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毛钱的慈善

2012-12-24 00:00:00罗强
做人与处世 2012年12期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送水工,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从2008年开始,这个28岁的小伙子始终坚持每送一桶水就向当地慈善总会捐赠两毛钱。三年来,他肩扛背驮送出了1.2万桶水,向慈善机构捐赠了用汗水凝聚而成的2400元善款。尽管金额不大,但他的“草根慈善”却因为“小钱大爱”的善举而感动了无数人。
  他叫茹向辉,是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屯里镇东高河村人,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仅靠母亲卖豆腐维持生活。危难之中,乡亲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每次母亲外出卖豆腐,四邻八舍就成了茹向辉姐弟俩的免费饭庄。乡亲们的热心肠成了茹向辉善举的“启蒙老师”,感恩的意识从那时开始就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中,一点一滴滋润着茹向辉幼小的心灵。
  感恩的种子由此生长起来,从此之后,只要碰到需要帮助的人,茹向辉总会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从八九岁开始,懂事的茹向辉就帮母亲分担家务,跟着学习煮豆腐。有一年冬天,母亲按惯例早早出门卖豆腐去了,留下两块豆腐,当做他跟姐姐的食物。傍晚的时候,一个老年的乞讨者上门寻找食物,茹向辉就把煮好的豆腐全部给了乞讨者。
  初中毕业那年,看着母亲被生活重担日渐压弯的脊背,茹向辉毅然退学,与母亲一起撑起日渐贫困的家。生活如此艰难,但他仍然坚持做好事。2003年,尧都区政府号召大家向山区儿童捐款,刚刚18岁的茹向辉毫不犹豫地拿出300元“私房钱”,捐给和他一样贫困的孩子。这300元,可是他半年来卖掉豆渣的积蓄。
  靠着母子的辛劳,茹向辉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转机。日子好过了,孝顺的他不想让母亲那么操劳,便停掉家里做了近二十年的豆腐营生,只身一人来到当地河底乡当了一名洗煤工人。在洗煤厂,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日子虽然过得紧,但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仍然竭尽全力伸出援助之手。有一个工友,亲人患肺癌,工会组织员工捐款,他捐了200元。厂里贴的红榜公布出来,大家才知道他是全厂捐得最多的。回到宿舍,工友们好心劝导他:咱挣的这个钱挺辛苦,有个意思就行了,你还捐那么多,善良的茹向辉却觉得挺高兴。
  2008年11月,有了一些社会经验的茹向辉,在临汾市尧都区解放东路租了间门面开始送水。为了节约开支,跑销售、送货上门、签单要账都是他一个人做,靠着腿勤、手勤、嘴勤的服务,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的生意逐渐走向了正轨,找他送水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当地慈善总会组织的一次爱心活动,现场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深深打动了他。他觉得,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能捐一点是一点……几天后,茹向辉以个人名义和临汾市尧都区慈善总会签订捐款协议:每卖一桶水,向慈善总会捐两毛钱。
  茹向辉准备了一台笔记本,每次进多少水、送多少水都一一统计,这样到月底该捐多少钱他心里就有数了。按照捐款协议的约定,2009年8月6日,茹向辉向尧都区慈善总会捐款130元,以后的捐款有200元、300元、400元不等。到2011年10月21日,他又捐款500元。三年多,他累计捐款2400元。然而,他的生活却依旧俭朴:住着月租金80元的小平房,一日三餐经常靠方便面解决。由于冬天没有暖气,房间的温度非常低,他仅仅靠一个小小的电暖气取暖。送水的工作服也穿了三年,肩膀上,是一层叠一层的补丁。
  和许多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捐款相比,两毛钱是一个小数字;但对于茹向辉来说,却占到了每桶水利润的十分之一。2400元,足以支付两年房租,或者增添一些衣服,但他却选择了慈善。尧都区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说,茹向辉来捐钱时,总说这是一点小心意、小意思,但他三年坚持下来,小情便是大爱。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中,慈善总是富人的事情,因为他们的钱“花不完”,有能力和责任来做慈善;还喜欢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来评价行善,顺便安慰自己。其实,行善无所谓责任大小,不能说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就没有这个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确实需要名人明星、大款富豪们的慈善“大手笔”,但也同样需要茹向辉这样的慈善“小暖流”。只有当这样的慈善“小暖流”越来越多,才能汇集成爱心的洪流,推动着慈善事业向前发展。
  突遇风雨,一把小伞撑起一片晴空;偶陷无助,一句问候送去一股暖流。因你的举手之劳,环境变得美丽;你给弱者一弯臂膀,两人共同变得坚强……小小的善,其实很简单,琐碎而又寻常,世俗而又平凡,仅仅是付出那么一点点,却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曾经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那是因为,小善,也是大爱。
  编辑 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