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史学观念更新之我见

2012-12-29 00:00:00周淑萍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6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新课标、新教材、新观念在不断推动新教学实践的展开。史学观念更新是准确把握历史新课程内容变化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历史教师史学观念更新的认识。
  一、史学观念更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吸纳新的历史学术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
  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史学观念在迅速和直接地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吸纳新的历史学术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新课程标准则突出体现了唯物史观(主要是现代化理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三种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如近年历史学者认为历史的基础在民间,历史活动的主角首先是一些普通人,于是几个版本的历史新教材就都涉及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
  2.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注重考查史学新成果的应用。
  新课改展开后,高考命题亮点频现,命题专家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命题中,如2007年高考广东历史卷中的“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题、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中的“布罗代尔文明传承观点”题、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中的“根源皆在希腊”题、201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中的“曹墓之争”题、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中的“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题等。这些题目在内容上并没有超出中学教学的要求,但却充分地反映了命题者考查史学新成果应用的意图。
  3.高中历史教师史学观念滞后的现状。
  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不少历史教师不同程度存在史学观念滞后的问题。他们很少关注学术动态,对新课标、新教材中的新观点了解不到位,譬如在教学中仍大量运用新教材已淡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主要标准。因此,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更新史学观念刻不容缓。
  二、史学观念更新的做法
  1.阅读史学著作,更新历史知识和观点。
  新课程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是建立在相当的知识积累基础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阅读史学著作是提高文化修养、增加知识积累、更新史学观念的好办法。像黄仁宇作品系列、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著作都是很好的选择。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此书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镶嵌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这些作者对文明模式理论、宏观历史理论的娴熟运用,使读者可以从其著作的不同侧面,汲取不同的知识、观点和方法。
  2.订阅历史教学杂志,学习历史教育教学理论。
  优秀的历史教学杂志是历史教师教学探索的导航灯、好伙伴、一线教师交流的重要平台。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教学杂志在一线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些期刊中可以接触到聂幼犁、齐健、赵亚夫、何成刚等人在历史教育学理论领域的新成果,也可以拜读到一些课改先锋人物的文章,如陈伟国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黄牧航的《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魏恤民的《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模块的开设》,这些珍贵的文字对一线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够发挥直接的推动作用。
  3.关注学术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历史教师应养成跟踪史学动态、及时了解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习惯。历史教材不可能年年更新,因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会立即纳入教材之中。为弥补教科书相对滞后的不足,教师应注意随时了解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如提倡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坚持生产力标准、淡化五种社会形态说、淡化阶级斗争说等。近年来,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以政治史为主扩展到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一些专题史领域如妇女史、人口史、城市发展史、环境史等方面的课题正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例如不少学者从新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水利工程的兴修、统治者奢侈浪费、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历史教师关注史学动态,能够开阔视野,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
  4.指导教学实践,真正实现转变。
  史学观念转变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学实践,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渗透新的史学观念、史学成果,才能证明观念真正实现了转变。如我从现代化角度切入帮助学生整理中国近代现代史:①1840—1895年是近代化的起步阶段。②1895—1927年是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③1927—1949年是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④新中国成立后是近代化的腾飞阶段。
  5.运用集体智慧,实现共同进步。
  任何一个教师成长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备课组、教研组的智力支持。新课程的推行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的挑战,运用集体智慧共同应对、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我所在的备课组、教研组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共同进步:①共同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把握新课改的主要精神。②共同研读优秀史学著作和优秀教育论文,及时交流心得。③备课组集体备课。④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观念转变。通过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教师的智慧,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备课质量,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