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一些特定角度去审视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挑战、危机和考验。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历史人物有更多的亲切感和丰满的人格。几年来,对于美国内战中一些细节的不同认识和处理,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几年前,在讲到美国内战的时候,我曾按照传统的史学观点,强调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和奴隶主两个阶级间的激烈对抗,代表着种植园主利益的南方势力的倒行逆施,最终使他们身败名裂。内战胜利后美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种看法于今天来看可能仍无大错,但是这样的结论显得过于简单和轻率,人物形象更过于苍白,我甚至都没想过,事关其中的美国人民是怎样看待这段历史的。
后来我偶然得知,美国的今天仍有多处南军统帅李将军的雕像,美国人民仍像英雄一样对待这样一位曾经失败的将军。这个发现让我大惑不解,美国人民难道没有阶级立场吗?多年受斗争哲学影响的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但是,美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一位因逆历史潮流而失败的将军?受好奇心的驱使,我开始翻阅一些南北战争中有关南军的历史记载。正是这次认真查找,让我既惊讶于美国人对于内战的宽容态度,又为当初讲课时的一些结论下得简单草率而感到十分不安。
美国内战时期,南北双方各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罗伯特·李将军和格兰特将军。他们在战前是挚友,内战爆发后,他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和信念加入了不同的阵营。成为战场上的对手。李将军是南方人,却基于自己的道德理念,历来反对蓄奴,而在他的家乡——弗吉尼亚蓄奴是合法的。在后来的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还没有解放自己家的奴隶时,李将军已经率先解放了自己家族的全部奴隶。李将军也从来不赞同南方分裂的主张,他主张由自己的父亲和叔叔们参与建立合众国。但是,基于道德立场,他同样不赞成北方以武力解决南方的分离诉求。内战爆发时他说,我不能举起我的手,去反对我的亲人、孩子和我的家园。于是他毅然加入到南方军队,并最后成为统帅。
战争后期,南方败局已定。李将军面临着是投降还是继续抵抗的问题。作为毕业于西点军校,视军人的荣誉比生命还重要的李将军,他的内心是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意投降的。而且此时,高傲的南方军队和人民中出现一种呼声,主张决不投降,要在将军的领导下,把南方人民也动员和组织起来参加战斗。对此,李将军毫不犹疑地拒绝了。他认为,战争是军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前线和后方,到处是战场,那是对人民生命的不负责任,是军人的耻辱,也破坏了战争的规则和目的。于是他选择了投降。
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深深地知道,李将军的决策对美国历史、对李将军本人意味着什么。他尊敬李将军的道德和人格,尊敬李将军无私的选择。投降书中,格兰特将军给予了李将军和他的全体部下异乎寻常的尊重:南军军官可以携带手枪或佩剑,而每个军官和士兵都将得到一份由格兰特将军签署的证明书,证明他们是放下了武器的平民,他们都将回到日常生活中去,不予追究,不受骚扰。当然,马匹也可以带回南方以作重建之用。投降仪式后,格兰特将军感慨地说,战争结束了,叛乱者现在又是我们的同胞了。
这种证明书由格兰特将军和他的助手一共签署了28231份。格兰特将军的承诺,多年来保障了每一名降军个人和家庭的安全和尊严,无论是一名普通士兵,还是一名军官,在南北战争以后,都没有被逮捕和坐牢,都没有受到追究和查处,都没有因为“叛徒问题”而承受任何经济和政治的压力。他们从格兰特将军和李将军签署投降书的那一天起,都重新获得了—个普通平民安宁和平静生活的权利。
作为胜利者的格兰特当然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敬重,并于1869年成为美国总统。而失败的一方罗伯特·李将军,也没有因为当初的选择被打入“另册”,相反,他以高尚的人品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敬意和尊重。今天,在西点军校,在南方许多地方的纪念馆和公共场所,不仅有格兰特的塑像,而且也有罗伯特·李的文物和塑像,李将军的庄园还被改建为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可以说,他在军事上是个失败者,却赢得了人格上的胜利。
至此,美国内战得到了较圆满的结局,它不仅解放了奴隶,而且向世人展示了战争中一种新的文明和风格:宽容、和解、礼貌与尊重。是格兰特和李将军这样一些卓越的领导者,以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政治智慧,化解了南北双方因战争而引起的隔阂、猜疑和仇恨。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仅需要还原史实,更重要的是还原历史的情感。只有我们还原了历史的情感,才会看到一群活生生的人从逝去的历史中“复活”,我们才会同其喜、同其悲。这种富有亲切感的历史就不再是一些枯燥的年代和数字的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