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在古代是一种货币单位。相传十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意思是见到君子之后,他送给我一百朋钱。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殷商时期,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因此产于南方海洋中的贝,到了中原地区就很珍贵。如果谁得到王赏赐的贝,便认为获得了极大的荣誉,要铸造宝尊彝器作为纪念。为了便于携带,后来人们把贝串在一起,或者两个一串,或者五个一串,这就形成了“朋”。因为贝的花纹非常美丽,串在一起就像鸟儿排列,所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
“朋”的另一种解释是“身体挨着身体”。《隶定字形解释》中说,“朋”字是象形兼会意。字从“二肉”,“肉”指“肉身”或“身体”。“二肉相并之形”表示“身体挨着身体”。既然挨得那么近。自然就是“相与为友”“同类相好”。无论几只贝串在一起,还是两个人站在一起,表示的都是一种距离。因为距离相近,关系亲密,所以为“朋”。
“友”,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友”字是靠在一起并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在金文和小篆中,仍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就像是两个人肩并着肩,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前进。到现在,“友”字有了三种解释: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打过交道,有过交往,而且彼此留下不错的印象,进而产生友谊或友情。二是亲近和睦关系。广义如“友邻”“友邦”。狭义如“男友”“女友”。三是相互关爱和友好。在这里,“友”又成为一个动词。就像《荀子·性恶》中所讲:“择良友而友之。”
很早以前,古人就把“朋”和“友”组成了一个词。但最初的“朋友”,只指“同学”。《周易》中说:“君子以朋友讲习。”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说的“朋”和“友”,都是指的同学或学生。南北朝时期经学的集大成者孔颖达则进一步解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同门曰朋”,即师从同一个老师的人称为“朋”;“同志曰友”,即志同道合之人称为“友”。
有一个科学家,得出过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少于16个朋友,就会感觉到孤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朋友、结交朋友。其中有一些人,成为我们终生的朋友;也有一些人,成为我们暂时的朋友。无论老朋友新朋友长朋友短朋友,都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明代高启在《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中有一句诗:“朋友凋零江海空,弟兄离隔关山迥。”友谊是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凉风,秋日的硕果,冬日的阳光。有了好朋友的帮助。生活才会更充实,事业才会更辉煌,品德才会更高尚。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一种相遇。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两个人能够相遇相知相亲相近,就是一生的缘分。朋友是一种相伴。快乐的时候和你一起分享,烦恼的时候和你一起分忧,困难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朋友是一种相思,彼此牵挂、彼此思念、彼此关心、彼此依靠。不一定要日日相见,永存的是心心相印。
编辑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