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记者 翟铮璇
王文澜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这届荷赛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与网络的普及有很大关系,数码照片对胶片审美产生了冲击与改变。胶片的使用者大多是专业人士,但网络上的数码照片则更多的来自于手机和袖珍相机的全民摄影。
荷赛原来给我的感觉是很多来自突发性新闻现场的照片获奖,大多是血淋淋的。但近几年情况有所转变,尤其最近两届我感觉到很多图片更加注重写意。有些摄影记者在日常生活的现场中,也能拍出寓意深刻的场景,例如获日常生活单幅一等奖的《建筑上的金日成肖像》。这种平静的画面可能不如那些动感的画面吸引眼球,但是你一旦停住目光就会被其独特的语言所吸引,带来一波又一波的联想。这张照片如果在白天拍摄,效果会差很多,摄影师注意到这一点,选择了夜景拍摄,运用仅剩的这一道光点题成金。作者有很平稳的心态,不动声色地表达了他的观察。这样有节制的简洁瞬间得到了荷赛评委的认可,这是一个挺大的转变。
荷赛在90年代的作品多用传统的拍摄手法,摄影师忠于新闻现场的还原,当然也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但现在出现了更多传统人像的拍法,例如《审讯室》、《阿富汗招募警员》,摄影师更强调被摄者所蕴含的情绪化的展现。原来强调现场动感,现在更突出情感的内涵。这是在当代艺术中经常运用的创作形式,在采访中也常使用。
还有一些有别于风光照的景观照片,它们表现摄影师对某个地区某个时期的观察判断与心理审美,例如日常生活类组照三等奖《田园生活》,反映了一种将观念艺术和纪实摄影引入到新闻摄影里面的趋势。
今年获奖的年度照片和第53届荷赛年度图片,肯定都是好照片,但是不是年度最佳?我个人认为应该有比它更合格的。年度照片应满足几个基本要素,首先图像要有很难企及的瞬间,其次,摄影师的选择应该独具慧眼,在众人熟视无睹之中让大家眼前一亮。再有,它应该是一图胜千言的。
摄影记者进入现场所考虑的是怎样用照片说话,最终要拿画面来说事情,是一种形象思维,而且与文字记者的思维不一样。在定格一个瞬间时,摄影记者要在视觉语言中把你要表达的东西说清楚,而不是单纯用图片说明来告知读者。新闻图片是一种独立的传播方式,力求没有文字辅助也能不言自明。好的瞬间很难用文字来表述,反过来说,用文字能说清楚的不一定是好照片,摄影记者所追求的是拍出会说话的照片。
如果摄影记者拍出的都是图解的画面,类似“看图识字”,那就永远处于被动的配图位置,摄影记者不能只顾按快门,需要具备学者型的素养。
成熟的摄影记者善于动脑筋,不人云亦云,不扎堆随大流,有了自身的观察思考后,借助技术的运用,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新闻现场,拍什么主题,用什么角度拍,哪里实哪里虚,前景背景等这些问题要不断在摄影师脑子里转动,力争和别人拍得不一样。镜头不是越多越好,熟练运用一两支镜头就可以了,器材越贴身越好,得心应手是最好的。如果在现场光顾着换镜头,用用这个又试试那个,结果错失良机。另外,并不是你拍得越多越好,拍得越多质量越不能保证。按快门应该是点射,而不是扫射,滥用马达连拍,不如直接换摄像机。摄影是瞬间语言,你要有所选择, 要一锤定音。
“潜伏”是摄影记者工作时的一个重要心态,旁观者清。“长枪短炮”不是最重要的制胜法宝,傻瓜机有时能使你获得智慧的瞬间,专业器材很容易干扰现场气氛。
“潜伏”是摄影记者工作时的一个重要心态,旁观者清。“长枪短炮”不是最重要的制胜法宝,傻瓜机有时能使你获得智慧的瞬间,专业器材很容易干扰现场气氛。从《审讯室》这组照片来看,摄影师在审讯室内做到了不引起当事人的警觉,自然的融入了这个环境,他没有给人一种“我来了”的感觉,当然也要慎用闪光灯和三脚架。
这届荷赛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与网络的普及有很大关系,数码照片对胶片审美产生了冲击与改变。胶片的使用者大多是专业人士,但网络上的数码照片则更多的来自于手机和袖珍相机的全民摄影。随着人们逐步接受了网络图片的特色,自然会形成特定的风格。科技进步导致了人们摄影审美的变化,探讨网络图片的独特之处,对新闻摄影来讲是一个新课题。
数码技术使摄影记者从暗房被解放到明室,是互联网的宠儿,但同时也是被网络冲击的最大群体,当每个人轻易掌握了数码摄影,新闻摄影就很难成为摄影记者的专利了,所以不但要解决新闻图片“有没有”的问题,还要认真研究“深不深”的问题。
□ 图1 《建筑上的金日成肖像》获得第55届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一等奖。(新华社/发 达米尔·萨戈尔日/摄)
□ 图2 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年度照片(2009年)。图说为“6月24日,妇女们在德黑兰一幢建筑的屋顶上呼喊抗议”。(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