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死”去“活”来

2012-12-29 00:00:00苗桂云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9期

一、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课堂

教师富有激情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够让学生如痴如醉。因此教师语调要抑扬顿挫、要善于抓住时机,在适当时机“煽风點火”,以达到渲染课堂氛围的效果。每次课堂中我都注意优化自己的语言,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點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譬如在讲“蒋介石‘四一二’和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时,我这样导入:“在蒋介石‘四一二’和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学生听了无不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前仆后继的精神所感动,这样也就达到了渲染氛围的效果。

二、以情激情,激活课堂

教师的激情具有主动性,是一种关爱学生的热情。要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绪并使其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兴奋的情绪。只有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激励学生,使之得到一种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高三(5)班刚开始是不喜欢历史课的,无论我怎么精心去准备,课堂氛围总是死气沉沉的。开始我经常责备学生不积极互动,后来我改变了做法,在课堂上和课后经常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不管有多少学生听课,我总是激情进发,慢慢地学生被我的激情所感染和吸引的学生越来越多,后来他们逐渐喜欢上了我的课。我在这个班也是越上越轻松、越愉快,激情成为改变我们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三、用人文情怀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其喜欢课堂

在教学《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一专题时我以深刻的历史体悟把这一专题包含的三节课设计成这样三个主题:《民生之本:考证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关键词》、《国宝档案:寻访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文物精华》、《专题讲座:探究中国古代商人们的命运沉浮》。

第一个主题,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国人千百年的祈福”导人,用提问和介绍“五谷、六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借助“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揭示课题重大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然后设置情境,串联“农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个体小农”、“农业命脉——著名水利工程”等五个关键词,使整节课变成一个饶有历史味道的虚拟考证过程。两个重點——“农耕方式的演进”和“中国古代农业经营的特點”也就在轻松自然的探究中突破了。

第二个主题,以“寻访国宝档案”为线索,用第一组“素纱禅衣”、“起绒锦”,第二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汉代铁犁”(汉代铁业),第三组“唐三彩”、“越窑青瓷”、“刑窑白瓷”、“釉下彩绘盆”(唐)、“孩儿瓷枕”(宋)等三组文物,把纺织、冶铸、陶瓷等三个行业串联起来,以图片创设情境,并穿插互动活动。

第三个主题,把第三课《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中“‘市’的发展”一目与第四课《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整合起来,串出了一个课题和两个篇章:一个有人文内涵的新课题——《探究中国古代商人们的命运沉浮》;两个变换视角的新篇章:《考证:“市”的演变》一商人们发展与繁盛的经历,《品读:古代君主与经济有关的几则言论》——用西汉、明清几个著名皇帝相关的言论,解读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探究商人在中国古代命运沉浮的背景与根源。

我想当我们把这样一堂堂充满人文之美、历史之美、文学之美的历史课奉献给学生的时候,他们怎能还会说历史课死气沉沉、毫无趣味?

四、配以音乐、影片、图片,烘托氛围,點燃课堂

用情感點燃课堂,配以相应的音乐、图片资料、影视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是以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学生的感官,能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一首好的背景音乐,能成为课堂的灵魂,成为點燃课堂的火星。

譬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播放悲伤的音乐《和平颂》节选和Flash动画——“點燃烛光”(配以文字:不能遗忘,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每一朵烛光代表一个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音乐渲染了氛围,把师生带到了那段血泪的历史。此时不用任何的语言,学生已经被这样的情境深深地震撼了。课堂伴着音乐《和平颂》进行,使课堂被沉痛的氛围包围着,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沉痛中。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侵略者是何等的残忍,那三十多万亡灵是多么无辜;不能让悲剧重演,多灾多难的祖国必须要强大!这首背景音乐,配得恰如其分,它就是课堂的灵魂,烘托了课堂氛围,點燃了课堂。

五、创设情境

有效的历史教学有一个共性——设置情境。设置情境的关键在于是否围绕教学主题,能否真正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是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具体来说,一是要实现历史知识目标的具体化。越是具体的知识越能被学生所感知、理解。二是要以典型事例作为情境创设的切入點。典型事例指的是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事例。典型事例最容易激活学习者的已有经验,活跃思维,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角色扮演配音”情境,即给历史人物图片或虚拟国家代表配“对话”、“独白”、“画外音”等,让学生扮演以上角色。在教学《新力量的崛起》一课中,我为欧盟、日本、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等四支在两极格局中崛起的新力量虚拟了四个代表人物,为他们编写了合乎其历史背景的“崛起宣言”。如欧盟代表的宣言是:“我们本来是世界的强国与霸主,二战后,曾经的辉煌,无可奈何花落去。现在,苏联在东面虎视眈眈。美国用马歇尔计划援助了我们,但也是借机来对我们进行控制和渗透。我们的力量正在壮大,要在一个市场里发展,用一个声音对世界说话。我们将不再害怕苏联,也不再对美国唯唯诺诺。我们要找回旧日的光荣与梦想!”在这样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课堂情绪陡然高涨。

六、巧设问题

我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中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内容教学中,针对“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推动近代企业投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韩国人曾为抵制洋货、发展民族工业,兴起了“乘国产小车”的社会风尚,以乘“洋车”为耻、乘“国产车”为荣。今天的中国人倒是相反。那么,我们中国要不要提倡韩国人的这种爱国行为呢?(学生答:“要提倡。”)为什么中国人以用“洋货”为荣呢?(学生答:“洋货质量好。”)应该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振兴“国货”呢?(学生答:“发展民族工业,提高‘国货’质量和竞争力。”)于是引出:在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长驱直入的情况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倡行“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掀起了一股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由于提问的话题有趣,历史和现实相联系,所以学生对话题有兴趣,期待回答,并期望能参与讨论。这样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形成共鸣。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历史与现实间隔着尘封而厚重的烟雾,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的灵动与深沉的人文情怀。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历史是会说话的。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去体会和感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我们教师要點燃学生旺盛的生命之火,引发学生充沛的生命激情,培植学生远大而辉煌的生命理想,让历史课堂“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