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西三环苏坡立交桥旁边,有个叫“锦绣光华”的楼盘。这个楼盘属于拆迁安置房项目,自然谈不上高端,但也不算太差,有地下停车场,有篮球场、乒乓球桌,绿化也说得过去,只是靠立交桥一边的屋子有点吵,关紧窗户也就好了。我有三个朋友就住那里:文涌泉、白洪彬和蒋根。
十多年前,我们一起在成都找工作,后来,又去外地打工。这几年,这帮朋友陆陆续续回到了成都,结婚生子安家。像我这种还没回去的,也时时念叨着什么时候回去。
在我眼里,一个城市最大的财富,不是GDP,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人。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城市比大学大多了,城市人群也比大学复杂多了,不能单看大人物,得把各个层次的人都考虑进去。而在这个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城市的优劣往往体现在两点:能不能吸引外人过来?来了之后,能不能让人安顿下来?
首先要有饭吃
1995年,我和朋友们都在成都,四处找工作,为了省钱,“甩火腿”(走路)横穿市区是常有的事情。后来文涌泉找到了一份火锅店服务员的工作,晚上我便躲到员工睡觉的小阁楼上面,他时不时拿些肉串上来给我吃。现在回想当时,常感慨:那时候在成都找工作真难啊。
1996年下半年,我去了广东。第二年,朋友们也跟去了。我们在广东呆了多年,广州、东莞、深圳,为了一份工作到处游荡。再后来,又去了北京、山东等地。说得好听叫“走南闯北”,其实不外乎混口饭吃。
一个城市要吸引人来,第一要件就是工作,原因很简单:人要吃饭。现在回头看十多年前的成都,在提供就业方面,实在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才会离开成都去广东,而我们只是数以千万计外出打工的四川人中的几个。如今的成都,除了休闲城市的形象,强调经济高速发展的一面,这是非常合理的——我们不能把一个城市完全看作游玩的去处,大家都要吃饭,而饿着肚子是没法休闲的。
文涌泉十年前就从广东回到成都,开了一家铁艺铺子,但一直生意寡淡,到了2008年才好了起来,赚钱买下了“锦绣光华”的房子。这一年,成都开始地震重建,而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资金和劳动力也开始由东部向西部回流,成都经济也开始高速发展。
这几年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劳动力终于开始值钱了。在广东的时候,白洪彬曾经给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建筑工地上的活,从最开始的挖地基,到最后面的装修,没有一样是我没干过的。干完了,就走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想必想起了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陶者》和《蚕妇》。
两年前,白洪彬也回到了成都做铁艺加工,去年筹齐首付把房子买在文涌泉旁边那栋楼,每个月挣的钱,养家、还月供也够了。听朋友们说,现在很多工人早上穿得干干净净,开着车去工地,到了再换衣服干活,下班再换回衣服开车去吃喝玩乐。
如果十多年前能像今天这样,或许我和朋友们就不会选择“发财下广东”了。
然后要被接纳
最近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本叫《落脚城市》的书,其中一章写到了深圳,章节名叫《无法落脚的城市》。这座城市,也是我现在住“锦绣光华”的三个朋友都呆过的地方。书里面所写的,也是我这些朋友们亲身感受到的:“他们发现自己几乎不可能在这里真正扎根。除了房价高得无法负担之外,这座城市的一些政策,也让外来务工人员对在这里生养孩子备感艰难,不论你在这里工作了多久都一样……”
北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到北京已经八年多了,结婚生子,但到现在仍然对这座城市缺乏认同感。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很多事情都很麻烦,从小孩入学,到买房买车,甚至连试点租赁自行车,外地户口都要受到限制——虽然我没有想过要去租车,但看到这条新闻仍然感到非常恶心。北京市统计局前几天发布了一组数据,2011年有60万外地人离开了北京。
蒋根现在住在白洪彬楼上。几年前,他还没有买房,也没有成都市的户口,但是孩子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我很担忧地问他孩子上学怎么办,他的回答是外地民工在成都可以就近入学,每学期只需要交63块钱。我一再确认,的确如此——这件事对我后来回成都买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上个月我在微博中重提旧事,成都媒体人蒋冰告诉我,最近小升初摇号,她是成都市户口,她的孩子摇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她认识的一个外地农民工的孩子,摇到了一所重点中学。她没有愤愤不平,倒颇有些骄傲。
前不久回成都接房,文涌泉和白洪彬陪我去,路过旁边一个楼盘,比周围便宜了两千元,一问,原来是限价保障房。我又以北京外地人的心态,催他们赶紧走人,认为和他们没关系。但两人都没理会我的催促,而是问了又问,说要为我们的另外一个朋友参考。在成都,即便是外地人,只要交满了五年社保,就有资格申请限价保障房,而且,真的可以申请到。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在北上广,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和资源集中,在吸引人来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很多人虽然来了,却无法安顿下来。如此庞大的一个人群与居住的城市离心离德,无疑要让城市财富大打折扣。
相反,在普遍歧视的大环境下,有一座城市能争取做到较为平等开放,其效应势必翻倍增加:不平等总是让人难以释怀,于是平等就让人无比珍视。
还要有生活
上次去成都,晚上和文涌泉、白洪彬、蒋根去小区外面吃“冷淡杯”(凉菜),凉拌猪耳朵、猪蹄、牛筋、海带丝、四川泡菜,加上啤酒,四个人一共花了80多块钱。之后,去小区底楼的麻将馆,喝茶聊天打麻将,一共花费30元。在成都,几乎每个小区都能找到类似的消费场所。
第二天早上,文涌泉开车送我去机场。正值上班高峰期,环线上靠边一条车道,全是电动车,气势浩大。这也是我很久没有见过的场景了。
成都以休闲著称,在我看来,最好的一点是: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强调生活品位的人,可以去宽窄巷子,去锦里;普通人可以去路边的串串摊,楼下的茶馆。这不是政府可以刻意为之的,政府可以搞一个宽窄巷子,搞一个东区音乐公园,但没有办法把麻将馆、茶馆、小吃店开到每一个小区。实际上,什么都不要做最好,底楼的麻将馆只要不骚扰邻居,就不用管它。
这样一种生活氛围,在当下这个时代有莫大的吸引力,因为大家都太忙了。90年前,出版家舒新城去成都,就曾感慨道:“我看得他们这种休闲的生活情形,又回忆到工商社会上男男女女那种穿衣吃饭都如赶贼般地忙碌生活,更想到我这为生活而奔波四方的无谓的生活,对于他们真是视若天仙,求之不得!”这番话,放到今天,仍然会引起无数都市人群共鸣。
但成都的休闲固然难得可贵,要说重要性,则要排到就业与平等之后了,因为这属于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
(摘自《看天下》2012年第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