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面前,生活没有孤岛

2012-12-24 00:00:00朱学东
党员文摘 2012年11期


  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航海时代的水手鲁滨逊在海上遭遇风暴,流落荒岛,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在荒岛上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作器具,终于把荒岛改造成一个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
  但鲁滨逊和他的创作者笛福恐怕不会想到,现代社会还会有人愿意重新捡拾起这种自给自足的“孤岛生存”模式。
  在食品安全危机阴影下,生活在大都市的数量众多的居民,为保卫自己的餐桌,开始效仿孤岛英雄鲁滨逊,自己设法解决餐桌上的问题。他们或只身或结伴到郊区租地,或利用居家阳台、楼顶一角自己种菜自用。而机关企事业单位,则圈地开办农场专司农副产品生产,供自己单位消费。
  鲁滨逊孤岛自我求生,是因为灾难把他抛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得不到同伴和社会的支援。现代都市居民放弃原有的生活习惯,转而依靠自给自足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是因为食品安全危机给都市居民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了严重创伤,曾经长期支撑现代生活的社会分工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然而,即便是孤岛上心无旁骛的鲁滨逊,也是直到第四个年头,才吃上了自己种植的大麦。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是孤岛,也没有人能退守孤岛,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是庞大繁复的社会分工体系中一分子。即便是大自然的馈赠土地、水和空气等,都在同一片天空下,都会通过自然循环发生联系,也会退化。从技术角度看,孤岛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能够在特定的时空下暂时存在,也未必能保证其最初目的:安全性。
  说到底,各式各样的孤岛式生产的专供特供,不过是对当事人的一种心理安慰。它不仅解决不了食品安全问题,反而加剧了对社会分工的破坏,扩大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差异感,还可能加大社会对立情绪,最终付出的社会成本更大。
  食品安全危机出现后,对涉案企业处理的轻描淡写,对受害民众的漠不关心,致使危机呈燎原之势。个体只能通过自救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耻辱。社会之耻,终究需要社会通过司法、行政和道德的重建等手段来解决。
  欧美日韩等国,也曾面临中国类似的食品安全危机。在危机造成巨大社会创伤之后,痛定思痛,开始把人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它们依靠受害者不懈的追诉,依靠法律和严厉的监管,依靠信息的公开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最终都走出了梦魇。或许,它们的解决之道,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摘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6期 图: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