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还是P—book?

2012-12-29 00:00:00王正胜
世界文化 2012年8期


  书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一是岩土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字载体有石头、泥版、陶片等,如世界各地的岩画、苏美尔人和亚述的泥版书等;二是动植物时代,这一阶段的文字载体有龟壳、羊皮、竹、树皮和草等,图书的具体形式有中国的甲骨文、竹简、古埃及的莎草纸卷、印度人的桦皮书、古罗马时期的羊皮纸书等;三是纸张时代,形式从中世纪的册子本发展到近代的印刷本,即现在常阅读的纸质图书(P—book)。纵观图书的历史发展,岩画被泥版书取代,泥版书让位于动植物皮书,而纸张的出现使印刷的图书占据主流,每一个新的发展都是对前者的淘汰。那么现在崭露头角的电子书(P—book)会不会让人们放弃纸质书呢?
  读者眼中的P—book
  目前看来,电子书与传统的图书相比有较多的优势:首先,它是绿色环保产品,节约了树木能源,减少了造纸带来的环境污染,省却了运输费;其次,它购买方便,易于携带,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并且现在的阅读器容量巨大,随身携带“图书馆”成为现实:第三,电子书可以进行全文和目录的检索,阅读时可以随处进行画线、标注、修改,还可用电子词典查阅,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声文并茂,即使是盲人也可通过听的方式阅读;第四,电子书易于保存,不怕火烧、水淹和腐霉,不会发生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其藏书毁于一旦的悲剧。
  更重要的是,电子书在数字时代满足了追求新潮的年轻人的需求。现如今,商场里、公交车上、大学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年轻人拿着手机或其它电子阅读器浏览阅读。电子阅读在年轻人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特别是对学生来说,现在书店里的书价格比较高,一般在几十元到几百元,如果全都买来看成本太高,而在图书馆借书也有诸多不便。但是从网上花几元钱下载电子版书籍,既便宜时尚,还省时省力,所以阅读电子书在学生群里很流行。另外,学生平时带着一摞书在身边已经很重,除了课本之外,要是再带一些拓展阅读的书就更费力气,电子书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平时到网上下载大量电子书,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阅读量,丰富了课余生活。
  E—book——写作爱好者的福音
  电子书给写作爱好者带来了福音。美国人伯伊德·莫里森,由于喜欢创作,几年前放弃了原先的工作专事写书。不幸的是,他连续写了三部小说,找到多家出版社要求出版,但均遭拒绝。无奈之下,他把自己的小说放到亚马逊网络书店卖起了电子书,幸运的是,其中的一部小说《方舟浩劫》连续数月位列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到了2010年《方舟浩劫》已卖出20国版权,这个美国人成为不需要出版社就能成为畅销书作家的第一个典范。
  2010年,世界上还出现了第一位卖掉100万册电子书的作者——瑞典作家斯蒂格·拉森。拉森在2001年就开始写一部千禧系列小说,这是关于一位有着特殊身世的女士和一位内幕杂志老板交织出来的犯罪故事的系列小说。2008年,亚马逊推出Kindle电子阅读器,千禧系列自然也有了电子版。截止到2010年,千禧系列已卖出了100万册电子书,拉森也成了一位电子书的大热门作家。
  更令电子书作者感到欣喜的是,电子书的运营商可以支付给作者的版税超过传统出版商。近日,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的一封致股东信被媒体公开,这封信指出该公司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以下简称“KDP”)的出版服务规模“以惊人速度扩大”。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千位KDP作者每月书籍销量超过一千本,部分作者的图书销量达到数十万册,有两人进入了“Kindle百万俱乐部”。据其透露,KDP作者可拿到相当于销售额70%的版税。而纸质书作家版税率约在6%~15%,8%更为常见,有些作品因为被出版方一次性买断,甚至谈不上版税。
  现在,写作爱好者都可以撰写和发表电子书,成为电子书的作者。出版图书在某种程度上从牟利成为愉悦心情、展现自我的方式。网络还提供了众多制作电子书的小工具,作者可用手机等随意制作自己喜欢的电子书。同时,电子书还可以满足一些人希望成名的愿望:如果创作了吸引人的电子书,就会有很多的粉丝传播这些电子书,每天会被人找寻,崇拜者会越来越多,你也就建立了自己的粉丝团队,成为一个名人了!
  E—book的发展与繁荣
  与手机、电视的发展相比,电子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令人惊奇的。2008年,美国最大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推出其电子阅读器Kindle并在5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许多业界人士开始感叹“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转折点”。2009年12月,亚马逊宣布其网站的电子书销量已经超过实体书销量;2010年电子书销售额较2009年增长一倍,占总销售额的15%~20%:2011年,Kindle已经成为最畅销的礼物,全年的销量达到1750万部,营业收入为21亿美元,电子书的销量也达到了3.14亿册,营业收入为17亿美元,两者合计营收将占到亚马逊全年营业收入的8%。2011年,苹果公司的iPad也在不到1个月就售出100万部。Andriod平板也为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2012年全球电子书显示器出货量将从2007年的15万个上升到1,830万个,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1%,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显示器销售额将从2007年的350万美元上升到2.91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
  杂志和报纸更是如此,2010年,美国著名的《连线》(Wired)杂志,最早出版iPad版本,第一个月就卖出了10万份。2011年2月,美国出现了第一份完全没有纸张印刷的报纸,即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和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合作的iPad版报纸《日报》(The Daily)。
  电子书的兴起给传统的实体书店带来了冲击,促使其进行转型改革。世界上最大的书店Barnes&Noble于2009年7月宣布推出Barnes&Noble e—Bookstore电子书店服务,可提供70万本以上的书籍,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书城。如今该站的电子书种类突破100万,现有的电子书包括新出版的In the Heart of the Canyon,The Shanghai Moon,还有销售排行榜上的《暮光之城》系列Eclipse等书籍,其电子书售价为9.99美元,约为实体书籍的4折~7折。
  P—book的现状及其与E—book的PK
  电子书使纸质书的生存空间受到空前挤压。2012年3月13日,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将停印已有244年历史的纸质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今后将只提供电子版。告别纸质书,实在是不得已之举。1990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美国售出12万套,总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6.5亿美元。之后,随着免费快捷的谷歌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相继推出,纸质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销量便一落千丈,以致现在纸质书收入不到公司总收入的1%。而网络版始于1994年,现全球有逾1亿用户。此外,电子版的百科全书可以适时更新,而印刷版本在印制时就可能已经过时。
  作为百科全书世界里的“龙头老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此次由线下走到线上,被认为预示着纸质大部头辞书将逐渐成为历史。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遭遇是不是意味着纸质书PK不过电子书呢?2012年4月4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最新民调显示,纸质书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惨遭冷落。比如,在有睡前阅读习惯的“读书人”中,青睐电子书与钟情纸质书的人各占45%和43%,几乎打成平手;在阅读电子书的读者中,承认仍在购买纸质书的人高达88%。此外,给孩子们讲书里故事以及重温自己钟爱的故事时,纸质书仍是“硬通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相信,人们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文章时感觉并不好,这是因为大脑对印在纸上的信息和显示在电脑屏上的信息,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印在纸上固定位置的文字和图像,似乎对用于储存“空间地图”的那部分大脑有着特殊的感染力。而电脑屏幕是滚动显示信息的,这似乎就剥夺了大脑某些微妙的视觉和触觉线索,而这些线索恰恰有助于我们获取新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看书比看屏幕更不易疲劳,也更容易接受其中的内容。
  纸张作为一种实体物质的存在和电子载体相比有它自己的优点。视觉疲劳或许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加以解决,但是心理上的疲劳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这一点上,电子书是无法与纸质书相比拟的。
  再者,阅读纸质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永恒的感觉。美国畅销书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就曾猛烈抨击电子书,称它们“不适合严肃的读者”,并“对社会有害”。在他看来,永恒感历来都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纸质书的永久性令他感到安心,这是电子书所没有的,因为屏幕总是让人感觉可以删除、修改、移动。这种永恒感使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的内容,进而进发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而通过屏幕阅读,必定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此外,纸质书的文化气息是电子书不能取代的。古人看书喜欢看作者的真迹原本,因为即便是同一篇文章的同一个字,因为写作者当时心态不同,在笔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书法艺术,这是一种很妙的文化气息。虽然现在纸质书上的字都是刻版印刷出来的,但也带有一股油墨之香(书香),这是电子书无法复制出来的文化气息。对于年龄稍大的读者来说,读纸质书就是一种品味文化的过程,能够使自己沉浸在一种氛围中,时时进行回味,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对于钟爱图书的读者来说,纸质书还有收藏和增值的功能。精装书的经典排版和美术设计总会让人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从这一点来说,纸质书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也是电子书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也是纸质书能与电子书抗衡的希望所在。
  E—book与P—book的共存
  早在计算机出现不久的1964年,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在小说中预言,一种被称为阅读机的设备将会广为流行。现今网络时代,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已经深受网络的影响,不少人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得各种信息,所以电子书的流行不可避免。廉价且海量的网络阅读不断蚕食着传统读者的比例,然而市场需要冷静的管理者,也需要冷静的顾客。诚然,电子书存在巨大的利益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抛却对纸质产品的使用。我们可以把电子书作为一种时尚、方便、快捷的工具,但我们更不能遗忘阅读纸质书时所带来的欢愉。几千年来纸质书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因为它物质上的功用,更由于其在某种层面上成为文化的标志。
  值得乐观的是,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改变,市场向电子化出版转型,将会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期。所以,尽管电子书日益流行,却不会给传统图书带来灭顶之灾,就像电视没有让电影消失一样,一种媒体不会仅仅因为另一种媒体的兴起而彻底消失。目前摆在读者面前的问题是要合理地运用二者:阅读最好还是以纸质书为主,电子书为辅;买便宜的纸质书,下载稍贵的纸质书;纸质书要精读,电子书则泛读,以查找、查阅为主;纸质书是为了怡情修身,电子书是为了工作生存。二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谐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