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改革成了热门话题。这反映了当前的一种社会动态,反映出一种民意。从各种呼吁或要求改革的舆论中不难看出,有的是对现状不满意,但更多的是一种忧虑,是一种责任。对此,党和政府只有主动作为、顺势而为,把改革推向前进。这也是化解当前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
改革躲不开也绕不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步子从来没有停滞过。但为什么今天改革的要求又这么强烈呢?不外乎有这样一些因素: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一些适应的东西,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体制机制,现在已经不那么适应了,有些甚至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过去我们一些改革比较单一,更多是经济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的改革,且专项改革比较多。一些改革还只停留在打外围战上,其深层次的矛盾没有根本性触及。还有一些改革只停留在一般号召层次,没有具体行动,既没有可操作的方案,也没有具体要求,改革也就变成了空话和套话。有些改革虽然有布置、有要求、有督促,但改革的目的、目标不十分明确。还有的改革把胃口吊得太高,目前难以做到,操作起来无所适从。
改革要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
矛盾和问题
当前的改革能否贴近群众,切实解决好和妥善处理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民生问题、廉政问题、权力过分集中问题、道德风尚问题、民主监督问题,等等。民生问题从属于社会公正问题。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是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底线;第二个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充分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这两个价值取向是一个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社会就会有失公正。
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社会公正,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地区和个人收入差距;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规范政府和部门行政程序和行为,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基本法则,着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这些应作为改革的着力点。
改革要守住底线
底线是秩序之源。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搞改革,必须坚持有序有效地进行。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改革始终在可驾驭的环境中进行。这是中国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13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所在。
一是要坚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整体推进各项改革。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三是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认同。四是要加强对改革的宣传引导。五是改革必须惠及人民群众。
(张源荐自2012年8月15日《党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