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口袋

2012-12-24 00:00:00刘凌林
做人与处世 2012年19期


  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办学经费不要政府出,全凭师生四处募款。那次,他去较远的一个地方募捐,特意穿着缝有两只大口袋的上衣,一只装公款,一只装私款。天色已暮,收获颇丰,来到车站方欲购票,一摸私款口袋,早已囊空如洗。此时,他更是饥肠辘辘,体力不支,而车站离古圣寺尚有十几里之遥。虽然他上衣那只装着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他一分不肯动用。硬是拖着疲乏的身体,饿着肚子,摸黑走了十多里崎岖的山路,步行回到了学校。
  记得前些时候,一些慈善机构索捐、诈捐、中饱私囊等丑闻不断,公信力严重缺失,引发了网络热议,有人提议要让基金成为“玻璃口袋”。依我说。能变成“陶行知先生的口袋”就好了。
  “莫见乎隐,莫见乎微”,陶行知先生的两只口袋之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所秉承的义利观——“义以为上”。也就是立身行事以道义为根本,时时以道义为指导。处处从道义出发,坚持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重道轻利,决不以利害道。
  在道德价值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孔子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质”即原质,犹本原,根本也。孔子还指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里的“上”即是崇高、尊重之义。“义以为上”,是孔子为世人提出的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
  历代先贤中恪守“义以为上”之“义利观”的不乏其人,如大家所熟知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的东汉杨震,“一梨食细微,不义宁勿为”的元朝许衡,“不畏人知畏已知”的清代叶存仁,等等。他们都是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能够坚持“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保持纯净的道德心灵,理应受到后人的称颂和学习。
  大千世界,“利”是人生的最大诱惑。摆不正“义”与“利”的关系,就会让人心迷智昏,人生的坐标就会游离,圣洁的灵魂就会扭曲,生命的底色就会暗淡。孔子所倡导的“义以为上”的儒家“义利观”。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的诠释,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陶行知先生坚持“义以为上”,慎独慎微,不是被人们广为传颂吗?
  人生在世,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的生命,比生命还宝贵的是自己的德行。行走在漫漫人生路上,莫让灰尘落入自己的眼睛,莫让邪恶潜入自己的心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转型尚未完全终结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直面“利”的诱惑,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以道义为重,以利益为轻,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坚守精神家园,让自己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