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士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生存危机及破解对策探讨
□ 姜士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认同危机、就业危机、地位危机和建设危机。 “起步型”院校只有坚持独立的、创新的指导思想,以自身现实作为根本的出发点,结合院校特点和社会需求,才能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即特色建设。特色建设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建设、谨慎对待以及适当建设的原则。特色建设的层次定位要合适,特色点选择要恰当,特色建设的方案制定要科学,实施要完整、彻底。
“起步型”院校;生存危机;特色建设
所谓“起步型”院校,是笔者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对一些具有共性特征院校的称谓。在该文中,论者把全国开办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418所高校划分为四类:“传统型”、“新兴型”、“探索型”以及“起步型”。“起步型”院校仅有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且起步较晚甚至是刚刚涉猎该专业的本科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简单、直接的模仿,总体水平与实力低下等现象。
复旦大学成为高校“抢生源”新闻的主角,曝光了高校招生所面临的生源压力。生源压力从表面看是高校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其本质则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这一问题在其它实力较弱的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事实上,“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其专业生存空间在被前三类院校不断挤压的同时,其院校本身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小。因此,对于“起步型”院校而言,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破解其生存危机。
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生存危机决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落后的现实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滞后的必然性,长期“轻文重理”的观念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把其生存危机归纳为几个方面:认同危机、就业危机、地位危机和建设危机。
所谓认同危机,是指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着的诸多误解甚至是曲解,直接导致了其被社会所接受以及认可的程度较低,进而影响了专业本身生存所必须的社会心理认同感。专业认同是任何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专业招生所需要的潜在条件。只有那些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专业,其招生才能够持续。反之,认同危机的出现不仅影响专业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必然引发专业的生存危机。行政管理专业认同危机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健全所引发的社会“重理轻文”的观念,必然会冲击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在社会成员心中的地位。其次,行政管理专业开办的泛滥及教师队伍的“不专业”进一步恶化了这一趋势。据统计,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92所,其中,开办行政学类专业①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不同的院校称谓有所差异,有的是“行政管理”,有的是“政治学与行政学”,根据行政学专业研究和专业发展历史的特点,笔者把它们归属于行政学类,不作严格的区分。本科教育的院校共418所,开办比例高达53%,这给人一种错误的认识——行政管理专业开办门槛低。同时,大多数从教人员并不具备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这在学科背景设置上很难获得学生们的高度认可。
所谓就业危机,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毫无疑问,大学专业学习和教育应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就业的机会和空间。但是,如果我们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就能够清晰、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断层。笔者认为,造成行政管理本科教育就业危机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教育体制与国家就业政策之间的脱节是根本原因。其次,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泛滥致使问题不断产生。
所谓地位危机是指行政管理在“起步型”院校中属于弱势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不仅无法得到学校的扶持甚至受到排挤,专业建设与发展始终无法进入学校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主要表现为两个不足:第一,专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投入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专业建设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论证上。第二,专业建设研究不足。专业建设不仅仅是资金、政策的投入,更是一项科学研究任务,专业教师必须结合学校实情研究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与改革。相对于其它学术研究,专业建设研究往往要与教育实践与改革相结合,其工作量与难度较大,许多教师不愿涉猎该领域。
所谓建设危机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 “盲目化”,建设缺少科学、合理以及合适的论证和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如课程设计、制度制定等,往往是照搬“传统型”院校,缺少独创性与自主性,并且后期的专业改革随意性、功利性趋势明显。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起始之初,简单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持续的发展则必须依赖于不断的建设与创新。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使得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饱受诟病,基于就业需求的改革纷纷推出。以改革提升就业率无可非议,但为就业而对专业近乎是“盲目”的改革则不可取。改革者把就业作为衡量专业的唯一标准,把专业打造成了一个纯“技工”性的就业平台,这样逻辑下的所谓“专业改革”必然会把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非“专业化”。专业建设“盲目化”的本质诱因是功利主义,幕后推手则是教师队伍的不 “专业”。比如:某些院校大量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挤占专业课的课时,有的院校甚至把“申论”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作为专业课程重点开设,这些带有功利性的做法不仅不能提升学生就业的技能,反而淡化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得培养的学生不“专业”。
近年来,许多“起步型”院校开始尝试和探索,试图寻找一条突破生存困境的道路。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尝试尚未取得预期成效。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首先,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所谓的独立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指专业建设应当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完整的设想、规划和设计,决不能对其它院校的专业设置照搬甚至是抄袭。因为,前三类院校在传统的专业建设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对于“起步型”院校而言,继续走传统的专业建设道路并不明智,前进的空间愈加狭小,传统的专业建设之路不符合“起步型”院校的专业建设需求。那么,新道路的选择必然要创新,而创新道路必须要独立,否则就有可能继续走老路。其次,专业建设要符合院校实际,即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实践中,根本不考虑院校自身实际情况而盲目建设。如:某院校要求英语、计算机类课程四年“不断线”。最后,专业建设应当结合院校特点和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社会需要必须体现在专业建设中。因此,笔者认为,“起步型”院校专业建设应当坚持独立的建设规划和设计,避免继续走传统专业建设之路;应当以院校自身实际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避免专业建设的严重不足或者 “大跃进”。应当考量院校特点和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彼此断裂。
笔者认为,“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生存之路在于特色建设。首先,传统型、新兴型以及探索型院校专业发展的持续性留给“起步型”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追赶甚至是超越传统型、新兴型以及探索型院校显然不可能,传统的专业建设道路已经封闭。其次,“起步型”院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无法给予专业建设足够的资金保障。国内高校教育资源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而这种窘迫的局面在“起步型”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作为非传统的优势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无法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起步型”院校之间的专业竞争已经开始上演,这对于每一所“起步型”院校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那么,在这些院校中,行政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否则取决于他们中的谁能够最先突破当前困境,谁能够最先脱颖而出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对于“起步型”院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短期内对困境的突破,获取专业建设的足够时间。笔者认为,专业的特色建设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该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品质与内涵,并且能够赢得专业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现代汉语词典》(2000版)将“特色”定义为“事务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的原本语义突出的是“独特”,即独有之意。特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定义来自于2003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关于特色的定义:“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这也成为日后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所普遍持有的观点,当许多院校在解释专业特色、办学特色时往往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来阐释。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最为简单的、初级的解释和理解,不能够全面地涵盖“特色”这一词汇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丰富语义。笔者认为,“特色”是指高等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品质,或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抑或独具匠心的安排与设计。当这种独特的品质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为一所大学所体现时即为大学特色或办学特色,当它为一个专业所体现时则为专业特色。在这里,论者不仅把高等教育中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品质、特征、风貌等称之为特色,而且扩大和丰富了“特色”的涵义,把那些符合人才培养实际、社会发展并有效地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具体实践行为、制度设计与安排也纳入特色的范畴。这样,无论是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还是人才培养实践中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行为或制度设计都是“特色”。据此,特色建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使得专业具备“特色”的过程。
第一,结合校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高校建设专业特色时必须以学校实际情况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在充分认知自身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来寻找特色点,避免“为特色而特色”,更要杜绝“为特色而不顾一切”。特色建设应当是深度挖掘后的科学论证与建设,而非违背事实的捏造与吹嘘。
第二,符合规范,坚持科学建设的原则。首先,对于任何高校而言,特色建设都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能违背社会的规范性要求,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其次,不能为求所谓的“特色”而不顾人才培养的要求,随意改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过程,更不能将特色建设视为政绩工程,以领导者的好恶决定特色建设。
第三,科学论证,坚持谨慎对待的原则。学校应当就特色点存在的可能性与真实性、特色点的适应性与可建设性、特色建设的可能性与成功性以及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展开论证,而不能凭空想象。
第四,量力而行,坚持适当建设的原则。所谓量力而行是要求高校建设特色必须准确、正确和科学评估自身实力、财力以及条件,是否具备特色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适当建设并不是指特色建设浅尝则止,而是要控制建设的规模和投入。
⒈特色层次的选择。特色本身不具有层次性,当它和所要表述的对象结合时,它便有了层次的属性,院校建设专业特色时不可避免地进行特色层次的定位。笔者认为,特色可以划分为不同层级的理念特色、制度特色、行为特色。特色层次的选择是以高校的层次为基础的,一般来讲,高校层次越高可选层次越高,反之则低。就理念特色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观点,而是一种观念、思想的全面根植与渗透,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淀。同时,特色的理念是先进的、发展的,它的生根与发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于高校而言就是健康、积极甚至是些许激进的校园环境,这样,当先进的观念、思想出现时才能够为高校工作者所接受,理念特色建设才能成为可能。对于“起步型”院校而言,首先,理念特色所需要的时间条件不具备,因为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其次,“起步型”院校不具备包容、接受先进理念的氛围与心态。因此,其选择只能是制度特色与行为特色,其中,行为特色最容易实现,但长期来看又容易被模仿而失去特色。据此,笔者认为最佳的选择应该是制度特色。
⒉特色点的选择。所谓特色点,是指特色建设中所选择的建设对象,通俗地讲即欲将什么建设为特色,或者说特色将来可能呈现的载体。制度特色的建设点应该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具体而言是人才培养制度中的招生、课程、实习等具体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考虑该类院校的“地方”色彩与行业特征,应将二者融入到制度特色之中。比如:航空类院校可以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实现专业的跨越,如航空领域的政府管理;海洋类院校则可以设定海洋领域的政府管理方向。这样,对于“起步型”院校而言,首先,需要选择的特色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即通过专业与院校背景的融合及跨越,培养特殊领域的交叉专业人才。其次,由于该类院校的“地方”特色,在人才培养的方向及实践环节,可以考虑加强“地方性”,结合本地“选调生”及“村官”制度,专门培养适合基层政府管理的人才。
据此笔者认为,该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有两点可以选择:第一,结合该类院校的“行业”背景,实现“行业”与“政府管理”领域的交叉,打造更为具体、更为专业的政府管理人才。当然,这种建设的难度、挑战也是空前的,它不仅需要学校整合两方面领域的知识和人才,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能够得到航空企业的认可和接收。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道路选择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是存在的,并且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填补空白区域。第二,充分挖掘“地方”的特色,将专业建设的方向下沉到地方。既然是地方性高校,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应该体现“地方”特色,这里所说的“地方”特色并不是强调专业的区域性和局部性,而是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地方性,即培养为本地区发展所需的人才。作为理论上为政府培养人才的专业,行政管理不能忽略基层政府所需要的大量专业人才。当然,区域人才培养也离不开制度的衔接与支持,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就有相关的高校选调生制度、大学生“村官”制度以及河南省地方公务员招考制度。专业方向建设倘若能够与地方政府制度及时、准确地衔接,适时推出符合地方政府制度需求的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必然可观。
⒊特色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特色建设的最终环节是方案的实施,这需要持续、稳定的投入和支持。事实上,特色建设并不必然如本文所述这样“形而上”,而是彼此交错,相互关联。比如:当特色层次选择时也许已经开始了方案的设计与论证,论证的过程也可能已经着手实施。笔者在此“形而上”地加以划分,是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特色建设,更好地推进和实现特色建设。
学术界对行政管理教育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已被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但是,“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存更应该受到关注。探索与争论是不断进步的必然环节,笔者就“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所做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引发学者们对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1]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 [J].中国行政管理,1998,(07):22-25.
[2]赵国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0,(08):34-35.
[3]张成福.发展、问题与重建——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科学[J].政治学研究,1996,(01):57-62.
[4]王乐夫.略论中国行政学教育与行政学学科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08):16-20.
[5]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01):3-7.
[6]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刘耘.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J].中国行政管理,2009,(09):106-108.
[8]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04).
(责任编辑:牟春野)
On the Existing Crisis of Education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Starting Type Colleges and Solutions
Jiang Shiwei
Existing crisis of education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starting type colleges is divided into crisis of identity,employment,status and construction.Therefore,there will be only one way to exist for colleges,namely a special feature construction.It means that colleges construct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endently,scientifically,carefully and realistically.
starting type college;existing crisis;a special feature construction
G640
A
1007-8207(2012)04-0063-04
2011-05-13
姜士伟 (1981—),男,河南许昌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
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科研基金 “河南省 ‘起步型’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