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曲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武兰萍
用“双向双考”方式考德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曲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武兰萍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对干部德的考察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在实践中,领导干部德的考察失真失实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干部考察工作,给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带来一些不良影响。针对这个难题,我们大胆实践,在力求运用“双向双考”的方式科学、准确地考察出干部的真德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用准一个德才俱佳的干部,就会对广大干部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用错一个在德的方面有缺陷的干部,就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甚至败坏党内风气、贻误党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地考核评价干部的德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目前,导致干部德的考察失真、失察的主要原因是,干部德的考察方法上普遍存在简单化、公式化、空泛化现象,对德的评价多为组织部门“一锤定音”式的定性描述,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在干部考德方面的“消息树”、“监督哨”作用,缺少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成熟的评价方法体系。
(一)建立干部正向申报制。干部正向申报制,即干部“德行申报制”,是指干部本人根据组织要求,按照一定的格式填写规定内容,向组织部门如实申报自己的德行情况。在实践中,我们组织部门将干部德行申报的情况,在其居住、成长、生活、任职的地方用张贴公示表、电视播放、报纸刊登、网络公示等多种方式公开告知群众,让干部的德行表现最大化地呈现在群众面前,让干部不敢在德的方面造假,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二)实行群众反向测评法。在干部进行德行申报后,我们还将干部的德行情况发布在当地的主流网站或组工网上,同时列举若干干部的不良行为表现,设置“没有”、“偶尔有”、“经常有”等选项的反向测评表一并发布,接受群众在网络上的反向测评,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哨”作用,有效防止干部考德测评失真情况的发生。
(三)引入第三方考评。第三方考评是指组织部门负责召集,由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离退休干部、外地或上级组织部门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其他干部群众组成的第三方人员,对干部的德行进行独立考评的一种方式。考评的重点是干部在八小时之外的德行表现;考评方式以到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作重点调查为主,广泛深入群众,认真听一听老百姓的评价,听一听身边人、知情人的反映,听一听“他管的人”、“他服务的人”的意见,充分了解干部的道德品行、情趣操守。在第三方考评中,组织部门只负责组织和召集,第三方人员组成专门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按照组织部门的要求,独立进行考评。考评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要出具承诺书、签订纪律保证书,考评结果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组织部门提交。“第三方考评”,参与面广、信誉好、诚信度高,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能从最基层的“民间”听取到“不同人”表达的“真声音”,让干部的真德显现出来。
(四)严格组织认证考察。组织认证考察是指组织部门对干部的德行申报情况、群众反向测评结果和第三方测评报告进行分项认证和考察,确保干部考德在“最后一个关口”不失真、不失察。
一是要做好认证考察预告。认证考察前的7—10天要在被考察干部的生活居住地、任职单位、干部权力所辖范围内发布认证考察预告,以便让更多的干部群众知晓考察事宜,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面,要使民主测评的人数尽量多、个别谈话的范围尽量广、民意调查的渠道尽量宽。预告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部门派出考察组组成情况,考察时间和地点,考察程序,联络方式,考察对象的德行申报情况和拟任职务等。预告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络发布通知、在考察对象所在地或所在单位张贴公布等方式进行。在发布预告的同时,要以设置意见箱、公布邮箱、开通专线电话等形式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对收集到的各种反映,要进行认真梳理、分析、调查、认证、核实,要将群众反映问题的核实结果据实写入考察材料。
二是要发放好征询信。在进行民意测评、个别谈话时,要将组织部门预先准备好的征询信发放给群众,让群众敢于真正地表达意愿、真实地反映考察对象的德行情况。征询信的内容是根据考察对象的德行申报、反向测评、第三方考评等情况设置的,要求被征询人根据要求说明真实情况或反映新的问题。发放征询信时,一并发放一个贴好邮票、写好收信地址、收信人的信封,以方便被征询人及时、大胆、无顾虑地向组织反映真实情况。
三是现场填写“德行”票。在进行民意调查时,组织部门可以给群众发放一种事先印制好的“德行”票,让群众根据票面设置的内容现场填写。在填写现场,要注意保持考察者和填写者之间的“安全”距离,以考察者看不清填写者书写的内容为宜,确保填写者有真实反映情况的“安全感”。同时,要告知群众把“德行”票及时投入设置在现场的投票箱。
(一)要敢于把干部的德行“晒”在“阳光”下。干部德行申报制是一种“阳光”申报制,通过干部个人申报把干部的德行“晒”在“阳光”下。干部的德行到底如何,先让干部自己“晾晒”一下,这本身就是对干部德行的一种考验。德行良好者,可以实事求是地公开自己的情况;德行不佳者,只能用“编造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的“不佳”。把干部的德行向群众公开展示,德行良好者自然能经得起监督和评议,德行不佳者“编造的谎言”自然经不起“晾晒”。谁的德行好,谁的德行差,群众就会评议和传播,事实最终是遮掩不住的,这就为真实地考察出干部的德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敢于让群众成为干部考德的“主评委”。近两年,不少地方虽然开始关注对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方面德的考察,但是仅凭组织部门的个别谈话、民主测评或民意测验这些传统方法,显然难以考察到干部德的真实的情况。其实,真正熟悉考察对象“生活圈”和“社交圈”真实表现的人,是人民群众。利用网络进行群众反向测评、引入第三方考评等方式、方法,是请群众做“主评委”来考察干部德的有益尝试,是注重群众公论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理念和实践上的创新与进步。只要敢于让群众做“主评委”,群众就会评得透彻、评得真实、评得全面,干部德的考察就不至于再流于形式。
(三)要敢于创新方式对干部的德行进行“正反印证”。干部的德行申报和民意的调查是否一致,干部的正面申报和反向测评哪一个结果更真实,这就要求组织部门敢于大胆使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干部的德行进行“正反印证”。在印证过程中,组织部门要及时打消接受征询、调查、谈话人心理上存在着“怕表达的意见传到考察对象的耳中”的顾虑,利用设置意见箱、开通邮箱、网络评价、发放征询信、填写“德行”票等一系列“背对背”、“无记名”的方式,来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引导他们真实地表达意愿、客观地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