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目标性。教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儿算哪儿,目标一定要明确。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基本目标——较高目标——灵活运用。譬如在学习“大气环流”时,设置具体的分层目标如下:基本目标——记住大气环流概念和分布规律;较高目标——理解大气环流形成机理,学会绘制环流分布规律图;灵活运用——能联系生活说明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问题的层次性。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为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设计好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既有简单的,也有适中的,还有部分是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的。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完成简单的任务,让中等的学生去完成适中的任务,让学习好的学生完成高难度的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使课堂真正成为大家的课堂。例如:讲授“洋流分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