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韵
烈日下的“补贴”
文/ 成韵
随着酷暑季节的来临,室外活动变成了一种折磨。对于早晚上下班的人们来说,尽管地铁车厢里的空调吹来阵阵凉风,但拥挤的人流与局促的空间依旧使你的衣衫贴着脊背,汗流不止。但是,这样的上班族仍得庆幸。因为,在写字楼以外,露天的工作者得有更强的忍耐力,顶着烈日,犹如“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样从事着他们的劳作。这些露天工作者大都是快递人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他们拥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农民工。
于是,“高温补贴”伴随着夏季的热流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的确不是新的规定,几年前各地皆有“高温补贴”的规定相继出台,做得好不好暂且不说,光是普及率就不那么理想。闲聊时问起身边一朋友,“你知道‘高温补贴’吗?”“什么是高温补贴?”无奈的反问如同烈日的嘲笑。我的这位朋友经常流连于各大网站,却对这一政策知之甚少。那么,处在城市底层又无暇上网读报的广大农民工们,“高温补贴”政策到底会有多大成效?看来,对这些人而言,“高温补贴”究竟能否落实到位就得取决于老板的“良心”了。
中国人历来是能吃得了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古老的诗句早就告诉我们,每一分耕耘与收获皆来自你种的“因”,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馅饼”。上天的馈赠在于自身的努力与勤奋。此时的“酷日”,是今后万般一切“果”的考验。所以,“热”这个仅仅是自然属性的东西势必打败不了劳动者,耐热早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城市里,“高温补贴”作为一种额外的福利给予农民工,而在农村耕种的农民们自然是没有的。反过来,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工在期盼工资不被克扣的前提下,哪还有意识向老板们争取“高温补贴”?即使有意识,他们敢吗?
不过,好的迹象正在显现,媒体的宣传与政府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高温补贴”不再只是一项政策,它更应融入到每个手握权力者的心里,表现在他们对职工或下属的关怀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