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教材的显著特点
1.内容、形式尊重学生的认识过程。
初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七、八年级)内容由地球和地图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由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三大板块构成。新教材的内容突出表现为:宏观上“广一点”、“粗一点”;微观上(知识点的数量上)“减少一点”;总体上(知识点的难度上)“浅一点”;局部上(某些点上,如某些专题或范例的学习)“具体一点”、“深入一点”。新教材既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又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地位。概括来说,初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有如下三大特点。
(1)色彩简明、图表丰富、行文简洁。新教材采用彩色印刷,色彩鲜明,讲究色彩的搭配。图表丰富多样,文字篇幅大为减少,行文高度概括。例如,地球的公转这部分内容,正文高度概括地球的公转特征、四季形成及五带的划分,行文共计不足200字,字数是原教材的约1/10。
(2)材料紧扣生活。阅读材料板块是大量来源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的具体而生动的地理事实和材料。例如,学习非洲时,教材提供了介绍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阅读材料;学习东南亚,则把美丽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东南亚的橡胶园”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阅读材料不但能让学生丰富课外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兴趣,而且体现出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认识地理学的使用价值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特点。
(3)教学活动灵活性增强。活动板块由讨论、想象、角色扮演、实地考察、实验、制作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改变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内容、形式尊重学科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就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新教材尊重学科特点,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编排组织教材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例如,讲中国河流特征时,结合介绍发达的水运;讲长江发达的水运时,结合介绍长江的综合治理;讲非洲地区人口、粮食、环境三大问题时,结合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教材内容突出人文因素又贴近生活实际,利于开展问题探究活动。
3.内容、形式注重“教与学”的有机联系。
新教材是“教材”与“学材”的有机整合。传统教材注重学科本位,是学科中心模式设计的产品。新教材的内容、形式在编排上吸收了学科中心模式、学生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的优点,有机整合后成为新型的既是“教材”又是“学材”的教材。表现为:知识和规律的出现往往是以问题产生为起点,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既注重教师教学的基本过程,又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程。
另外,课程内容延展至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科课程的功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法。需要加以说明和注意的是,教材大幅度淡化具体知识内容,有可能因为知识铺垫不足、知识间跳跃性大、系统性差而影响学生的理解,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困难比较大。
二、教师教学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施行和新教材的使用势必引起整个教育过程的深层次的变革,教师必须根据当前教学现状采取相应的更具有灵活性和导向性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要不断学习,时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要树立“学生中没有差生,只有存在差异的学生”的观念,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和“奇思妙想”;要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的师生观;要创设知能统一、知情和谐等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强化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与规范的科学学习方法;要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发展状况为教学的主要评价标准。
2.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能太难、太高,使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使学生没有追求。另外,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例如,在讲解西亚的农业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方案。
课题:《西亚的节水农业——滴灌》
工具材料:普通矿泉水瓶两个、普通塑料花盆两个、细软塑料管(直径1cm)长约1.5m、干燥沙质土壤、锥子、橡皮泥、剪刀、能套住花盆底部的塑料袋。
实践目的:了解节水灌溉(滴灌)的原理,知道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节水灌溉的原因。
实验步骤:(1)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准备工具材料。(2)用锥子在塑料花盆底部均匀扎些小孔,使其易于漏水。再把沙质土壤放入盆中,约占盆子高度的2/3。用塑料袋套住两个花盆的底部,避免水流出。(3)用剪刀在塑料管约1m到1.5m处的同一侧面,每隔5cm用剪刀剪出9个孔,使管中的水能滴出为宜,并在末端处用橡皮泥封住。(4)两个矿泉水瓶装占瓶子2/3高度的清水,在其中一个瓶口上插入制作好的软管,用橡皮泥封住瓶口。注意倒过来后,要在瓶底用锥子扎个小孔,否则不能送水。(5)把带塑料管的矿泉水瓶抬高倒过来,把塑料管中带小孔的部分环绕在花盆中间,让水滴出来;同时,把另一个矿泉水瓶中的水均匀地浇灌在其中一个花盆中。(6)观察并记录两个花盆中土壤中水的渗透情况。(7)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记录。
教师课件展示:完成试验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西亚气候类型分布图、西亚节水农业图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西亚农业的了解。
思考并讨论:这种节水农业能不能在我们国家推广使用?在哪些地区可以推广?
课外拓展:建议学生们按照这一方式,在家中种植几粒黄豆,观察两种灌溉方式下黄豆的发芽和生长情况,并写出观察记录。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从实践活动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四个环节完成。从课堂教学的反应来看,也验证了笔者的设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操作、动脑参与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课堂气氛热烈。活动的过程遇到不少问题,如接口的密封、滴水孔眼的大小、多少等,针对这些即时出现的问题,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想办法讨论解决,就连那些平时不听课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还想出很多好办法,得到组员的认可。再也看不到所谓的“好生”、“差生”的差异了,因为每个孩子都神情专注,都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了!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发挥主体性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表现和演示语言、文字、静止图像所难以表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真实情境,使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对比,凡是使用多媒体动画授课的班级,对地球运动规律掌握的遗忘率只有10.2%,而采用一般授课方式的班级,用不了多久知识的遗忘率就高达60%以上。可见,在课堂上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为学生发挥主体性提供良好的条件。
4.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氛围愉悦化。
根据研究表明,情绪具有干扰思维的巨大力量。长期的情绪困扰可致儿童的智能缺损,甚至剥夺他们的学习能力。快乐是人类最主要的、最普遍的正情绪,是最有价值的正情绪。愉悦化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正情绪和培养学生思考的客观环境,它由教室、师生关系和活动构成。
(1)布置(设计)教室环境,渲染愉悦氛围。走进教室,听到播放着《天竺少女》,学生就仿佛感觉到这一节课是学习关于南亚印度地理知识的;一进教室,看见教师摆放在讲台上的珊瑚,学生就可能联想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学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接着教师带来经纬仪,学生也许就会意识到经线与纬线的空间联系。适当布置(设计)教室环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渲染课堂学习氛围的效果。
(2)创建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思维空间。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信任的朋友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知识面前,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当创新性问题提出后,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出击,形成连贯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教学信息交流、反馈大为加快,课堂教学活动也往往能因此获得成功。
(3)创设体验成功的活动,激活内在动机。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外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活、引发和加强这种学习动机。例如,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一些小步子、快节奏的活动,采用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策略,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就会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加油站。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以严师出高徒为名对学生严加指责,要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困难。
5.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每学习一个章节、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先让其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发表有个人独创性的见解,彼此交流学习心得并感受获得知识的体验,以此训练他们的思维,提高其认识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
总之,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应对策略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灵活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适应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才会取得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