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曲勇
(1.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安徽天长汉墓木牍“绶急”试解
陶曲勇1,2
(1.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004年安徽省天长市安乐镇纪庄村19号汉墓出土的木牍中有一批书信,其中的“绶急”一词当释为“缓急”,为汉代习语,多表示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的意思,木牍中的“缓急毋恙”、“毋缓急”等语,与汉简中常见的书信结尾“善毋恙”、“万年毋恙”等成语一样,是一种书信结尾的祝愿吉祥语。
汉墓;绶急;缓急;书信
《文物》2006年11期刊载了《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一文,介绍了2004年于安徽天长市安乐镇纪庄村19号汉墓出土的一批木牍,公布了10枚木牍照片,并撰有释文,内容包括户口簿、算簿和书信等。这批材料公布后,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先后有何有祖先生的《安徽天长西汉墓所见西汉木牍管窥》[1]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和王贵元师的《安徽天长汉墓木牍初探》[2]465-471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本文引王师说法均出自此文,下文不再出注。)对其进行商榷、探讨。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这批木牍中图版二五、图版二七及图版三〇这三封书信中出现的“绶急”一词。
图版二五释文作:
丙充国谨伏地再拜请:孟马足下,丧气始至,愿孟马侍前强幸酒食,道出入。谨伏地再拜言,充国所厚善囗吏,充国愿孟友,厚廌左右,充国伏地幸甚。有囗囗,充国愿得奉闻。孟绶急毋恙,囗伏地再拜。
图版二七释文作:
爲故书,不能尽意,幸少留意志。归至未留东阳,毋使归大事,寒时幸进酒食。遵察诸贲且过孟故县,毋绶急。以支亡劾,毋它事。伏地再拜,孺子孟马足下。
图版三〇释文作:
赖幼功病少愈,中月且尽胜。愿幼功爲少孙家中故,慎出入,事事不可不慎也。有来者赖幼功时赐余教,绶急毋恙,伏地再拜,以闻幼功马足下。
《简报》释文未作标点,现均从《王文》释文、标点如上。三封书信均有“绶急”一词,其中图板二五“绶”字《简报》未释,《何文》释“能”,《王文》释“绶”。对于“绶急”一词,《简报》未作解释,《何文》图版二五释作“能”字,二七、三〇“绶”字从上读,均不可从,且亦未作解读。《王文》则指出:“‘绶急毋恙’一语不见于其他简牍,但在本批简中多次出现,当是书信尾惯用的祝愿语。”汉简中常见“善毋恙”、“万年毋恙”等成语,如“囗囗足下善毋恙”(敦煌汉简TH·2266A)、“囗囗叩头善毋恙”(敦煌汉简 TH·2278A)、“君足下善毋恙”(敦煌汉简 TH·2300A)、“子卿足下善毋恙”(居延汉简甲乙编 37·7A)、“足下善毋恙”(居延汉简甲乙编 132·37)、“谊叩头言游君容万年毋恙”(居延汉简甲乙编 81·5A、B)、“董房冯孝卿坐前万年毋恙”(居延汉简甲乙编502·14A,505·38A,505·43A)等,结合这三封书信的上下文,《王文》释为“书信尾惯用的祝愿语”,当可从。
图版二七、三〇中此字作 形,亦当释缓。此字左旁与图版二五略有差异,省糸字下部三点为两点,但亦为糸字,汉简文字中多见这种写法。如银雀山汉简中“经”字作 银八七〇,[5]83居延汉简中“级”字作 居 210·35、居217·3等,[4]244可証左旁确为糸字。此字右旁较爲特殊,但与传世《急就篇》章草帖本中的“缓”字右旁比较,可知右旁当释为“爰”。《急就篇》传世章草帖本现存不止一家,其中皇象本“缓”字作,赵孟頫本作 ,邓文原本作,宋克本作 ,[6]3417右旁的“爰”字写法均与图版二七、三〇中此字的右旁类似。尽管图版二七、三〇中此字的写法与后世这些帖本中的章草写法还不完全相同,但笔法、笔势、轮廓均极爲相似,推测其可能为从古隷向章草演化的过渡阶段,于豪亮先生就曾以草书考释汉简文字,多所发明。[7]241-259
《简报》、《王文》均释此字为“绶”,误“爰”为“受”,事出有因。汉简文字中,爰、受字形确实相似,极易混淆,但细考字形,它们还是存在区别的。我们选取了《秦汉魏晋篆隷字形表》和《汉代简牍草字编》两书中收录的汉简中有关两字的典型字形,列表比较如下:
通过上表的比较可以看出,上部的爪旁在两字中横向、纵向均可,但受字的“冖”旁在书写过程中虽然逐步简化,但并没有消失,而是简化成连笔书写,或作横划的挑头,或作两点,仍然存在于字形中;相比之下,爰字下部就没有这一特点。比较居14·21的爰字和居延简甲五一八、居延简甲九五A的受字可以发现,二者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受字仍然保留着冖旁,只是简化成两点而已;而图版二五中的 字并没有代表冖旁的两点,释“缓”更为合理。
“缓急”一词为汉代习语,《汉书·食货志下》:“嵗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李奇曰:“上令急于求米则民重米,缓于求米则民轻米。”表示宽舒和急迫、慢和快。这是字面的基本意思。
此外,“缓急”在汉代还可表示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史记·孝文本纪》:“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这是关于缇萦救父的故事,其父在被逮捕前责骂女儿不如儿子,一旦发生变故时没有帮助。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爲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都表示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的意思,“有缓急”、“缓急人所有”等语正与天长木牍中的“毋缓急”之语对应。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通鉴注》中释为:“缓急,急也。”[9]2069王利器先生也在《风俗通义校注·过誉》中注释说:“缓急,偏义复词。”[10]198这一词义用来解释安徽天长汉墓木牍中的“毋缓急”、“缓急无恙”等语极爲妥帖,作爲书信的结尾,写信人祝愿对方没有危急之事,或在发生危急或变故的时候能够安然无恙,正与上文所说汉简中常见的书信结尾“善毋恙”、“万年毋恙”等成语一样,是一种书信结尾的祝愿吉祥语。上述推论如能成立,则不仅为利用草书考释汉简添一新証,而且也为总结汉简书信格式、常用习语增一新说。
[1]何有祖.安徽天长西汉墓所见西汉木牍管窥[EB/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88
[2]王贵元.安徽天长汉墓木牍初探[A].张光裕,黄德宽.古文字学论集[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3]罗福颐.古印文字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4]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5]银雀山汉墓竹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洪钧陶.草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7]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徐中舒.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
[9][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H121
A
1009-9530(2012)01-0121-02
2011-10-25
陶曲勇(1979-),男,湖南祁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学、出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