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张平淡*,牛海鹏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3
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的问题[1]。“十一五”期间,中央和政府都将减排视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突破口和重要抓手。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了“节能减排将是明年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2]。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3]。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4]。环境保护部通过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工作,较为理想地实现了“十一五”的减排目标。
目前有研究[5-10]认为,环境规制,如节能减排,会对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研究[11-12]发现,淘汰落后产能等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总需求不足俨然是全球性挑战,治污减排手段能否改善需求结构成为相关政策制定部门非常关心的话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检验“十一五”期间治污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调整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国治污减排主要有三种手段:1)工程减排(Project),即建立污水处理厂等减排工程、购买脱硫脱硝等减排设备,从结果上降低污染排放;2)结构减排(Structure),即通过关停并转迁、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工艺标准等手段,降低高能耗的企业比重,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升级,达到降低污染排放;3)管理减排(Manage),通过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手段等,加重企业的污染排放成本,降低污染排放。不论是从结果治理(事后治理),还是从过程治理(事中治理),都直接作用于高耗能、高污染(通常表现为重工业)、低技术(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产业和企业,从排放结构和强度上着手降低污染排放[13-15]。
工程减排使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得不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被迫进行技术升级,使企业原有的要素投入发生变化,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逐步提高技术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对要素结构产生影响。从行业整体来看,个别企业技术的升级会进一步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促使行业技术水平上升,进而改善行业整体的要素结构。
结构减排将大量减少生产效率低下、能源消耗量大且污染严重的企业数量,一些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这有利于要素结构的改善;另一些企业无法进行技术升级则被强制性淘汰。这些都会促进行业内部出现技术升级以及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改变,从而改善要素结构。
管理减排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提高排放的成本或门槛,或是集中对污染排放进行治理。这种减排手段不仅是针对单个企业,更多的是面向全行业,使整个行业的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发生变化,改变行业的要素结构。
总体来讲,各种治污减排手段由于提高了企业的技术门槛以及企业的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改变了生产各要素的投入比例,改变了已有的要素结构[13]。
由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和技术改造升级方面投入的差异,造成其在产品上和市场上竞争优势的不同;加上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方面有较多的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治污减排工作的落实改变了目前的竞争格局,直接影响了产业集中度。而且,关停并转迁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等行政手段的应用,使部分小企业被淘汰,加剧了产业内部集中度的变化。
治污减排工作的控制单元在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各地政府会对这类企业进行严格的规制,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推行的目标减排,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往往是减排首当其冲的对象。因此,不论是关停并转迁,还是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以及环保法规条例的制定,都会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行业,对这些行业进行的严格限制,约束了其发展,并促使资源、资金等逐渐流向其他产业和行业,有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治污减排能够改变产业布局,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整体而言,治污减排会影响到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竞争力,使行业内部发展趋于集中,改变整体产业布局,最终影响产业结构及其合理化[14-15]。
各种治污减排手段的运用使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能力和工艺落后的企业被淘汰,而另一些企业出于生存的压力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促使其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工程减排提高了企业的产品成本和运行成本,成为企业对外出口销售上的瓶颈和限制。工程减排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成本企业的出口比例,改变出口结构。结构减排手段同样也会加重企业的产品成本。由于成本上升问题,加重了企业的出口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企业的出口结构。管理减排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减排标准,从技术以及成本方面对出口企业以及产品提高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出口产生影响。
由于目前属于污染较重的工业产品出口占相当比例,因此治污减排的落实一方面能够在技术方面改变产品的要素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出口结构,原来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在出口方面会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最终需求结构取决于现有产品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出口结构。要素结构相对合理,能够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从而带动消费,改善需求结构。而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能够进一步促进产品的消费,也能对需求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同样,出口结构的不合理会压缩和挤占国内的消费需求,从而对需求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三大减排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对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出口结构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到目前的需求结构。治污减排手段与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以及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治污减排需求结构的影响机理Fig.1 The path of influence of pollutant reduction on demand structure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治污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的最终影响,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XQ为需求结构;Project为工程减排;Structure为结构减排;Manage为管理减排;i和t分别为第i个地区和第t期;α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残差项;Third为服务业发展水平;Tech为技术发展水平;Edu为教育发展水平。需求结构除了受到治污减排政策的影响,主要还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16]。而居民收入水平受到产业结构[17]、技术发展水平[18]和教育[19]等因素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治污减排手段直接作用于微观企业,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和成本,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从而影响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影响到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最终影响需求结构。因此,为了清晰地表现出三大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的影响机理,笔者进一步采用联立方程组来检验这一过程,相关方程如下:
式中,YS为要素结构;CY为产业结构;EXP为出口结构;γ,β,θ和δ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式(2)~式(4)表示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受三大减排手段的影响,以及各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发展水平对其的影响。式(5)表示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影响。
利用式(2)~式(5),可以了解三大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的影响。另外,通过式(1)和联立方程组〔式(2)~式(5)〕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三大减排手段中哪条路径对需求结构的影响更加明显。
采用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PollInvest)表征工程减排。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越多,工程减排投入越多,在回归分析中采用污染源治理投资①环境保护治理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三同时”环保投资。由于污染排放数据采用的是工业污染排放,因此相应地采用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的自然对数;采用关停并转迁企业数(Close)表征结构减排,关停并转迁企业数越多,结构减排的力度越大,在回归分析中采用关停并转迁企业数的自然对数;采用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数(PollPeo)表征管理减排程度,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数量越多,管理减排的力度相应也就越大,在回归分析中采用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数的自然对数。
需求结构采用两个指标来衡量:1)消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消费占比,Consume),消费占比越高,相对需求结构更加合理。2)消费与投资比(ConsInv),因为国内目前经济增长主要缘于投资,因此挤占了消费的贡献;采用消费与投资比表征需求结构内部的比重,这一比例越高,意味着需求结构更加合理。
要素结构采用专利技术水平来衡量,专利开发数量越多,代表各地区技术水平越高,能够提高和改善要素结构。采用统计年鉴中的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来衡量,回归分析中采用其自然对数。
产业结构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产业比重)衡量,第二产业比重越高,意味着该地区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第二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挤压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相对不够合理。
出口结构采用该地区净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衡量。
服务业发展水平采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教育发展水平采用各地区6岁以上总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表征,技术发展水平采用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的自然对数。
各变量的指标选择、算法以及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与数据来源Table 1 Variables and data
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0)收集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包括各地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各地总人口以及6岁以上总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5—2010)收集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2009年关停并转迁企业数、污染物治理投资金额、环境保护机构总数和人员总数。
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投资和经济数据缺失,以及部分地区关停并转迁企业数据缺失,最终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09年的132个(其中东部地区58个,中西部地区74个)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所有数据来自文献[20-21]。
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治污减排手段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表2)。
从表2可知,在消费占比的回归中,不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西部地区,以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表征工程减排的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工程减排越多,消费占比越低。这是因为工程减排首要是进行脱硫设备、污水处理厂等资本项目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消费形成挤占效应,降低了消费占比,即工程减排会恶化需求结构。
以关停并转迁企业数表征的结构减排的系数在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回归中都显著为正,也就是说结构减排促进了消费占比,因为关停并转迁实际上淘汰了落后产能,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投资;而且,结构减排侧重于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监管,释放出来的资金能够更多地进入其他领域,促进其他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变产业结构,促进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因此,结构减排即使降低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结构减排在需求结构的改善方面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
表2 治污减排手段与需求结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Table 2 Pollutant reduction on demand structure:panel data fixed effect model
以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数表征的管理减排系数在全国和东部地区显著为负,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表明管理减排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恶化了需求结构。原因在于管理减排提高了行业标准,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了要素结构,但可能被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所抵消。
采用消费与投资比表征需求结构的回归结果与消费占比的结果基本相同,意味着三大减排手段确实对需求结构产生了影响。工程减排提高了投资而降低了消费,恶化了消费占比。结构减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需求结构,而管理减排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占比。
由于治污减排投入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笔者也采用了t-1期的三大减排指标进行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
表2的结果表明,三大减排手段对目前的需求占GDP比重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恶化了需求结构,而结构减排有利于需求结构的改善。但表2无法解释这一影响是如何实现,因此,笔者又采用联立方程组分析了治污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的影响路径。
采用联立方程组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治污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消费占比)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检验(表3)。
治污减排对要素结构有积极影响。治污减排在技术升级上对企业构成一种倒逼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影响要素结构。从表3可以看出,不论是工程减排手段(PollInvest)、结构减排手段(Close)还是管理减排手段(PollPeo)都对要素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
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对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的影响不尽相同。工程减排手段对产业结构、出口结构显著为正,即工程减排提高了第二产业比重,恶化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结构减排手段没有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但优化了出口结构;管理减排手段力度的强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但会进一步提高出口比重。
表3 治污减排手段对消费占比的影响分析-联立方程模型Table 3 Influence of pollutant reduction on the rate of consumption to GDP
在需求结构的回归中,要素结构的系数显著为正,即要素结构合理能够提高消费占比。而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系数都显著为负,意味着第二产业比重越多,消费占比越低,因为第二产业的投入挤压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恶化需求结构。而国内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工业品为主,出口越多,对于国内消费而言越少,因此出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国内的消费需求,恶化需求结构
表3的结果表明,三大减排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目前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出口结构,这些因素都对需求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表2和表3,归纳了治污减排手段对消费占比影响路径的重要性(表4)。
表4 治污减排手段对消费占比影响路径的重要性Table 4 Influence of pollutant reduction on the rate of consumption to GDP:comparison of path and effect
工程减排改善了要素结构,由于要素结构的改善有利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对需求结构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同时由于工程减排提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以及出口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方面又抑制了消费,恶化了需求结构。最终,工程减排对需求结构表现为负面影响,恶化了需求结构。
结构减排同样对要素结构的合理化有积极贡献,对需求结构产生正面影响。但结构减排却进一步提升了第二产业比重,抑制了消费,恶化了需求结构。结构减排有利于降低出口的比重,对需求结构产生积极效应。总体上看,由于结构减排有利于改善要素结构,降低出口比重,对需求结构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
管理减排促进了要素结构的改善,而且也降低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但是,由于管理减排促进了出口比重,最终,对于需求结构为负面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对需求结构的影响因素中,出口结构(出口比重)抑制消费的负面作用要超过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表4的结果表明,三大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别。要素结构的影响小于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的影响小于出口结构。
进一步采用消费与投资比表征需求结构,对全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采用联立方程组〔式(2)~式(5)〕检验不同路径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治污减排手段对消费与投资比的影响分析Table 5 Influence of pollutant reduction on the rate of consumption to investment
表5的回归结果与表3基本一致,即三大减排手段都促进了要素结构的改善,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进一步提升了第二产业比重,但管理减排优化了产业结构。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都进一步提高了出口比重,只有结构减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有利于需求结构的改善。
结合表2和表5,归纳了治污减排手段对消费与投资比的影响路径的重要性(表6)。表6的结果与表4基本一致,即结构减排有利于需求结构的改善。三大减排手段对需求结构(消费与投资比)的影响路径中,要素结构的影响小于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影响小于出口结构。
表6 治污减排手段对消费与投资比影响路径的重要性分析Table 6 Influence of pollutant reduction on the rate of consumption to investment:comparison of path and effect
(1)工程减排改善了要素结构,要素结构的改善有利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对需求结构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同时由于工程减排提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以及出口占GDP的比重,抑制了消费,恶化了需求结构。最终,工程减排对需求结构表现为负面影响,恶化了需求结构。因此,产业结构以及出口结构对需求结构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要素结构提升的正面影响。
(2)结构减排同样对要素结构的合理化起到积极贡献,对需求结构产生正面影响。而结构减排进一步提升了第二产业比重,抑制了消费,恶化了需求结构。结构减排有利于降低出口的比重,对需求结构产生了积极效应。总体上看,由于结构减排有利于改善要素结构,降低出口比重,对需求结构的正面影响要大于由于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比例对需求结构的负面影响。
(3)管理减排促进了要素结构的改善,而且降低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但是,由于管理减排促进了出口比重,最终对于需求结构为负面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对需求结构的影响因素中,出口结构(出口比重)抑制消费的负面作用要超过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总之,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恶化了需求结构,而结构减排有利于需求结构的改善。对需求结构的影响路径中,要素结构的影响要小于产业结构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的影响要小于出口结构。
[1]张平淡,牛海鹏,朱艳春.“十一五”:“三个转变”引航中国环保新道路[J].环境经济,2011(10):33-37.
[2]车玉明,韩洁,勿日汗.中国确定节能减排为明年经济结构调整首要任务[EB/OL].[2011-10-14].http://news.memail.net/061214/120,4,3908852,00.s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1-10-14]http://www.gov.cn/jrzg/2007-06/03/content-634545.htm.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27日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EB/OL].[2011-10-14]http://www.gov.cn/ldhd/2011-09/27/content-1957788.htm.
[5]SMITH J B.Standardized estimates of climate change damages for the United States[J].Climatic Change,1996,32:313-326.
[6]JAFFE A B,PETERSON SR,PORTNEY P R,et al.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S manufacturing:what does the evidence tell us[J].J Economic Literature,1995,33:132-163.
[7]CHINTRAKARN P.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S States' technical inefficiency[J].Economics Letters,2008,100:363-365.
[8]王翠花.减排CO2对江苏国民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研究[D].南京:南京气象学院,2003.
[9]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2004(7):744-747.
[10]蒋洪强,牛坤玉,曹东.污染减排影响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12):1327-1332.
[11]蒋洪强,曹东,王金南,等.环保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机理与贡献度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1):71-74.
[12]赵海东.产业结构、节能减排与转变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J].北方经济,2007(23):9-11.
[13]瞿凡,李善同.结构变化与污染排放:前景及政策影响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8):8-14.
[14]FENG T W,SUN L Y,ZHANG 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9,37:5475-5483.
[15]LLOP M.Economic structure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within the 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framework[J].Energy Policy,2007,35:3410-3417.
[16]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5):72-80.
[17]郁明华,于利东,刘冬.结构调整、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4):28-30.
[18]范金,任会,袁小慧.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与科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1):67-77.
[19]刘黄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微观决定要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19):115-117.
[20]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5—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2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