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明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群众遇到红白喜事“感情送礼”,本是活跃邻里氛围、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近年来在农村一些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本是正常人情往来的请客送礼却变得名目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礼金数额越来越大,群众有不堪重负之感。
据调查,目前农村盛行的请客送礼名目有:建房奠基宴、落成宴,搬家乔迁宴,满月宴、周岁宴、十岁宴、参军宴、上大学宴、结婚宴,继而又是50大寿、60大寿、70大寿、“老人”(死人)宴等。在一些地方,农村还流行接春客,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家族间轮流“坐庄”,广接亲朋好友,一直到轮流完为止。以前以实物送礼,即便送礼金也是20、50、100元不等,现在至少是100元,否则就会被邻里亲戚朋友传闲话。不少农民把礼尚往来的频繁程度和礼金数目当作衡量人情厚薄的标志。据统计,农村一般家庭一年的人情往来支出少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几千元,有些低收入家庭,对“人情债”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对生产的投入,这将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导致低收入家庭更加贫困。此现象应当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基层建议:一是采取张贴标语、入户讲解、广播宣传等方式,在农村大力倡导抵制人情风,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新乡风。二是通过培植树立勤俭节约先进典型,引导农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家致富上来。三是鼓励引导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规范简化婚丧嫁娶办理行为,避免盲目攀比。四是对那些把人情礼当成生财之道的人,要给予正面教育,多讲解事例,使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发家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