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如今许多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有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对他们不太重要,有的学生不太喜欢任课教师,有的学生不太适应教学模式,还有的学生不太适应考试模式。可想而知,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他们应有的政治思想素质就会大打折扣。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结合本人多年的政治思想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一、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素质,重塑政治教师良好形象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政治教师应尽可能地努力,改变学生对自己的一些固有看法。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读书,就是读教师。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效果就特别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而教师的形象是由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的。应当说,教师的形象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因此,要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政治教学素质,重塑政治教师良好形象,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成绩,也有利于培养一批优秀的政治教师。
二、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厌恶,那种小课堂、满堂灌、你讲我听、你说我服、你考我背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皆持否定的态度,这也是他们“反感”思想政治课的原因之一。政治教师应该坚决摒弃这种理论脱离实际、单纯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转为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觉悟三者统一起来,积极从营造气氛、设疑激趣、探析案例、延伸课堂等方面去巧妙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参加社会调查、访谈、问卷等实践活动,撰写论文或报告,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生动、现实的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有关内容,更好地发挥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三、把握学科特点,把理论与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一般都比较抽象,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肯定不喜欢听。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可以将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互相结合,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去解释实际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尽可能每天都要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并及时把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与焦点问题适当充实到教学中去,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还锻炼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改变考试模式,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当今的考试模式主要以笔试为主,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考查,这样不能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人建议:考试要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接受情况,要坚持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课内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等。改变考试模式,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以适应社会需求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政治课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践行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由“不喜欢、反感”逐渐转变为“有意思、感兴趣”。这样,学生学习才会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活跃,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才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