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贵 武建华 李 蔚 张全会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科,河南郑州 450000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探寻患者年龄、乙肝e抗原(HBeAg)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8月河南省传染病医院5个肝病中心住院经肝穿刺活检的慢性HBV携带者113例,男77例,女36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0.93岁;病史为3~9年,平均4.8年。诊断标准符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按年龄分为三组:<30岁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病史4.7年;30~40岁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病史4.8年;>40岁组51例,男33例,女18例,平均病史4.9年。三组患者性别及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肝脏病理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无肝穿刺禁忌证。患者首先行B超定位确定穿刺深度,局部麻醉后用意大利HS18G半自动活检枪获取肝组织,长度均在1 cm以上,标本置于100 g/L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HE、网状纤维染色及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由两位病理科医师读片,病理学诊断按炎症活动度分级(G0~4)、纤维化分期(S0~4),具体标准参照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
1.2.2 实验室检查 ①肝功能指标采用美国贝克曼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上限为40 U/L;②乙型肝炎标志物采用ELISA检测;③血清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计算各组不同炎症分级或纤维化分期者所占比例,比较组间差异。并计算不同炎症分级或纤维化分期患者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各占比例,比较组间差异。
采用SPSS 15.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患者年龄、HBeAg阳性率、病理炎症及纤维化之间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3例肝功能正常患者,HBeAg阳性80例,HBeAg阴性33例(其中1、5阳性12例),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00例,G146例(占40.7%),G253例(占46.9%),G314例(占12.39%),约59.29%的患者肝脏炎症损伤≥G2级;纤维化分期S026例(占23%),S153例(占46.9%),S228例(占24.78%),S36例(占5.3%),S40例,约30%患者出现明显纤维化。无炎症患者为0,所有患者均有轻度炎症及纤维化。见表1。
表1 肝脏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情况(例)
<30岁组G128例,G227例,G38例;30~40岁组G115例,G214例,G33例;>40岁组G13例,G212例,G33例,三组炎症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肝脏病理炎症分级与年龄的关系比较[n(%)]
在不同组别的患者中,年龄越大,肝脏纤维化程度越重,不同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的患者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年龄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二者呈正相关(r=0.658)。
表3 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与年龄的关系比较[n(%)]
G1、G2、G3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78.3%、68.0%、57.1%,HBeAg阳性率随着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升高而逐步下降,不同炎症分级的HBe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炎症分级与HBeAg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具有反相关(r=-0.641)。
表4 不同炎症分级患者HBeAg(+)率的比较[n(%)]
S0、S1、S2三组阳性率逐步下降,分别为92.3%、73.6%、57.1%,S3期急剧下降为16.7%,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HBe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纤维分期与HBeAg阳性率具有反相关(r=-0.436)。
表5 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HBeAg(+)率的比较[n(%)]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为0.96%[3-4],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5],换言之,约有7 300万患者为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有文献报道在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显著的肝脏组织学改变[6-8]。近25%的慢性携带者最终死于肝硬化或肝癌[9]。我国慢乙肝防治指南[10]指出: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脏病变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11]。
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可无病变,亦可出现由轻微病变至肝硬化的系列肝组织病变谱。本研究显示:在慢性HBV携带者中,所有患者肝组织存在炎症或(和)纤维化,且多数患者为轻度病变,少数为中度和重度病变,炎症损伤≥G2者占59.29%以上,这与其他学者[7,12-13]研究发现ALT正常的慢性HBV携带者中无G0S0结果一致。纤维化≥S2者占30%以上。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炎症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纤维化程度之间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年龄增加,纤维化程度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单纯根据肝功能指标无法准确判断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病变的活动性。通过本文数据可以看出HBeAg(-)者更容易出现肝脏的纤维化。目前认为机理如下:HBV前c区G1896A或核心区启动子A1762T和G1764A突变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机制,也是肝脏损害程度严蕈和易进展至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的原因之一[7]。目前观点认为HBV基因前c区发生终止变异,由于终止密码的出现使前C区启动子的编码终止,病毒无法表达HBeAg,但HBeAg为非结构蛋白,因而病毒复制不受影响,mRNA的转录仍然继续进行,使HBV复制加强,对肝脏的损伤仍在进行。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分级与HBeAg阳性与否无关,这与乙型肝炎的发展机制一致。HBV无直接肝细胞毒性,而是通过激发免疫损伤造成肝脏炎性反应及继发纤维化,细胞免疫水平是关键性的环节[14-16]。也是其肝脏损害程度严重[17]和以发展至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18]。因此,对于长期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要定期复查,如果发现异常要早期治疗。总之,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HBeAg阴性患者,病毒复制是引起肝炎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确定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给予正规抗病毒治疗,积极降低病毒载量,将有助于减轻肝脏损伤,从而达到减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的目的。
综上所述,肝活检病理检查能提供肝细胞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最直观的形态学资料,对于年龄>40岁的慢乙肝携带者,如无禁忌证,可建议积极进行肝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测,根据肝脏病理损伤程度,选择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肝癌的发生。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3]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6550-6557.
[4]Liang X,Bi S,Yang W,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 in China[J].J Infect Dis,2009,200:39-47.
[5]Lu FM,Zhuang H.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Engl),2009,122:3-4.
[6]桂红莲,俞红,谢青,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2):881-885.
[7]吴赤红,斯崇文,田庚善,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病理与临床及预后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8):577-581.
[8]Kumar M,Sarin SK,Hissar S,et al.Virologic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infected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ly normal ALT[J].Gastroenterology,2008,134:1376-1384.
[9]韦颖华,吴继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表达关系的研究进展[J].内科,2007,2(1):62-65.
[10]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14.
[11]骆抗先.乙型肝炎临床与活体组织病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
[12]黄俊华,游晶,陈红英,等.ALT正常的HBV慢性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1):6-8.
[13]耿晓霞,林健梅,杨兴祥,等.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及临床特征分析128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0):2099-2104.
[14]斯崇文,王勤环.传染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0-31.
[15]田瑛,邱志峰,李太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和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7):3354-3358.
[16]张春兰,杨湛,范慧敏,等.62例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组织学改变与临床的关系[J].热带医学杂志,2005,5(2):148-150.
[17]Rezende RE,Fonseca BA,Ramalho LN,et al.The precore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liver damage in Brazili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J Clin Virol,2005,32:53-59.
[18]Lin CL,Liao LY,Wang CS,et al.Core-promoter mutant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progression of liver disease in hepatictis B e antigen-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J].Liver Int,2005,25:56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