办法,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的利润空间不大。”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有机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土壤肥厚,光照适宜。这也决定了产量的有限,价格偏高。
而在本科时曾参与过有机产品种植的孙建伟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有机产品成本都很高。“以大米为例,有机水稻在生物的防虫防治上成本要高一些,但是不施肥、不打药,这块成本就完全省掉了;而这期间养的提供肥料的鱼和鸭也能创造一部分利润。整体算下来的话,如果普通的大米每斤1.2元的话,那么有机大米每斤也就在1.4元左右。”不过,他不建议把有机产品的价格下调:“只有价格拉开档次了,厂家才会悉心抓好高价产品的质量。否则,厂家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抢市场上,产品的质量就难以全心呵护了。”
无论是成本高企还是高价叫卖,有机产品的价格高,真的就无解了吗?
在许多人看来,价位高只是产品初期推广的暂时的状态。来自广东的客商就对记者表示,“随着之后规模化生产以及更多厂商的加入,相信价格会有所降低。”
“在化学农业的环境中,如果想做有机食品,确实成本比较高。但如果走生态农业这条路,成本并不高,而且产量还很高,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以黄瓜为例,1元钱的化肥和农药能收获8元钱的黄瓜,而生态农业投资1元钱,能达到21元的产品。所以,有机农业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南阳东仑生物光碳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彭功明表示。
国内有机农产品如何在目前的环境中突围?
生产真材实料的有机食品,恢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是关键。
让食物重回质朴
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战先生对农产品安全现状感慨颇多。
一次在老乡家吃饭,战先生看到猪圈里的猪都躺着。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为了使猪养膘,饲料里都加入了安眠药,猪吃了睡、睡了吃。“三四百斤的大猪,3个月就出栏了,过去这个时间小猪崽还没长成呢,这样的猪还敢吃吗?”现实让这位农产品从业者很是担忧,更让他体会到让食物自然生长的重要性。
“以前小麦油性很大,二三十粒放在嘴里就能当泡泡糖嚼。现在不成了,化肥生产出的小麦很干涩。把青西红柿泡在药水里,加上一定比例的尿液,第二天西红柿就个个透亮的红。”业内人士吴先生对用化肥和药剂催熟产品的行为深表鄙恶,“所以,我的好多朋友都在郊区租地,吃自己种的,我也如此。”
“目前,政府对于部分农业产品已经能够从各环节做到一定程度的监管。但由于有机食品的溯源难度较大,规模小、分散零星,容易形成漏洞。”有专家指出,日本食品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度自律,正是因为犯错的成本实在太高。日本的媒体监督、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这个领域格外严苛。食品安全丑闻对日本的食品企业来说一击致命。“所以,不能完全指望政府监管,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否则,免不了同归于尽的后果。”
“我们的小杂粮的种植地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充分而糖分高,营养也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种植的小米和绿豆,但是到农贸市场买菜时,又不知道该真正信任谁。”战先生感叹道,“做这个行业,我们也深知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有责任为老百姓提供安全的产品,我们的理念就是让食品重回质朴与自然。”
做有机就像泡功夫茶
而真正做好有机产业,更需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广东佛山的家具商张岭对有机产品很感兴趣。在他看来,产品的有机及绿色,关键在于肥料。
对此,彭功明深表认同。“现在的产品只要使用化肥,就会造成农产品所含的亚硝酸盐超标;只要使用磷肥,如铅、砷、镉、汞等重金属残留物就会超标,被根吸收后残留在农作物上,这几个元素哪一个都是致癌的。中国近十年癌症患者增多,究其原因就是使用化肥造成的农产品有害物质过多。所以只有不用化肥和磷肥才是根本。”彭功明的话语使人振聋发聩。
为此,彭功明为了研制一款叫光碳核肥的产品,田间试验足足做了11年,今年才正式面市。从最初的4亩大蒜到小麦、玉米等多种杂粮和菜叶瓜果,从河南开封到试验地遍布全国,11年间,他在不同的产品和地区间实验着产品的有效性,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实植物的生长规律就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下制造叶绿素供植物生长。光碳核肥就是把足够农作物生长的二氧化碳吸附过来,既净化了空气又使农作物生长。这个产品比化肥产量还高,品质比有机食品还好,以检测仪器为证。”
11年,没有任何收入,每年都要投入,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彭功明为此先后投入了一百多万元。
产品的效果需要后市证明,但在功利时代,如此的耐心与定力实属弥足珍贵。“我就是不想吃那些有危害的产品,因为这个东西我懂,这就是我最原始的动力。”问其动力何在,彭功明的回答竟如此质朴。
发展有机种植成本高、收益慢,这是业界达成的共识。所以这需要业界有一颗沉下去的心。因为,真正的有机和一切功利与喧嚣无关。
新认 证震慑之剑出鞘
在巨大有机市场份额面前,目前国内有机认证混乱已使有机产品面临信任危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生产商为取得一个合法的身份,往往在小块地上生产经过严格程序控制的有机食品,一旦获得了认证,就对普通食品进行加工包装,其成本远远低于从源头开始的有机食品生产。
孙建伟就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一万亩的水稻田,会拿出二三百亩做实验的样板,去应付检测,其他的产品多多少少会施点农药和化肥。”他指出,“有机大米和普通大米抛光后都是一样的,也有很多厂商在销售时将普通大米惨进来统一销售,以获暴利,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国家的检测是抽检检测,这里面可做的文章就大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造成目前国内有机产品市场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证的混乱、对标准的执行力不够以及对认证过产品后期生产的监管力度不够。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有机产品新认证标识于7月1日全面启动。今年7月1日起,国内销售的有机产品必须在包装上统一添加有机产品标识和认证码。消费者可上网通过国家认监委“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和验证所购买的有机产品。同时,新标准还建立了不良企业的退出机制。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主席安德鲁·卢更称新规是“世界上最严的标准”。
新认证犹如一把出鞘之剑,震慑着业界的种种不规范。有业内人士预计,企业新一轮洗牌不可避免。
一个体验馆 一种反思
中国有机产业发展之路在何方?一些有识之士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李建敏对小时候家乡食品的味道十分怀念。从农村到城市,在城市中浸得愈久就愈发地觉得那个味道的弥足珍贵。之后,他认识了黄禺——一个同样对美食情有独钟,同样在经历都市繁华后怀有田园情节的隐者。于是,在机缘巧合中,获得北京雍和宫旁这块风水宝地后,两人共同成立了“在村上优质食材体验馆”,这更是对国内食品安全现状的一种反思行为。
“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对于传统手工业的逐渐丧失,深有感触。如果可以以我们的订单使对方保持这种手工艺的同时又能增收,岂不一举多得。”在村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建敏对记者表示。
木桌、木顶、木柱,一个个用玻璃瓶承装的乡间食材放置在两层楼高的木质架中……在体验馆内的一切都体现着回归自然的诉求。
“中国的食品安全认证在国际上是行不通的,认证机构又是监督机构,这就丧失了原有的公平性。”李建敏指出。所以,在村上所要做的就是倡导有机农业的方式,搭建一个不一样的贩卖平台,通过在馆中对美食的体验来对食材有真正的了解。
体验馆内所销售的产品,目前80%都是两位创始人分别从江西和福建老家精心挑选的,因此,李建敏对此如数家珍:
“小香菇是福建龙岩山林中朽木上种植的,一个朽木只能产三波香菇,香菇收取之后通过太阳晒干与室内烘干相结合”;“荠菜干选择是当地最好的加工手艺,晒干之后用水压”;“山茶油来自江西,完全是水动力冷压榨的,之后没有经过任何的化学手段处理,反复沉淀7次才会有目前这样的成品”……
据悉,在村上挑选优质生命食材的标准就是适合的生长环境;遵从食材生长的生命周期;回归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作业方式;寻找食材的古法制作工艺。
他们给这些精心挑选的食材取了统一的名字,叫本味无语。
“品味食材本身的味道,这种美妙是不需语言来表达的。”李建敏对此做出了诠释。“由于石油农业的耕作方式,有很多年轻人以为有些食材现在的味道就是本来的味道,我的一个朋友每年都带着小孩回广西,目的就是让小孩子知道食材本来的味道。我们选择这么多产品的初衷就是让大家体验到乡村的味道,认识到石油农业的危害。中国还有好多东西没有走出来,很可惜,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流通者。”
在村上知道,当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很多闹市区的人们都怀有一份田园情节。
村长的惬意生活
除在外采购食材外,李建敏整天都在在村上,员工们也因此亲切的称呼他为村长。久而久之,村长的名号在微博圈内也混得响当当。
除了负责日常的经营事务以外,村长还会时常接待食客,为他们传播自己的理念。
“人为什么需要饮食?以食物之生命养人类之生命,是本因。因而,人类健康的生命需要优质生命的食材。”这是村长与人交流后研悟的“以命养命”的理论,也经常与食客分享。
有时村长会给客人们讲解对食物的敬畏和对慢生活的向往。“像20天生长出来的速成鸡,它们的正常生长周期被破坏了,那对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是我们的产品,从土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保障。”
目前,在村上的美食体验餐每天最多只接待两桌食客,而且需要提前几天预约。
“我们所有的菜品,味精和鸡精是绝对不放的,也极少用其他的作料。汤是不放盐的,让食客体验到食物本身的味道。”体验馆正式运营近一年来,由于食客的口口相传,回头客带来了更多的朋友,业绩每月递增。
即便如此,村长目前不计划把餐饮消费作为盈利的项目。“主要还是体验,以此来带动产品的销售。餐饮是潜在的产品,未来也许会单独拿出来参股或者做品牌的授权。”他更愿意把此看做是一个资源的平台。
事情也在朝着村长的意愿发展,并给他带来更多的惊喜。“很多人刚到这来时是我们陪着讲解理念,后来他们带朋友来自己讲理念,即使他们没有股份也乐在其中。很多人更是把这里当做招待朋友的场所。”
一些食客更会把老家很好的农产品拿过来,日本友人还寄来了光盘、样品、杂志。
“你能感到大家真正的参与进来了”,村长在心怀感激之余更感到了众人的力量。
这个平台也吸引了很多的投资者,比如说米酒,目前就已有3家在和在村上洽谈。
品茶、鉴酒……村长在按照自己意愿建造的小天地里与食客交流着体味自然美食本味的感受与真谛,而餐前的一句“感谢大地”,更让食客觉得此种韵味妙不可言。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惬意无比。
不只是两个人在战斗
在采访中,记者也有幸见到了忙得不亦乐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在村上另一位创始人——黄禺。与村长的知性不同,这位理性的福建男人道出了推动此种有机饮食工程的庞杂。
“创业之初,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理念,这份事业是坚持不下去的。但只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很大。”试营业一年多来,在村上人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食材品种的庞大,且每一个品种想做成真正的有机化,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寻,即使是他们认为做得最扎实的茶叶。所以,他们在不断的做减法的过程中,将原来的理想具体化。“这段时间,我们更多的是在考验这种商业方式,能不能把原来设想的百分之百的传播力做到及格,当产品扩大化了,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利润。”
“给每一个食材一个身份证,这项工作连国家都做不了,作为一个商业体,我们只能是做中国有机食材的倡导者和传播理念的平台,”黄禺表示,“一瓶山茶油目前我们的定价是226元,这对于大众而言的确是一件奢侈品。但这是一粒种子,当这个做好了之后,我们也会考虑向中低端的产品发展,让大众惠及,然后在我们影响力的范围内去赚我们该赚的钱。”
“做这个事情其实是更多人的意愿,本身在村上的这个创意以及创业基金就是很多人在一起做成的,我们两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代言人和执行者而已。”黄禺表示,无论未来融资也好,扩大产业链也好,希望合作伙伴首先是要认同这种理念,然后共同去推动它。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人去做这个事情。
未来会怎样?在他们看来,一切皆有可能。
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有机产业前景向好,但步子很慢。中国有机产业若要良好的发展,需要消费者认知度的提升、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宣传,更需要的是生产商的责任与使命,只有这样,这外表光鲜的产业方有可能真正的熠熠生辉。
无论是彭功明,还是李建敏和黄禺,以他们为代表的创新者,在有机市场的诱惑与混乱面前,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将责任感和商机做以完美的整合,但摆在他们面前的路仍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任重而路远。无论未来怎样,这样的市场人都令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