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话”

2012-12-24 00:00:00聂明军
做人与处世 2012年19期


  法国的卢梭,曾在他的《忏悔:录》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想到谈话时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我至少要忘掉几条,这就足以把我给吓住了。我甚至弄不明白别人是何以那么大胆,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因为说话时必须字斟句酌,对在场的每一位都要面面俱到。为了有把握不说出冒犯别人的话来,必须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历史。”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似乎很难相信,就是卢梭这样有名的智者、作家,在年轻的时候对人际交往也是这样害怕的。这也就说明,人际交往、处理人际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有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只不过是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
  卢梭遇到交际场合处于尴尬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口袋里总装一只比尔包开,整天地玩,免得没话找话说。(比尔包开:一种接球玩具,把用长细绳系在一根小棒上的小球往上抛去,然后用小棒的尖端或棒顶的盘子接住。)当然,我想卢梭后来决不会一直用这一并不高明的办法,去对付他社交圈子内外的人的。否则,他不会取得之后的那些成就。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没话找话,以及应付这种场面呢?
  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无所事事的两个人相对的时候。今天,虽然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着卢梭当年那样的生活圈子:“对打花结的女人和抄着双手的女人,都得陪着同样的小心去逗她们开心”;“十多个傻男人起来坐下,走来走去,绕来绕去,不停地把玩着壁炉上的瓷人,绞尽脑汁去没话找话”……但是,没话找话却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碰到的。
  人们为什么在与人相处时需要没话找话呢?这是因为,社会交往是一种“人类机能”(马克思语),又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不能想象,两个手头无事可做的人能够一直无言相对。如有,那一定是双方之间出现了不愉快、不融洽的情况。两个人相对出现了过长的停顿,就会在一方心理上造成不安,或是担心对方有所不满,或是怕自己给对方带来误解,而尽快没话找话。
  对本文的这一话题,我有如下几帖维持您与他人关系、运转的黏合剂和润滑剂——
  1 打开思路,转移话题
  所谓“没话”,只是说原来的话或话题说完了。因为双方碰面,开头总是要说话的,或是询问,或是寒暄。如果原来要说的话说完了,这时你不妨把自己的思路开阔一些,试着谈一些别的什么。
  2 注意联想,计上心来
  交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交谈深入往往是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作用的结果。要注意听对方谈话,善于接住话茬儿,使谈话继续下去;更要运用联想的思维方法,能受对方谈话内容的启发,灵机一动,想出新的谈话内容。当然,在这样做的时候,一是最好能自然,不要勉强、生硬;二是在内容上应防止揭人隐私或随意议论他人。
  以上两种方法,其实质都是你在引导交谈。
  3 就地取材,“比尔包开”
  当年卢梭一味地玩比尔包开,并将其看作是“唯一的”,取这种方法的确不是个办法。但是,这并不是说比尔包开就一无可取之处。那时在交际场合,它未尝不会起到一种调剂的作用。对“比尔包开”,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比如,现场有书报的,可以翻阅书报;在办公室中,可以议论电脑;室内有鱼缸的,可以观赏金鱼;在别人住宅中的,可以看看装修,甚至可以借来纸笔,写下一些东西,等等。这样做的同时,也会引出一些交谈的话题,包括从对方的衣着谈起。所以,在需要的时候,请来一点儿“比尔包开”。
  4 故作深思,应付停顿。
  在两个人相处之时,交谈总有停顿的间歇。这与多人共处一室的情况不同。当有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在一起时,尤其当大家在各自忙着手头事时,某人与某人交谈是一个不确定值,每个人都不必担心将“不爱搭理人”的责任落到自己头上。这时交谈的停顿也许就不是什么“间歇”了。可是,当两个人相处时,这“间歇”的时间就不能超过人际交往的规定值。当你一时找不到什么话。也没有“比尔包开”的时候,你心里在搜肠刮肚,表情主要作出深思的样子,将目光盯向远处,直到你想出、找到话的时候为止。
  当然也许还会有其他妙法,但您只要按照以上思路在社交中实践、锻炼自己,那您一定会成为一个健谈的、礼貌的、人人愿意与之交往的同事或朋友。
  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