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雷州半岛海岸带产业发展思路

2012-12-23 05:56:22徐小怡苏小韵孙省利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2年1期
关键词:雷州半岛海岸带区划

徐小怡,苏小韵,孙省利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 524088)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雷州半岛海岸带产业发展思路

徐小怡,苏小韵,孙省利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 524088)

依据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分析框架,结合资源特点和发展状况,将雷州半岛海岸带地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各个开发区内部精心布局适当的海岸带产业,从而使雷州半岛经济的腾飞不以环境损失为代价,使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相和谐。

雷州半岛;生态环境;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产业布局

雷州半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在全国相近地域条件地区中,还是在广东省境内都属于落后地区。当前,这一地区在不断启动发展经济的相关项目的同时,争当粤西地区的排头兵,追赶珠三角,平衡广东省区域经济间的落差。雷州半岛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海岸带产业的带动。雷州半岛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但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海岸带及近岸海洋环境的保护。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是海岸计划与管理最简单、有效的工具,是综合考虑海域与相应陆域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地理区位及海洋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安排,促使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充分体现“保护中开发和海陆统筹的原则,同时实现与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的衔接”。因此,雷州半岛在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下布局其海岸带产业显得非常重要。基于雷州半岛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域生态系统特征等,研究的海岸带区域为海岸线向陆延伸10 km处,向海延伸至水深40 m处。

1 雷州半岛社会经济水平描述

1.1 雷州半岛产业结构

2009年雷州半岛的三次产业结构如表1。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年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8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98.79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418.51亿元,增长13.2%。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3∶45.2∶33.5调整为20.7∶43.1∶36.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7%。这表明雷州半岛的经济发展处于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有待提高。

表1 雷州半岛产业结构状况(单位:万元)

1.1.2 雷州半岛经济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的排名

雷州半岛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还处于下游位置,为了进行有效分析,分别以汕头、珠海、茂名3个具有代表性、发展条件相类似的滨海城市与雷州半岛的中心经济城市湛江做对比分析。从表2可看出,2009年湛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4个城市中排倒数第二,仅高于汕头,而同属于粤西地带、与湛江相毗邻的茂名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仅领先湛江,而且高于珠三角地带的珠海。从人均GDP来看,湛江人均GDP在4个城市中排最后,珠海排第一,汕头和茂名其次。从实际利用外资来看,珠海的外资利用水平最高,达到115 259万美元,湛江仅有290万美元。此外,茂名无论从GDP总量还是从人均GDP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都比湛江高。

表2 雷州半岛经济发展与广东省其他地域的比较

1.1.3 雷州半岛在我国三大半岛经济中的地位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地理条件相近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雷州半岛上的中心城市(大连、青岛及湛江)进行比较分析。2009年,大连地方生产总值达4 417.70亿元,青岛地方生产总值达4 853.87亿元,而湛江仅为1 156.17亿元。在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大连市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南京,居第7位,青岛居第21位。尽管3市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相差不大,但湛江总体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不及大连、青岛两市的1/2。

表3 中国三大半岛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差异

计算大连、青岛、湛江3市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和单位土地面积地方生产总值,湛江市与大连、青岛的差距更为悬殊。湛江市单位土地面积GDP仅相当于青岛的0.2、大连的0.26,人均GDP只及青岛的0.27、大连的0.24。

2 雷州半岛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特点及面临的危机

雷州半岛是我国大陆仅有的热带半岛,处在粤桂琼3省(区)交汇处,南与海南岛相望,是我国第三大半岛。雷州半岛海岸线漫长,达1 555.7 km,海岸线系数为0.12 km/km2,海岸线系数和人均海岸线长度均居全国之冠。

雷州半岛环境优美、港湾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生态环境显示出较强的脆弱性,表现为干旱频繁、台风影响大、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森林面积锐减等,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生态环境脆弱度由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增加[1]。雷州半岛海岸带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1)类型复杂,脆弱性海岸生态系统比例大。雷州半岛海岸线上可找到各类海岸,包括海岸平原、河流三角洲、滩涂与湿地、海滩与沙丘、珊瑚礁、红树林、泻湖、基岩等。(2)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危害大。影响雷州半岛海岸带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冷空气和寒潮、雷暴、海岸侵蚀等。(3)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显著。近50年来,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加大。(4)人类活动正加剧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雷州半岛海岸是广东最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大量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海岸带生态系统。此外,雷州半岛地表水资源缺乏,局部已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海岸带面临海水入侵的严峻威胁。雷州半岛正处于工业起飞阶段,湛江市正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战略,必然会有大量的港口、码头、围垦、游憩地等海岸工程建设,这将增加海岸带环境的压力[2]。

3 雷州半岛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

3.1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的涵义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是在空间上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统筹考虑海岸带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科技支撑能力以及国家战略的牵引力等要素,从不同开发方式及主体功能定位的角度,将海岸带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经济开发比现行区域经济规划下的经济开发有明显的优点。现行经济开发管理往往只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规划,并通过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等形式来保证经济发展符合环境承载力要求,但具体实施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环评作为最后一道环境保护措施,也难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从决策规划层就开始贯彻落实。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能更好的在更高层面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实现社会经济持久健康发展。

3.2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

开发强度。包括人均GDP、地均GDP及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增加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比重以及外向型指标(进出口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平方千米人口数。

资源环境承载力。包括水资源储量、人均占有量及利用效率,能源储量供应结构、消费结构和使用效率,人均耕地占有量、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工业用地饱和度、海洋资源产量和产值、海洋化工原料产量和产值、海洋航运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滨海旅游产值以及海水淡化能力,污水处理能力,海洋环境纳污能力,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水域等。

发展潜力。包括海陆统筹优势,主要有海洋纳污水能力占污水排放量的比重、滨海旅游产值占GDP的比重、海水淡化量占城市供水量的比重以及海港经济与腹地经济的结合度等。

其他指标。具体包括:(1)区位优势;(2)交通条件;(3)区域教育水平,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学校在校生占总人口比重、科技支撑能力、研究发展产值占GDP比重、高科技产值占GDP比重和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社会保障能力,包括百人拥有医院床位、万人拥有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和失业率等;(5)收支水平,包括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年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等;(6)信息化水平,包括广播电视覆盖率、网络覆盖率和手机等通信工具普及率等[4]。

3.3 雷州半岛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具体情况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目前确定分区的方法有多种,如流域划分法、生态系统划分法、临海行政区划分法,生态系统结合行政区划分法等,本文采用行政区划分法。

雷州半岛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大依据,可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3类一级分类。由于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目前雷州半岛海岸带还没到达开发密度比较高的层次,还不具这一区划条件,因此先不讨论雷州半岛的优化开发区这一区划。

雷州半岛海岸带的主体功能一级区划从地理角度上,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区域:一个重点开发区,从吴川市黄坡镇鉴江河口起,沿海岸线向南至雷州市东里镇。3个限制开发区,从吴川市王村港镇起,沿海岸线向西至黄坡镇鉴江河口;从雷州市东里镇起,沿海岸线向南至徐闻县南山镇;从雷州市乌石镇起,沿半岛西部海岸由南向北至廉江市高桥镇。一个禁止开发区从徐闻县陈迈镇起,沿半岛西部海岸线由南向西至雷州市覃斗镇。

根据雷州半岛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条件,可对雷州半岛海岸带主体功能区进行二级分类:重点开发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产业集群型、城镇群带型、人口集聚型、资源富集型等亚区;限制开发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红树林保护区、森林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土流失防治区等亚区;禁止开发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区、地质公园区、文化遗产区等亚区[3]。

4 雷州半岛海岸带三大主体功能区划框架下的产业布局思路

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要充分体现“保护中开发和海陆统筹的原则”,同时实现与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的衔接。主体功能区划目的的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实行空间管理、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便于分类管理和调控政策制订等。

4.1 重点开发区

4.1.1 重点开发区的概念和范围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开发区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4.1.2 重点开发的产业

临港工业。从该区的产业基础、海洋资源和区位等条件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发展包括精细化工、船舶修造、能源、建材、造纸、汽车配件及有色金属等临港工业。做强临海石化产业、钢铁产业及海洋油气业三大临海工业产业,着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突出发展石油化工及配套产业基地、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和能源产业基地三大蓝色产业。形成东海岛千万吨现代化钢铁基地,湛江东海岛临海石化产业带,大力支持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和后勤保障基地。以湛江钢铁、中科石化、晨鸣林纸桨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发展湛江先进制造业。秉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湛江钢铁项目为核心,发展船舶制造、包装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和零部件制造、家电制造等钢铁制造及钢铁配套产业;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依托的、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炼油、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湛江晨鸣纸浆项目,大力发展蔗渣造纸、剑麻纤维特种纸项目,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

图1 雷州半岛海岸带三大主体功能区图

港口物流业。要加大对远洋运输产业的投入,拓宽远洋运输渠道,开辟远洋运输新航线,打通国际市场的贸易联系渠道。加大对重点远洋运输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远洋运输和对外贸易的知名品牌,进一步巩固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优势和地位。在保证传统港口服务行业良性运作的情况下,加大对高附加值的现代海洋港口服务业建设,如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咨询等机构,为港口航运提供各种在岸服务。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功能,通过与航运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来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空间。积极引导拟在该区投资的有关企业在海铁联运沿线投资建厂,扩大海铁联运箱源。重点发展以货代、船代、港口理货等企业为主体的货运代理业,逐步建立起具有仓储、中转、信息咨询、全程代理服务功能,独立承担运输责任的专业化的货运代理服务体系。鼓励国际大型跨国配送中心和货代公司华南地区总部落户该地。培育发展船务、金融、保险、维修等港口辅助服务,以及与国际航运相配套的船舶安全、燃油、淡水、物料等供应服务,建立完备的现代港口支持系统和配套服务体系。

现代渔业。现代海洋渔业包括养殖、捕捞、海产品加工业、外向型渔业、建设主导水产品种苗、养殖和加工流通中心、水产加工业及海洋生物工程等。海洋渔业发展应按照以养为主,养、捕、加、贸并举的方针,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型、科技型、健康型水产养殖业,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加大水产品良种体系建设,建设重点养殖繁育基地,加快发展珍珠产业,加大对珍珠产业的扶持力度。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海洋捕捞业”这一目标,实施节能减排战略,推动海洋捕捞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建立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基地,吸引外来水产品和海外来料的精深加工。建设现代水产流通市场,完善区域性水产品贸易中心以及现代渔港产业的建设。

4.2 限制开发区

4.2.1 限制开发区的概念和范围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其类型包括:红树林保护区、森林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土流失防治区、农田和养殖区。限制开发是指为了维护区域生态功能而进行的保护性开发,对开发的内容、方式和强度进行约束。

4.2.2 限制开发区发展的产业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光热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发展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为重点,积极引进、选育、推广一批高效农业新品种,引进、开发和推广运用一批新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旅游业。红树林不仅维护环境质量的重要植被资源,还保护沿海堤岸和当地居民的安全。该区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红树林植物15科24种,主要群种有红海榄、桐花、木榄、秋茄、白骨壤。保护区面积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79%。其中以麻章区的红树林数量最多,约1 980.8 ha;廉江高桥的红树林最密,面积约700 ha,而且是中国大陆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因此,可充分利用红树林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廉江高桥红树林等生态科普旅游区的建设,把生态旅游做大做强,使之成为雷州半岛的一道风景。

滩涂养殖业。该区域的滩涂资源较丰富,与港口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同为粤西三大优势海洋资源,然而其开发利用率较低。向陆域方向发展,通过围垦、引淡洗盐,可较快形成农牧渔业畜产用地;向海方向发展,可进一步成为开发海洋的前沿阵地。该区域的滩涂资源是水产养殖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是开发、发展海洋产业的一笔宝贵财富。可根据该区域不同海域特点和资源状况,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同时发展水产饲料业。坚持规划指导、综合论证、依法审批、合理开发、严禁低滩围垦、开发利用更加注重生态多样性和适宜性。

4.3 禁止开发区

4.3.1 禁止开发区的概念和范围

禁止开发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区、地质公园区、文化遗产区。禁止开发区主要发展观光旅游业。

4.3.2 禁止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加快建设“两景一港”。“两景一港”是湖光岩、大汉三墩旅游景区和邮轮母港。湖光岩景区与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尤其要增加海南火山、地质方面的资料,力求建成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的主体,展示雷琼两地的火山地貌及其演变;徐闻大汉三墩结合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海洋珊瑚资源,营造既有历史文化又有海洋生态的亲水景区;建设国际邮轮码头,开辟与海南、广西和越南对接的海上旅游度假项目。

保护和开发海岸线资源。对包括远离城市的海岸线,除划为港口和临港工业用地外,都要通过规划引领向休闲度假方向进行开发。对无把握的、低端的项目不要开发,让其增值后再进行高效开发。城市建设海岸线要尽最大可能留给游人和公众,并控制岸线建筑高度,体现阳光、海水、沙滩、椰林绿化和360°天际线,塑造亲水型海湾城市形象。规划建设的环半岛公路要打造成全国独一无二的滨海观光长廊和绿道。

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结合雷州半岛文化建设,创造雷州半岛特色生态文化之旅。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资源,以民俗文化、雷祖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为引领,打造雷州半岛特色的禅宗之旅、寻根之旅。以中荷合作红树林保护区建设为引领,建设国家级海岸湿地公园,打造海洋生态文化之旅,增强海洋度假旅游吸引力。

结合建设“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充分开发渔港、小镇、历史文化名村等休闲度假资源,打造一批上星级水平的“农家乐”、“渔家乐”景点。

[1]张争胜.雷州半岛资源环境约束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2006(6):79.

[2]李志强.雷州半岛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10):905-907.

[3]赵万忠.宏观视域下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分区及管理[J].中国渔业经济,2010(4):80-83.

[4]石洪华,郑伟,丁德文.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8):90-92.

2011-10-28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5005-05);广东海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广东省渔业保险参加者合作研究”(E12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雷州半岛海岸带区划
雷州半岛崩岗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
桉树科技(2022年2期)2022-07-11 09:32:40
海岸带弹性初探
河北地质(2020年3期)2020-12-14 02:59:00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广州文博(2020年0期)2020-06-09 05:14:34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四川环境(2019年6期)2019-03-04 09:48:54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探析
雷州半岛水与火造就的中国遗世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