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 幸福百姓

2012-12-23 09:00张义学
西部大开发 2012年9期
关键词:促发展惠民民生

◎ 文/张义学

转型发展惠民生,立足民生促发展。西部省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贫困面较大、民生亟需改善的广大区域,我国在西部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各省区实际,正确认识发展与民生的辩证关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优先发展经济,还是民生投入为重?这一命题考验过许许多多的执政者。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西部地区来说,更是一道难题。十年来,西部各地都在探索经济发展与民生投入如何合理搭配,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快,人民群众更满意、更幸福,社会更和谐、更稳健。

转型发展惠民生,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经济转型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过程,西部省份的大多数县域,都能把转型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西部人民,减少转型过程对群众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改善。

转型跨越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十年来,西部省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不避民生难题,直面群众关切的民生热点问题,特别是在涉及菜篮子、米袋子、钱袋子和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上拿出了许多具体实在的措施。以陕西省为例,经济排前的府谷、神木、吴起、志丹、黄陵、高陵等县陆续实施12年免费教育和15年免费教育,这是转型发展的经济成效惠及民生。而最为贫困的佛坪、宁陕县,也勉为其难地实施着15年免费教育——“培养一个,脱贫一家”,宁陕县委书记陈伦宝解释了贫困县转型发展的思路是“立足民生促发展。” “投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在外地工作,也会把钱寄回来给父母家里修楼房,搞生产。或者,接父母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养老,这都是扶贫。如果不把孩子们送出去,那么跟父辈一样,一辈子都还是贫困户。”青海、宁夏、西藏的执政者,辩证地认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小财政撑起了大民生。

转型发展惠民生,立足民生促发展。

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西部各省区一方面着力于转型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经济实力,一方面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完善社保体系。十年来,各省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增加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稳定物价水平,重视解决因环境变化、企业困难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问题。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保障保险、医疗救助等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西部各省区首先必须认清“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么发展”三个问题。立足民生促发展,是破解“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么发展”难题的科学答案。作为革命老区的陕西,倍加领悟人民的地位和力量。贯彻科学发展观,陕西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从发展规划到措施落实,从工作过程到目标考核,从“民生八大工程”的落实,到提出“新增财政的80%投入民生”,始终把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目标,因而得民心、启民智、聚民力,促进了发展。

转型发展惠民生,立足民生促发展。从三峡大坝的建成发电,到青藏铁路通车运行;从秦岭巴山等恶劣生态环境实施避灾扶贫生态移民,到西藏、新疆等地为游牧民推行的“安居工程”;从农村寄宿中小学生免费蛋奶工程,到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检查治疗的“母亲健康工程”;从全国名列前茅的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偏僻乡镇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十年间完成的一项项民生工程都落实到西部城乡的具体人,使受助者、得益者都是普通老百姓。“以人为本”的真正落实,使西部各省区呈现政通人和、干群同心、共促发展、蓬勃向上的局面。

十年民生实践证明,在经济欠发达、贫困面较大、民生亟需改善的西部省份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实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转型发展惠民生,立足民生促发展”的执政理念,西部才能“可持续发展”。西部省区和中部、东部沿海省区相比,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育和发展缓慢,地广人稀,人民生活水平低,必须立足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新增长极立足民生需求,引导绿色发展,让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同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打造绿色生活空间。

猜你喜欢
促发展惠民民生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创新实干促发展 开放崛起奏强音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惠民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民生寄语
围绕发展抓关爱 抓好关爱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