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价值统一性

2012-12-23 12:35陈思坤
理论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政治

陈思坤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450001)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价值统一性

陈思坤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450001)

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终极目标的内在要求。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在价值取向上都具有高度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应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的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统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关联和内在契合度,对于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思想、人生意义等终极性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而人文关怀,则是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完善人的人格和个性为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具有理论渊源上的统一性,二者都是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1.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关怀对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由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7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个体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无法探究人的个性问题。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73每一个现实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离开人的联系和关系,就无法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无法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无论是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开发,都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29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不仅要塑造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塑造人的社会性,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只有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看作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4]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维护人的尊严、关怀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执着追求。可以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源头。马克思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前景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它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劳动和人的异化。强调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只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正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关注人的道德情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丰富和拓展。

2.以人的个性潜能充分发展为关怀目标。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指每一个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6]330由于劳动改变着人本身,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的能力得到发展和公开展示,“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7]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人从片面的发展向自由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关系日渐丰富不断从较低层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能够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价值,通过“致力于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9]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张扬人的自由个性是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个性是劳动主体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能力发挥而体现出来的特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本质特征,个性潜能的开发使人的观念、道德和精神不断升华,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一,作为主体的个性。主要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人的能力发挥程度体现出来的特性,人的能力越强,个性也就表现得越充分。其二,作为社会性的个体。主要是指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自己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现出来的独特性,由于人在各种角色中承担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体现自身的个性。其三,作为自然的个性。主要是指通过不同个人之间的特质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这就取决于他的个性。人文关怀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尊重人的独特人格,张扬人的自由个性,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注重从人的精神层面去关怀人,把人的个性从压抑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10]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11]可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也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3.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关怀原则。一方面,“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阐明了如何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赋予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把人作为发展的本原、本体和核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影响的教育人、培养人、提升人、塑造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坚持“以人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思维原点,既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性课题。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来看,它是一项育人、育心、育德的综合教育活动,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思维启迪和情感交流活动,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更是能动的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发展需要,对教育信息进行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整合与内化,从而获得一种转变思想认识、提高道德素质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育的的效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3]426要使大学生感知、接受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道德品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就必须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将人文关怀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独立人格,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关注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在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实践价值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在实践层面互为前提和基础,是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以其特有的方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思想保证、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化、品德形成、人格完善、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文关怀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人文关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架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实践途径提供了具体要求,其宗旨是从受教育者的生存状况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在充分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基础上,注重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符合人的本性,能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受教育者从思想上、情感上、态度上自觉认同并接受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1.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实践基础。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由于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道德水准和发展目标等各不相同,当代大学生既有个性、兴趣、爱好、特长的差异,也有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差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认并尊重学生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层次性特征,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思想实际出发,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实际与发展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人文关怀的实践基础。现实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人的全面发展以个性人格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基础。人格是人的本质属性,既包括人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也包括人的法律人格、理想人格。人格尊严作为精神需求的最高形式,通过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自由意志、自主精神等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并凝结于人性尊严之中,推动人们对崇高道德的向往与追求,逐步实现由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转化。要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注重人文关怀,把每一位学生看作独立的主体和人格平等的个体,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真情关心和关爱学生,通过师生间平等交流、情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沟通,唤醒学生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实践创新、奋发成才的主动意识,自觉、自愿、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能力、智力、理想、信念等发展个性才能,形成健全人格,从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道德境界的升华提供稳定的心理基础和不竭动力。

2.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内在动力。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主体性是人的根本特征,是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受教育者不是单纯被规范、被塑造的对象,而是有理性、有情感的主体。从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来看,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传递教育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内在需要,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自主选择、接受教育信息,并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辩证的统一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者始终把学生视为主体,着力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青年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需要的动力。

另一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人文关怀的实施重点。主体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主体地位和独特存在的自我意识,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需要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潜能、独特的人格和尊严的自我觉醒。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提升思想品德境界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人自觉追求和占有人本质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指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即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12]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文关怀,不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学生,而是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使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内在动力。

3.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为创新举措。一方面,注重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以及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应用,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成才目标、就业形式等趋向于多元化,由于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成才、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急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紧紧围绕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才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育人目标。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和互补性,共同渗透和作用于思想教育过程的始终。人文关怀对心理疏导起到统摄作用,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思想品质;而心理疏导则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当代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最根本的还要靠恰当、有效的心理疏导,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敞开心扉、平等沟通的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疑解惑。可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情感关怀、经济资助、学业辅助、成才引导、就业指导等人文关怀的同时,应重视道德观念因素、政治思想因素等对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公正、诚实、理性、自律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处世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4.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多样性发展。“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6]326这些需要不仅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且包括超越物欲需求的更高层面的社会需要和精神追求需要;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决定了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的差异性。随着生产和交往活动的不断发展,人的需要也相应地不断发展,无论是个体的发展需要,还是科学、教育、艺术、信仰等各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都是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就客观地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设法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合理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在人生、理想、学习、成才、就业、婚恋等方面的思想困惑,及时扭转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各种不合理或不切实际的需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教育,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13]人文关怀始终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相联系,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又重视学生的情感、欲望、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发展和完善人的德性、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超越,使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向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方向健康成长,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14]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9. [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9]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14.

[11]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1).

[1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建构的现实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1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3.

[14]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59.

[责任编辑:宇辉]

book=35,ebook=35

G 641

A

1002-7408(2012)-06-0075-04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12 B K S 080)阶段性成果。

陈思坤(1965-),男,河南虞城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