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斌 李辉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永宁采油厂勘探科,陕西 延安 717500)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旧事物的基础上,新事物总会蕴藏生机,慢慢生长起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油田领域来说更是如此。在经受过一次次环境危机的打击之后,各国纷纷着眼于环境的保护方面,而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即要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发展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割裂了客观基础,无可顾忌地追求主观的影响成效。由于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会有含油量极多的污水排放出来,这些污水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各个油田立足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纷纷提出一些解决措施。由于油田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油田地层渗透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相应地使得对回注水质的要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
纵观一些油田,他们针对采油污水,常常采用隔油的方法,将混凝的油或气浮的油沉淀,然后过滤除去。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将废水中的污垢阻隔,然后在对废水进行杀菌、缓蚀处理,当然也可用生化法的处理办法。但是这种处理采油污水的措施受技术、经济的制约,而存在种种的缺憾。首先从隔油需要隔油池,而隔油池仅能除去那些大粒的油珠,却不能除去存在于水中的乳化油以及溶解油。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气浮法以及活性炭吸附法来对采油污水进行处理。对于气浮法来说,由于其要加破乳剂,所以油很难被回收;对于活性炭吸附法来说,由于活性炭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成本非常高,这就使得很多油田出现了采油废水经过处理后,而无法回注,只能向外排放的现象。立足于当前采油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以后的研究趋势做一下概括总结。
对采油废水的处理办法的研究趋势主要从化学、物理、生化处理、膜分离、新工艺研究等方法上考虑。首先是化学法,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对污水进行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开发出高效的污水处理剂,或者利用目前已有的药剂,配制出增效的复配药剂。其次是物理法。我们可以对水力旋流器的结构进行改进,有效改善旋流器分离效率低的缺陷。同时我们也要改善过滤材料,增强其抗油污染的能力。第三是生化处理办法,要研制高效的生化反应器,使其更好地起到降解污水中各种有机物的作用。第四是膜分离法,要有效的降低膜成本,同时还要增强膜的抗污染、破乳等性能,还要加强对无机膜的研究应用,并致力于研究高效、抗污染膜组件。最后是新工艺研究,在这一方面,必须根据油田的自身特点,开发出集多功能为一体,经济、高效、简易的采油废水处理装置。
对于我国来说,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石油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低渗透油田的总储量占全国油田总储量的的百分之二十多。从低渗透油田的所占比重来看,这就要求我们对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重视起来。但是在油田开采的过程中避免不了,采油废水的排出,这就给环境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我国主要以清水对油田的开发进行注水,而这些清水在采油的过程中就变成了采油废水,而这些废水又直接排入外界,或者回注到其他的地层当中。这就使得土壤以及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到目前为止,对采油废水用在低渗透油田注水的处理工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较成熟的领域。各种较为精细的过滤技术以及设备都趋于完善,此外膜分离技术也在很多低渗透油田的采油废水处理过程中得到应用。但受低渗透油田地层条件的限制,各个油田对采油废水处理技术的使用也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技术设备的择选以及采油污水处理的方向上。
为了节约水资源,并且减少采油废水对土壤、环境的危害,我们将国内一些实用的新技术结合起来,并立足低渗透油田注水的标准,提出了注采油废水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处理中应用,这就使得油田的采油废水通过有效的处理而达到注水的要求。由于是低渗透油田,所以对回注水的各项指标要求都十分的严格,尤其是对水中悬浮物含量以及油颗粒径指标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这有利于对采油废水的有效处理。此外,在污水处理工艺当中,还使用了比较精细的过滤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达到低渗透油藏的注水标准。污水处理工艺的过程很复杂,首先是要将含油量比较大的废水通过粗粒化罐以及压力除油罐,进行初步阶段的除油,然后再使得经过初步除油的废水进入预滤器,这一预滤器对污水中的悬浮物以及没有溶解的石油类物质的滤除有很好的效果。当然,这一环节并不是最终环节,在这之后,还要将预先过滤的污水再经过精滤器过滤,经过精滤器的过滤可以有效的滤除掉颗粒径极小的悬浮物,从而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
对采油废水进行除油、过滤处理,然后再将其运用到低渗透油田注水中,这是有一定优越性的,这种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减少了采油废水排放对土壤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1]杨云霞.张晓健.我国主要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问题[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1).
[2]杨云霞.张晓健.我国油田采出水处理回注的现状及技术发展[J].给水排水,2000(7).
[3]董良飞.张志杰.采油废水回注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1).
[4]雷乐成.陈琳.低渗透油藏回注污水的深度处理中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