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敬峰,邱达椿,罗忠华,刘良河
(1.江西省万安县植保植检站,江西万安 343800;2.万安县武术乡农技站,江西万安 343814;3.万安县种子站,江西 万安 343800;4.万安县五丰镇农技站,江西 万安 343800)
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在万安县呈重发生态势,每年发生面积达38 900 hm2,占总面积80%以上,严重影响万安县的粮食生产。生产上通常使用噻嗪酮类防治稻飞虱[1-3]。为进一步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本实验进行了25%噻嗪酮·异丙威乳油与对照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20%异丙威乳油防治稻飞虱药效比较试验,确定了25%噻嗪酮·异丙威乳油防治稻飞虱适宜用量及其安全性。
供试作物为早稻品种田两优66;防治对象为白背飞虱 (Sogatellafurcifera)和稻褐飞虱(Nilaparuata lugens);试验药剂为25%噻嗪酮·异丙威乳油 (南昌赣丰化工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杭州泰丰有限公司生产)和20%异丙威乳油 (江西万丰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设在万安县芙蓉镇的县植保站第2试验点的7 000 m2早稻田内,土壤为泥壤土。各试验小区的水肥和管理条件均一致。
1.2.1 试验处理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25%噻嗪酮·异丙威乳油A1(375 g·hm-2,有效成分量,下同),A2(468.75 g·hm-2),A3(562.5 g·hm-2),B 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112.5 g·hm-2),C为20%异丙威乳油 (600 g·hm-2)和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4次,共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25 m2,各小区随机排列。
1.2.2 施药方法
2011年6月15日喷施1次药,按600 L·hm-2折算小区用量,叶面均匀喷雾。此时水稻处于破口期,正是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田间稻飞虱基数较大,其中90% ~95%为白背稻飞虱。
1.2.3 药效调查方法
分别于施药当天和药后第3,7,14,21天进行药效调查。采取平行跳跃10点取样,每点连续取2丛稻,每小区调查20丛,调查稻飞虱活虫数,在早稻成熟时进行测产。
2011年6月15日施药当日晴到多云,温度23.8~35.1℃,湿度 41%;药后第 3,8,9,12天有小雨或中雨,其余时间均晴到多云;药后第3~7天有36.8~38.4℃的高温天气,对稻飞虱有抑制作用,天气状况良好,对药效结果无影响。
由表1可知,噻嗪酮·异丙威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有效成分量分别为375.00,468.75,562.50 g·hm-2,于稻飞虱若虫发生盛期进行粗水喷雾,施药1次。药后3 d的防效分别为79.0%,86.2%,89.9%,其中剂量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20%异丙威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82.7%,92.4%,94.6%,其中高剂量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噻嗪酮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药后 14 d的防效分别为 70.5%,79.5%,85.2%,其中高剂量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噻嗪酮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药后21 d的防效分别为65.1%,72.5%,82.4%,其中高剂量处理的防效与对照药剂噻嗪酮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
表2表明,供试药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防效,与空白对照田块相比挽回损失31% ~69%。其中 A1,A2,A3,B,C处理,667 m2挽回损失分别为100.58,117.40,184.90,175.56和84.05 kg,挽回损失率分别为 37.51%,43.78%,68.96%,65.48%和31.35%。使用噻嗪酮·异丙威的田块,禾苗生长健壮,未发现对有益生物产生药害,表明该药对水稻生长安全。
表2 不同药剂对水稻产量影响
25%噻嗪酮·异丙威乳油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在稻飞虱若虫发生盛期施药,建议用量468.75 ~562.5 g·hm-2,对水600 L·hm-2粗水喷雾。经试验观察,该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1] 熊家富.25%噻嗪酮·异丙威防治稻飞虱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42.
[2] 陈伟强,王会福.噻嗪酮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3):584-585.
[3] 徐肖平,林致中.毒死蜱·噻嗪酮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1(4):88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