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反腐败”的不能承受之重

2012-12-24 00:00:00侯金亮
党员文摘 2012年11期


  针对近些年尤其是近期频频出现的豪华穿戴暴露贪官腐败面目新情况,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一位纪检干部称,已经开始组织纪检干部学习一些关于艺术品和奢侈品的知识。“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要不是受贿人自己交代,我们很多纪检干部可能并不知道一副眼镜架也有价值几百万元的”。
  自“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网络舆论掀下马后,奢侈品就成为网络反腐败的突破口。“表哥”杨达才因为不经意间的一个笑脸,硬是被网友挖出了多块“天价表”。一些腐败官员热衷于购买或收受奢侈品,涉及众多世界知名品牌,其中很多奢侈品牌普通民众都未曾听过。从劳力士、欧米茄、卡地亚,到阿玛尼、范思哲、LV,世界各大品牌无不涉猎,官员的腕表、皮鞋、衣裤、眼镜和领带等,稍不留神,每件都可能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在此情境下,纪检干部掌握一定的奢侈品知识,对于反腐败是有利的。
  问题是,“奢侈品反腐败”只是从细枝末节上反腐败,难以触及腐败的根本。“奢侈品反腐败”之所以能够进入公共语境,源于反腐败监督渠道过于狭窄,网友只能通过对穿戴奢侈品的官员进行“有罪推定”揪出腐败官员,但这不一定是科学的方式。
  网络反腐败看上去锋利无比,实际上却是色厉内荏,徒具气势,真正因此被拉下马的官员屈指可数。那些落马的官员,往往是因为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穿戴奢侈品“炫富”,享受奢侈品带来的虚荣和满足,致使冰山浮出了一角。被网友抓住的这“一角”,通过网络放大,引起纪检部门的重视,然后顺藤摸瓜,腐败分子终被揪出。
  这种反腐败方式是建立在腐败分子招摇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低调的贪官是无效的。譬如,宝鸡市公安局原局长范太民,常年脚穿解放鞋、肩背绿挎包,赢得“挎包局长”的美誉,然而他却是一个十足的腐败分子,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样样在行。
  网络监督或许能够让一些人找到反腐败的快感,但也容易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形成一种“舆论暴力”,让清白的人遭受非议或指责,造成“误伤”。网络监督中习惯性的猜疑,无疑会割裂官民信任,致使官民信任的裂痕加大,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奢侈品反腐败”并不能替代正常的反腐败方式。要消除腐败,应从根本上规范制约权力,完善相应制度,疏浚和拓宽反腐败渠道,让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让公众从多种渠道监督权力。
  (摘自2012年9月20日《重庆晨报》 图: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