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皮曙初
(作者是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
春节刚过,年味仍浓,数以万亿计的农民工在度过短暂而幸福的欢聚时光后,正准备再次抛家别子踏上千里征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家庭梦想。正是这时,我们选取了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之滨的一个小村落,记录一个普通村庄里一家一户的骨肉相别,见证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依依难舍。
农历正月初十,荆楚大地仍然沉浸在春节的喜庆和团聚之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在鄂东乡村不时地回想。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梁相斌带领我们来到湖北省黄梅县的时候,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仍在弥散,尤其是那些常年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他们与孩子们一起放鞭炮,嘻戏玩耍,或者围着火炉,陪老人一起聊天欢笑,然而透过这些欢声笑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股离乡别井之前的忧愁,也正在悄然渗透。
走了几个村庄,我们发现,这里的农村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水泥路通到了村村组组,二层、三层的楼房比比皆是,许多家庭装饰一新,仔细打听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广大农民多年来外出务工创造的收益。梁相斌以一名老记者的职业敏感提出,广大农民外出务工已不单是以往意义上的谋生存之道,而是呈现出求发展、谋幸福的新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农民工精神层面也会有更多的“幸福”追求,他们对家的眷顾和思恋也会更加强烈。因此,他当即决定,选取一个村庄进行蹲点。
正月十一,我们来到丁字街村四组。这个只有80多户人家约380人的小村落,早自十多年以前,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如今家家住着新楼房,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我们挨家挨户地走访,一个一个地交谈,结果印证了之前的判断。尽管还没出门的农民工仍然在欢笑声中与家人齐享天伦之乐,但与他们促膝相谈之中,逐渐体会到离别前的愁绪,更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子女、对父母的忡忡忧虑,而老人们对于子女已经或者即将离开,也表现出强烈的不舍和无奈。
当天,我们几乎走遍这个小村庄,却发现留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没有碰到一个离家出门的实例,只能从交谈中体会离别的情景,却没有亲见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梁相斌说:“明天还要来,一定要有最生动最直接的现场。”一打听,陈院军夫妇明天一早六点多就要出门,告别10岁的女儿、7岁的儿子以及年迈的父母,赶往九江转火车。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再赶来。
正月十二凌晨,鄂东的天气还十分寒冷,我们驱车从县城赶到往丁家街村,40多分钟后,天空刚刚露出曙色,村庄里仍然十分安静,只有陈院军家的灯光已经全亮,一番絮絮叨叨的叮咛之后,父亲用电动车将陈院军小两口送到了公路边,上了开往九江的公共汽车。当我们再次返回陈家,看到的是后来稿件开头的那一幕情景:“爸爸妈妈走了已经20多分钟了,10岁的陈鑫怡仍然将头埋在被窝里轻声抽泣。旁边,7岁的弟弟陈一鸣对着我们做了一个鬼脸,想笑,但一下子眼泪又出来了,也躲进了被窝。”
我们以这一幕为引子,一气呵成完成了《难以割舍的告别》一文,稿件虽然没有确立宏大引论和磅礴的气势,但字字句句都是以我们连续几日访谈的真情实感写成,力求在平实之中展现我们“千里行舟”所觅得具有时代特征的“玉颜”。
这篇“新春走基层”的通稿播发之后,获得受众好评。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的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成国将稿件随身携带,几次大会上全文宣读,甚至数度哽咽。他希望全省新闻宣传工作者向新华社记者学习,用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作风去发现新闻,用真正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书写时代变迁。
稿件播发的当晚,《湖北日报》值班总编致电记者,对这篇稿件动人的细节、深厚的情感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将原已定好的版面撤回,将新华社稿件放在了头版显著位置,并配发了短评。
一篇平淡而朴实的稿件得到受众的如此青睐,让我们在欣喜之余也有深思:新闻不仅存在于突发的事故,存在于轰轰烈烈的事件,更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之中,只要用心发现,真正走到基层,新闻的“玉颜”其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如梁相斌社长这次带领我们走基层的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那样:变化在田野,希望在田野,新闻在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