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2012-12-22 23:44刘俊琦
理论导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交际

刘俊琦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西安71003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刘俊琦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西安710032)

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移情能力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充分认识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推动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学专家L.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几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这是人类交际的第五个阶段。在他看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语言的产生可以相提并论。”[1]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困难与障碍是由于一些干扰因素的存在。本文从解读文化移情的概念入手,探讨文化移情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以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一、文化移情及其释义

英文中的“empathy”(移情)来源于德语“Einfühlung” (设想),首先运用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Theodore Lipps)发展到人际交流领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运用到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并掀起了一阵从心理学视角评析文学作品的波澜。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逐渐引起了英语教育界的重视,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

由于移情这一概念从美学领域跨越到其它诸如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领域,从不同视角探究它的内涵,其意义多样复杂。布鲁诺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和“你”的一致性。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顾嘉祖认为:“移情界定应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和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2]“通俗地说,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2]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要想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的民族文化优越论、种族成见和种族偏见以及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比较客观地认识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文化,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在多样性文化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就必须充分估价文化移情的价值与功能,在正确的文化移情理论指导下,科学地进行文化移情训练,锻炼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从而顺利适应全球化态势下多元文化交流、渗透、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建构的复杂情况.保证跨文化交际双向沟通的实现。

二、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它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主体能否有效感知和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防止出现因为文化的误解而导致文化冲突的重要内容,成为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重要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Ruben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7要素。一是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二是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四是移情能力;五是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六是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七是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这7种能力中,文化移情能力最为重要,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的民族文化中心主义、部落主义等文化偏见,是影响不同文化沟通的无形心理障碍,“只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冲破这种障碍,达到有效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人们总是生活在本民族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交往方式等都会深深地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各种偏见的存在是客观的和真实的,它构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双向沟通的无形障碍和软瓶颈。“只有通过文化移情,才能有效地克服这些偏见,既能达到对事物的客观公正如实的认识,又能在不同交际主体之间建立起超越文化阻碍的桥梁,顺利地实现双向的交流和沟通。”[3]

跨文化交际作为多元文化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文化移情能力,能够增加对他国文化的了解,缩小不同文化之间因为价值观所决定的心理距离,减少因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是经常会出现的。美国学者Philip R.Harris认为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在人类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或接受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信息通过一个媒介或信号得以传递,这个媒介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4]当发送者来自一种景,而接受者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时候,就出现了文化差异,就需要通过文化移情来有效地克服这种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最突出的表现是价值观的差异。文化价值观是支配人们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核心内容,Michael Pro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5]价值观使得同一文化中的成员知道好坏、真假、积极与消极,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了人们在作出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信仰、态度和行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果各自都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通过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才能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作出正确的反映和反馈,即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中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使不同文化顺利交流和沟通。

三、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

文化移情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就存在固有及后天影响的因素。人是社会动物,决定移情能力的因素大多是在后期社会化(secondary socialization)过程中起作用的。

第一,以交际主体为中心的程度越高,文化移情能力越低。假如主体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关注自身的感情和行为,就无法及时有效地注意交际客体的情感和行为动态,并给予适当反馈。第二,过分夸大客体的部分特性,将其视为总体特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无疑会限制文化移情能力。第三,对性别、特定种族或文化的固有的定型式的成见,无视和忽视社会团体中个体的差异也是文化移情的绊脚石。比如认为所有美国人都热情富有,英国人都保守缄默,德国人都严肃刻板,日本人都穷兵黩武等等。第四,避免交际客体的防范行为有助于文化移情。假如交际主体对交际客体提供的信息断然,随意地加以评价和判断,交际客体出于自尊和面子的考虑,就不愿意提供更详尽的信息。移情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当彼此间都以平等坦诚的心灵交际时,移情能力才被激发到最大程度,交际最充分。如果交际客体怀有防范心理,不仅自身不能充分体察对方的情感,同时缺乏充足的信息,交际主体的移情能力也将被抑制,交际将进入恶性循环。第五,教条主义也是阻碍移情能力的因素之一。教条主义者怀疑他人所言的真实性,对所提出的问题,已有既定的观点先入为主,不容辩驳。这种怀疑态度,会让交际者感到不被信任,压抑其交流欲望,抑制移情能力的发展。第六,缺乏相互理解的动力和求知欲,移情能力降低。由于地缘的关系,人们总是对周围的人物和事件更为关心。例如,听说自己的朋友出车祸受伤但不严重要比听说在印度有上万人民饱受洪涝之苦还要强烈。

四、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文化移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文化移情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刻苦努力,逐渐积累形成的。“移情能力锻炼和培养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样做的勇气和这样做的能力非常重要。移情不但要求有勇气去冒‘好意遭冷遇’的风险,而且还可能使个人的信息系统超载。移情是艰苦的,你不仅以自我中心去参与,还需要不时地将自我置于中心或远离中心的位置。你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处理信息,而是为了两人(或更多)。个人能量的增长是必要的。”[6]总的来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和改善移情能力:

第一,注意其他交际者的情感表达。表达情感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是发挥移情能力的保证,是信息加工的材料和解读他人心理状况的窗口,只有对其进行解读,才能体察交际者的情绪状态。然而,始终对其他交际者保持高度关注是比较困难的,这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情况的关注,注意力在交际者和现时情景之间转换来解决。

第二,交际者要充分地表达彼此的立场和观点。文化移情能力在交际者彼此激发下相互促进或抑制。如果让一方感觉到另一方不够诚恳或表达有所保留和顾虑,就会引起防范心理,从而没有动力提供更详尽的信息,限制文化移情能力。

第三,熟悉交际者所处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文化规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沟通障碍的根源。接受并客观对待不同民族和地域上的文化差异,就能够找到打开交际中瓶颈问题的钥匙。比如受欧洲传统文化影响,绝大多数欧美人认为时间是固定的、连续的、数量的、可度量的,因此,他们习惯于制定严格的时间表,提前安排行程,甚至安排了几年以后的日程。这种制定时间表的行为方式,在亚洲并没有普遍流行。东方人受道教思想影响,认为事态出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渗透影响,不断变化。因此过于机械地安排时间未免徒劳,往往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有办法将变化的事件安排在固定的时间里。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纳瓦右(Navajo)和优不咯(Pueblo)印第安人就完全不会理解这种处理时间的方式,因为在他们看来即时的才是现实的,未来几乎没有现实意义或者说不确定是否存在,因此也不会把事件安排在未来。

第四,克服文化定型的消极影响。将个体的特点过分夸大到整个群体的范围,或者把群体的特征不加条件地映射到所有个体成员上面是定型的消极影响的根源,也是其形成的原因。交际时,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个别情况单独处理,万万不能“一视同仁”。

第五,区分自我和异己的文化倾向,摆脱固有文化习惯的束缚。站在对方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前提条件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都熟悉并且清楚彼此之间的异同,这样才能保证换位思考。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是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常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才能加深对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性的事实的理解,克服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才能有效地进行换位思维,从而深入到交际客体的心扉,对客体的目的、需求和价值观有更加敏锐的察觉,使自己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能被对方愉快地接受,消除偏见和思维定势力等妨碍双向沟通的不正常心理,使跨文化交际以主体与客体友好合作为基础,步入建立良好关系的崭新阶段。

[1]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秘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立普斯.论移情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5]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6]杨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D].长春: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

G0

A

1002-7408(2012)01-0096-02

刘俊琦(1963-),女,西安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基础部主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移情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