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8月20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由此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也上升到国家战略。至此,包括此前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在内,我国已有六个国家级新区。
成为国家级新区,意味着其开发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核,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等也由国务院直接批复。从国家角度来说,这是整体战略布局和区域平衡发展的需求。对地方来说,更是一条让地方经济直接驶入国家快车道的捷径。也正因此,在难以统计出确切数字的我国众多新区中,争夺国家级名分的“暗战”从未停息。曾有专家戏言:“国家级新区的争夺比好莱坞大片还有悬念。”
本刊记者了解到,西安、青岛等城市的新区发展规划已陆续上报国家发改委。至于谁能成为第七个、第八个国家级新区,与自身的特点优势、区域影响的范围、高层领导层面的思路、地方领导的争取力度等因素都有关系。
为了支持新区发展,各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给予政策倾斜,四川省即从省级财政拿出20亿元设立天府新区发展专项资金。从今年起五年内,天府新区内新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留在天府新区用于建设和发展等。
暗潮汹涌的竞争中,质疑也渐起。新获批的兰州新区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60亿元,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个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的GDP,不仅远低于天津滨海新区的6200亿元、浦东新区的5484亿元、重庆两江新区的1380亿元,还远低于并非国家级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和大连金州新区等。在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后,如何获得兄弟城市的认可,对兰州新区来说,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蔓延全国的新区热潮也引起了诸多专家的担忧。有专家指出,近一两年我国已出台了多个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时间上稍显密集,“给了国家队的名号,未来能发展到什么情况,谁也不敢保证。或许未来某个时间需要考虑国家级新区的退出机制。”
遍布全国的各级新区也让有些专家联想到了前几年的“开发区热”,“只有切实起到带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希望各地市的新区建设能够量力而行,走科学发展之路,避免走‘开发区热’的老路。”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新区的意义和价值,新区怎样才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促进当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一个平台,始终是我们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