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

2012-12-25 07:41王东明李永佳陈洪富黄宝森张云昌胡卫建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5期
关键词:玉树汶川救灾

王东明 李永佳 陈洪富 黄宝森 张云昌 胡卫建

1)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2)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

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

王东明1)李永佳1)陈洪富3)黄宝森2)张云昌2)胡卫建2)

1)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2)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

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地震;问卷调查;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对策

引言

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世界诸多国家均面临如何减灾的问题,并且都在积极努力提高减灾水平,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时仅仅造成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说明新西兰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后半年内再次发生强震时(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6.3级地震)却造成该城的严重破坏,截至3月6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66人,预计最终将会超过200人,这又说明了震后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刻不容缓,不能忽视叠加效应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2011年3月11日本本州岛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诱发了超过10 m高的海啸,在岩手县宫古市姉吉地区达到了38.9 m,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截至5月1日16时(当地时间)死亡14 704人,失踪10 969人,其中90%的遇难者死于海啸;日本的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员伤亡、失踪远低于国际类似地震、海啸的数量。新西兰和日本两国人民在震后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和自觉精神,临危不乱,这与政府部门为应对地震所采取的一整套长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包括对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取得如此好的减灾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近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十分惨重,给灾民甚至全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但是,尽管人类目前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采取各种减灾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实现此目的,公众作为突发事件的主体,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在第一时间的公众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和运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将能很好地降低伤亡人数,实现减灾的根本目的。

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自救和互救是大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的灾民约为63万,通过自救与互救扒救出的群众大约有48万,占被埋压群众的80%左右。唐山大地震[1]震后半小时的救活率高达95%,第一天的救活率也在80%以上,第二天、第三天急剧降低到30%~50%,一周以后被埋压者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生存十几天的只有个例。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Northridge)地震[23,13]后,加州不仅有正规的救灾队伍,同时还拥有训练有素的民间救援组织,他们迅速地投入自救和互救,组织进行了房屋危险性评估,还在安全地段建立了几十处救助中心,负责心理咨询、分发救灾物资和抢修水、电、气等项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45]后,日本各级政府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造成反应迟缓,协调不力。虽然震后一小时兵库县就成立了“地震灾害对策本部”,但自卫队救灾主力在第二天才开始开进灾区,而首相也是在地震后第三天才到灾区视察;并且地震发生后几天,日本政府都拒绝许多国家救援队的援助,使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严重滞后,致使应急救援工作只能依赖于当地灾民的自救互救。据统计数据显示,3.5万获救人员中共有2.7万人为近邻救出。1999年台湾9·21集集地震[6]后,由各地消防队和自发的志愿者所组织的救灾队伍,从受损或倒塌中的建筑物中救出超过5 000人。由其可见,自救互救在震后抢险救灾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目前在自救互救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得自救互救效率不高或无法有效开展。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在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数据,我们专门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自救互救情况调查,以便分析目前我国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的自救互救提供对策,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效果和意义的措施。

2 两次地震中自救互救情况比较分析

2.1 应急救援总体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灾区政府迅速调集本地的各种救援力量解救受困人员,积极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自救互救之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各种专业救援队充当了救人的主力军(图1),其中专业救援队数量达到95支。救援力量总人数达到了17万多人,其中军队武警救援人数15.7万人,各种专业救援队参加救援人数约1.8万人;各地(包括军队、武警)共向灾区派出14 950名医疗卫生人员,共投入医疗卫生人员约9.13万人,其中投入一线6.5万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小分队于5月14日中午到达全部受灾县,15日24时到达全部重灾乡镇,19日14时28分到达灾区所有村庄。由于此次地震灾区范围大,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不断,交通阻断,震后的前两天外面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映秀、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边远地区的当地民众抗震救灾活动主要依靠自发、及时的自救互救。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汶川地震救出的总人数约8.7万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 439人[7]。

图1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的时序图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致使2 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 842人受灾,波及范围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4 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面积1 000平方公里。全国有34支、12 603名抢险力量全力以赴、全覆盖展开生命大搜救,同时先后有83支医疗卫生队、3 464人到达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地震救援中,最多的时候共有16 000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 700多名公安和消防边防官兵、2 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 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在救援现场。整个救援期间,72小时黄金救援期,从废墟下救活1 433人;黄金72小时过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搜救生命,又救出22人;抢救压埋人员2 008人,累计转移到外地3 109名重伤员,紧急转移困难群众22.5万人[8]。

2.2 问卷调查情况对比分析

汶川和玉树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科考组在主要重灾区开展了现场问卷调查,其中汶川地震获得有效问卷1 624份[9],玉树地震获得有效问卷为1 013份[10]。问卷调查覆盖的区域广泛,涉及的民众包括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及部分极重灾区异地安置人员,同时对埋压和获救等情况也进行了调查。鉴于制定的问卷调查内容较全面,对一些信息进行了延伸调查,因此,被调查的人员涵盖了多方面人员,包括公务员、工人、农民、个体业者、学生等,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经过对调查表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两次地震后与自救互救相关的调查结果。图2表明,在关于汶川地震埋压人员获救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了解到约347名被埋压人员(包括延伸调查)中,共有约63%人员未被救出,25%通过自救或家人、亲友获救,而且军队救出的人员数量超过专业救援队所救人员,这与以往的经验是一致的,印证了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由当地政府组织力量救出的人数最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部分瘫痪或忙于协调等其他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专业救援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对人命关天的应急救援工作在震前并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

图2 汶川地震埋压人员的获救方式

图3 玉树地震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而图3所示的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情况表明,有47%的人主动寻找家人和亲友,33%的人帮助救助邻居和附近人员,说明震后绝大部分人员最先联系的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邻居,最先采取的行动也是寻找他们,而且积极开展帮助和解救近邻人员,这两种情况的人员比例占到80%。从图4可以看出,在汶川地震中超过60%的人在震后一周内参加了生产生活自救和营救幸存者或转移伤员的行动,但仍有约30%左右的人未参加任何互救行动。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4%左右人没有参加自救互救外,其他人都参加了不同情况的救助活动。显然,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度较高,主要原因包括:(1)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震级小、震中烈度低,灾区影响范围小(结古镇),且结构类型单一,主要为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倒塌废墟相对容易搬运和清理,易于开展自救互救活动;(2)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在事隔两年后的玉树地震中,经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玉树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寺院多,僧侣占人口比例大。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许多寺庙也都遭到严重毁坏,一些僧侣也不幸遇难,但是各寺院在组织自救的同时,都自发组织僧侣去救助被困群众,无偿提供食物、饮用水和灾民避难场所,帮助政府分发抗震救灾物资,成为自救互救队伍中一道主力军,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尽管在这两次大的地震中积极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较高,均超过约65%,但其中也凸显出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救援中没有工具设备,二是由于缺乏救灾经验和知识,不知道该如何救援(图5),在抢救埋压人员过程中效率较低,对及时挽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带来遗憾。在图6所示的急需的救援工具方面,对铁锹(因其简便能为多数人所使用)和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吊车等)的需求最为急迫。1976年唐山地震和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时,由于救灾技术和救灾手段落后,基本单靠双手或简单工具自救或互救,严重影响了救灾的实效。

图4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一周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图5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情况调查

图6 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急需工具调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清点人员、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自救互救行动,一些单位还成立了有关指挥机构,分设不同小组各负其责开展紧急救灾行动,主要包括:抢救埋压人员、搬运转移伤员、抢修道路、购买急需生活物资、临时搭建帐篷等,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更为可贵的是,在组织单位内部救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周围的救灾行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和玉树这样强烈的地震紧急救灾救援工作中,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值得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改进,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停留在书面上的“救援”行为[1112]。

3 主要结论和建议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玉树地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薄弱得多,特别是农村地区,当地的房屋结构鲜有采取抗震措施,但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地震的减灾经验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以往明显增强,灾害损失也得到了显著降低。针对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的震害救援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当地民众是地震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众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第一响应人的响应水平。

(2)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来看,玉树地震参与人数比例更高,可以说明在经过举全国之力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洗礼之后,全国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大幅度增强,特别是全国各地政府近年来举行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明显增多,这都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迅速提高。

(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问卷调查中发现,主要的困难在于没有简便有效的救援工具和缺乏救援基本技能,另外,自救互救中的无序状态,都会造成自救互救效率大打折扣。

因此,针对我国应急救灾的现状,以下几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1)政府要在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中逐步完善自救互救系统,设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地搞好药品、简易救援工具(如铁锹等)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一旦地震发生,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自救互救得以顺利开展。例如,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列塔(Loma Prieta)地震发生后,由于该地区震前就设有应急组织、制定了细致的应急方案并进行了训练和演习,因而使遭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得以及时修复、震后火灾等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救灾效率和效益[13]。

(2)抗震抢险需要政府和公众同心协力,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科普基地、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和普及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组织培训、进行演习和演练等,另一方面,公众要积极地参与和学习并宣传相关知识。否则光有意识,没有科学方法来指导,是没有成效的。例如,日本全国经过多次地震的教训,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各级政府通过法规、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市民防灾组织、市民家庭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具体责任,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编印了很多防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强调如果政府机关遭到破坏,无法提供及时救援,3天之内必须依靠自己和邻居互救互助。这些措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教育,提高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小学都安排有如何应付紧急情况的课程,其中就包括在地震中如何逃生的内容。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让台湾的居民了解地震的威力,台湾当局亦在此次地震后开始正视防震教育,加强防震防灾的宣传,并将此次教训编入教材中。

(3)强震巨灾的应急救援需求巨大,专业救援力量不足,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应该相互协调,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来看,中国参与救灾的人数众多,可是有经验的救援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与如此巨大的救援需求相比,专业救援力量严重不足,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救援力量的专业抢险救灾训练和应急救灾演练不足,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巨灾应对的需要。救援装备车辆的缺乏使大量救援队员集中在某一个重灾点,不能就近展开救援行动,救援队在短时间内寻找不到新的救援目标,造成了救援资源浪费。

(4)成立社区应急救援队,完善基层医疗组织,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整个社会应急能力的基础。灾区当地人离受灾点最近,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同时他们也最清楚受灾地区局部的情况,这部分人参与救援工作,会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公众防灾减灾观念淡漠,减灾知识缺乏,自救能力不强,社区减灾机制不健全,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此外,由于多数地方没有成立社区救援队,重灾区人员紧急疏散后,造成震后初期缺少救援向导,严重影响了外来救援力量开展搜救工作[7]。在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中,以当地居民为主的自主防灾会等公共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应对本次地震灾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总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抓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促进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和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结合,搞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注重基层特别是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建设,落实应急救援准备和条件保障工作,是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 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自救与互救严重地震灾害后扒救灾民方式.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3-35

[2] Louise K.Comfort,risk and resilience Northridge earthquake learning follow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of January 17,1994.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1994,2(3):174-188

[3] Kathleen Tierney.Social aspects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Preliminary paper#225 of disaster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Delaware,1995:1-13

[4] 栗林荣一,蔡之瑞译.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地震(兵库县南部地震)调查报告.世界地震工程,1995,2:63-73

[5] The city of Kobe,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Statistics and Restoration Progress,2009:1-3

[6] Chi-Chi Reconnaissance Team.Chi-Chi,Taiwan Earthquake Event Report.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Inc.2000:6-7

[7]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报告,2009:34-41

[8] 强卫.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关于玉树抗震救灾的形势报告(青海民族大学),2010年9月14日,http:∥www.qhnews.com/index/system/2010/09/15/010198524.shtml

[9]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汶川科考组.第二专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应急避难与救灾需求调查[报告]

[10]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玉树科考组.应急救援响应实施情况和救援救灾需求调查[玉树地震科考中期进展工作报告]

[11] 徐德诗,黄建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2006(10):1-8

[12] 高建国.中国地震紧急救援理论研究.华南地震,2006,26(1):118-124

[13]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地震应急的影响因素分析.灾害学,2005,20(2):27-30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tatus of self rescue and mutual aid in Wenchuan and Yushu earthquakes

Wang Dongming1),Li Yongjia1)Chen Hongfu3),Huang Baosen2),Zhang Yunchang2),Hu Weijian2)
1)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Beijing 100029,China
2)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NERSS),Beijing 100049,China
3)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EA,Harbin 150080,China

To learn the status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earthquake areas rescuing themselves and each other,the questionnaire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Yushu earthquake.The results showed:①The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in self rescue and mutual aid in Yushu earthquak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Wenchuan earthquake,indicating that the awareness of residents was increased.②The main challenges of self-and mutualrescue in these two earthquakes were lack of tools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deficient organization.At last,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earthquake;questionnaire;self rescue and mutual aid;emergency rescue;suggestion

P315.9;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2.05.006

2011-03-25;

2011-05-09。

地震星火计划(XH1034);玉树地震科学考察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80805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K50B03-01)。

(作者电子信箱,王东明:zf_wdm@163.com)

猜你喜欢
玉树汶川救灾
航母救灾
云上远眺新汶川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玉树留芳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玉树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