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的直接因素。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高度集中。求知欲就越强烈,学习效果就越好。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地理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上好新课伊始的绪论课,还要做到: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都要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导人新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2 密切联系实际,利用反常现象设疑激思。
浓厚的兴趣能给学生以强大的力量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往往是引导他们进入科学大门的钥匙。地理学科是一门揭示大自然奥秘、内容丰富而又魅力无穷的学科,青少年本身又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使其带着问题和悬念去学习,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讲解、归纳、总结。这样教与学相辅相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般来说,位置决定气候,但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印度的乞拉朋齐、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近似,都离海很近。为什么撒哈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为什么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为什么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这些反常的现象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引用歌谣、诗词进行教学。
课堂上引用歌谣、谚语、诗词进行教学,不仅简单易懂,而且易激发兴趣。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讲述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使学生充分理解气候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引用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加深学生对赤道周长的记忆;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来描述长江流域6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梅雨”现象;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强化学生对夏季风的影响和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4 穿插趣味故事进行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小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特征的理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如,利用“一家跨两国”的故事,即一家人吃在一国,住在另一国,告诉学生国界是人为划分的。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引用:全国最小的乡——玉门乡,它处在西藏自治区一个偏僻的地方,距这里最近的县城也有一百多公里。以前,玉门乡只有一户人家,一家人在中印边境的祖国守护着相当于非洲小国的国土面积。这里半林半牧,所需物品要从很远的地方用牦牛驮运,这里没有医院、学校等服务设施……用玉门乡的情况来说明西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导致人口稀疏,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这一现象。在讲季风气候时穿插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来说明盛行风以强化学生对季风气候概念的认识。
5 利用地理漫画进行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地理漫画作为辅助手段,既生动形象,又寓意深刻,能达到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如,在讲“森林资源”时运用《小鸟的悲哀》说明滥伐森林导致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等恶果;讲“人口现状”时运用《苦难的母亲》来说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讲“水资源”时用《就地取材》、《钓鱼者的悲哀》说明水污染严重的现象;讲“环境保护”时引用《小草的哀求》等说明我国草场放牧普遍超载的现状。
6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球上的经纬网”时,可让学生利用乒乓球自制地球仪,加深对赤道、经纬线的概念、特点、经纬度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讲“怎么读地图”时,可让学生绘制上学路线图、学校平面图、教室平面图,强化学生对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的理解和运用;讲“中国行政区划”时,可让学生自己剪拼中国政区图,以加深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区名称、位置、轮廓的记忆;讲“中国地形、中国铁路交通”时,可让学生学画地形图和交通图,以巩固、加深对我国地形区和铁路干线的认识。
除以上几点外,平时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杂志如《中学地理教育》,收看电视节目如《祖国各地》、《动物世界》、《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在日常教学中,力争运用最新资料,如每节课前利用两分钟左右时间讲一下学生比较关注的国内外时政新闻。另外还要注意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要关爱、包容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细节,尤其是差生,要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培养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教学中,寓教于乐,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节课、享受每节课、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