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与他的“放牛班”

2012-12-24 00:00:00陈洁瑾
党员文摘 2012年11期


  舞台上,一群孩子与姚明共唱《快乐相随》。从孩子们羞涩和淳朴的表情上,一看就知道他们不是这个大都市的孩子。果然,这些孩子是外来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外来打工者,他们能有机会走上这么闪亮的舞台,都是因为他们的志愿者老师张轶超。张轶超就像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位老师,改变了这群孩子的人生……
  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孩子,震动了他的心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里面的学生大部分是犯过罪或难缠的问题少年。一位音乐家到这里成了老师,他教这些学生唱歌,用音乐逐渐打开了这群少年封闭的心灵。其中最调皮的一个少年后来还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张轶超也正做着同电影中的音乐老师一样的事。但张轶超不是学音乐的,他创办了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为这座城市的农民工子弟提供免费的课外教育,让他们感受快乐和自由,让他们获得自信,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张轶超的成长道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当年他被保送进复旦大学,之后又直升成为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不知羡煞了多少人。作为家中独子的他,曾经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可如今,父母最害怕的就是在邻里亲朋之间谈起他,怕别人问他们儿子在哪里工作,收入多少。因为曾经让他们骄傲的儿子现在的收入还比不上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甚至比不上一个蓝领,他们觉得说不出口。
  张轶超原本可以找到收入远远高于现在、也远比现在轻松的工作,但他选择了做一个职业志愿者,除了过年,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他为了什么?求的又是什么?一切都要从11年前说起。
  2001年,还在读研究生的张轶超在学校办着一份学生报纸。一篇关于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报道让他惊讶,城市里的学校居然会跟贫困地区的学校一样,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没有优良的师资。他想,上海农民工子弟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他想去寻找这样的学校,并且把它报道出来。
  张轶超完全没想到,这次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探访会影响他的生活甚至整个人生方向。
  张轶超得知离复旦大学不远的江湾镇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他摸索着找去了,看到了这样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昏暗的教室,用黑漆刷成的黑板,散落着的只有半截的粉笔,破烂的课桌椅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这是教室吗?这样的教室居然出现在上海这样一座大都市,张轶超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更让他觉得揪心的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有的人在打瞌睡,有的人在吃东西,只有极少数人在听课。学校里师资有限,好的老师有几个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这些不听话的学生呢?
  见到此情此景,张轶超的心震动了。同样生活在这座大都市,上海的父母都尽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这些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他们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张轶超决定要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些学生。
  认定了该做的事情,
  他不会放弃
  不久之后,张轶超带了一袋糖果去看望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老师将糖果抛洒向空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争抢。然后,就有人打起来,就有人哭起来……张轶超眼眶有些泛红。这些孩子现在可能年纪还小,不懂什么,但以后,他们跟城里孩子相比就会变得自卑。他们必须得到好的教育,才能建立健康、乐观的世界观。张轶超有了自己的想法。
  张轶超和同学、朋友们说了自己想当志愿者为这些农民工子弟上课的事情,当即得到了不少响应。在张轶超的号召下,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上课的志愿者渐渐多了起来。然而等到毕业后,大多数志愿者没有办法再坚持这份工作了。而张轶超经过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当志愿者的这一年,看到孩子们因为他的授课有所长进、改变,听到孩子们唤他“张老师”,张轶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事教育工作。
  2002年,张轶超毕业了,他应聘到一家民办双语学校当高中老师。这所学校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高中一年的学费高达八万元。学校有着先进的设备、舒适的环境,伙食也特别丰盛。而这里的不少学生还嫌学校伙食不够好,每天中午由家中保姆送午饭给他们。这让张轶超再次想到那些农民工子弟。同样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和贵族学校的学生就是两个极端,巨大的差异时刻刺激着张轶超的心。他更加清楚,那些农民工子弟绝对比贵族学校的学生更需要他。
  于是,张轶超的生活开始在这两种极端中变换。周一到周五的白天,他给那些“富二代”孩子上课,而晚上和周末都奉献给了贫困的农民工子弟。他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也没有。父母劝他把用在农民工子弟身上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该花点心思找个女朋友。张轶超能理解父母的想法,但他打定的主意谁也改变不了。“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是我认定了我该做的事情,我不会放弃。”轻声一句话,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父母知道拗不过儿子,也只有随他去了。
  随后几年间,张轶超没有停止过组织新的志愿者加入他的行列。然而,困难一个接一个地让他去面对。有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打着“复旦学子在此授课”的名号去招生,有的学校坚持不久就关门了。张轶超一直在想,要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去帮助这些农民工子弟。
  组建“放牛班”
  外来娃登上大舞台
  2006年的一天,张轶超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课,偶尔听到一个学生在哼唱着歌曲,虽然这个学生的发音有些不标准,但天籁般纯净的声音深深打动了张轶超,他突然从记忆中翻出了《放牛班的春天》……
  张轶超为这些孩子请来音乐老师,组建了“放牛班合唱团”。他效仿电影中的那位老师,想用音乐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和自由。
  果然,孩子们很喜欢唱歌。虽然一开始他们唱得不标准,但他们听到音乐响起就会开心地一起跟唱,完全不像学英语时那般羞涩。那一年5月,只有两个月培训经验的孩子们在中福会少年宫登台演唱了《让世界充满爱》、《拯救世界》、《童年》三首歌曲,感动了无数观众。当台下观众对孩子们竖起大拇指时,这些孩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这次演出,募集到了十万元捐款。凭借这笔钱,张轶超租借了教室,在一个叫“久牵公寓”的小区租借了一套房子,给周边的农民工子弟开设免费的课程。除了英语,其他大都是跟音乐有关的课程,比如合唱、舞蹈、古筝、笛子、口琴等。张轶超联系到有哪方面专长的志愿者老师,就开设哪门课程。因为要开设、安排课程,联系志愿者老师,诸多繁琐的事务让张轶超渐渐分身无术。于是,张轶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双语学校辞职,专心办志愿者服务社。
  父母震惊、反对,同学们诧异、佩服,也有人觉得他是作秀或是别有野心。然而,外在的任何言论都影响不了张轶超。
  2008年,张轶超在浦东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注册了“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社团组织,并任社团的法人代表,成了一名专职的志愿者。
  11年岁月匆匆而过,张轶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然而,所有的肯定在他眼中都不及孩子们对他的肯定。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
  “久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觉得他们是幸运的人,因为他们遇到了张轶超。张轶超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放弃自我”是张轶超的格言,也是他对孩子们的期盼。
  2012年,在上海东方卫视的春晚上,“久牵”的外来娃们登上了大舞台。张轶超在台下笑得很欣慰,他的坚持终于有了成绩,他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他相信,看似伟大的事情,其实就是最简单、纯粹的事情。
  (摘自《民情》2012年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