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珏
(作者是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曾任香港《文汇报》上海记者站记者,曾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从事本专业,凭专业度谋发展——这种简单的幸福,许多新闻系毕业生不再享受、不愿享受,或者没有机会享受,已经好几年了。一毕业,拜别师长,他们就隐没人潮,从此与媒体说再见。作为一个大学新闻系教师,由此而生的诸多困惑,甚至苦楚,不时在心底泛起。
我在大学教新闻5年有余,送走4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按每届80人平均数算,据我所知,这320人里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的仅20余人。这20余人,半数通过各种办法(公招+人脉)进入传统新闻单位(报纸、电视、电台),剩下半数基本凭能力进入目前门槛还不算太高的网络媒体。
新闻系学生,除大一公共课较多,其余三年,都在学习如何做新闻,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电视摄像、纪录片制作、栏目策划,以及实习等等。毕业了,九成以上做了文员、文秘、文案、销售……这些工作需要的是:写公文、汇报、报告,做各式各样电子表格,布置展会,人际沟通,社交打理……
每念及此,身为新闻专业教师,我不免惊出一身冷汗,又马上自我安慰:“还好,这四年,他们毕竟学过一点文秘,也讲了一点点公共关系,到社会上嘛,最终还是凭自家身手自家脑袋……”
可这些自我安慰其实很无力,因为“不足一成”的事实横亘眼前。作为新闻专业教师,“杭育杭育”连年苦做、口沫飞溅,巴望着学生里出个把“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社会公义出力的大记者。
可眼见着他们渐自远去,用心教的用心学的专业知识到头来用不上,仅学了点皮毛的倒成了主业,那么,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还要怎么做?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2011年11月24日这期,加藤嘉一、梁文道和窦文涛谈中国大学及大学生现状。论及一些著名高校,加藤嘉一说“一些中国人越精英就越从众虚荣跟风”,梁文道则根据他的大学演讲经历说,不少“二三线大学的学生”倒还关注国计民生、宏观问题,也“还能做梦”。
我恰在梁文道所言的“二三线大学”,一所城市型综合性大学,设有新闻系,有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设立的初衷与目标,是向地方输送媒体新鲜人。我的学生里,能做梦的、有资格做梦的,虽不及一线名牌大学的多,但每届也至少有十分之一。印象最
深的是2007级入学的广电专业的三个女生,做事作文扎实可靠,不浮夸不浮躁,采访不惜力,调阅资料擅抓要害,深度报道真有深度,内里有思考有关怀,做个地方媒体记者应该毫无问题。
然而,就是这三个孩子,最擅发掘分析资料的一个来自城市,最终用了些办法考进民航系统,另两个来自偏僻农村,由我推荐去网媒实习,一个刻苦用心方才留下来,两千至四千的浮动月薪,还要担任一部分营销任务,另一个几经曲折才进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有时,会翻出她们的新闻作业,给新一届学生做范文,但站在讲台上,说着说着,我却已经无法相信自己。
或许一线大学的情况要好些吧,我这样安慰自己,至少新闻界不至于后继乏人,那些有梦想、专业度强的新闻学子们,应该有路可走,能坚持下去。相比二三线大学,一线大学理应有两点优势:一方面,多一些内涵深广的公共课或选修课,如哲学、文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令学生博闻强识,有序积累,有利厚积薄发;另一方面,多一些有丰富媒体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埋首故纸堆,至少进得演播室,写得出深度报道,拿得出锐利评论。
不过,就我观察,一线大学的情况也不见得好。一方面,虽有公选课,但大部分学生都偏向选择对就业有利的科目,深而广难见实效的科目,鲜有关注,于是公选课的老师们也就愈发怠惰,送学分了事;另一方面,因为大学教师的学历门槛等诸多原因,具有丰富媒体经验的记者编辑退居二线后想谋得一方大学教席,几无可能,除非先念个博士再说。与此相对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从未写过一篇新闻报道、从未做过一次新闻采访、从未在媒体待过一天的新闻系老师们,正在大学讲堂上讲着新闻采访与写作。
在一线大学,学生毕业时,选择相比二三线大学要多,相比又累又苦保障又少,还需要专业度和厚积薄发储备的新闻工作,其他工作,要求具体得多,回报也显而易见。这时候,只有依靠新闻理想支撑了。
然而,我一直记得一个一线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的话,她告诉我:“大学里,老师们教给我们新闻理想,却没有教给我们如何专业地去实现它。”一语中的,老师不专业,空有理想,又怎能转化成可依凭的与现实搏斗的力量呢。
我一直记得一位一线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的话,她告诉我:“大学里,老师们教给我们新闻理想,却没有教给我们如何专业地去实现它。”
一线大学是这样,二三线大学呢?同为二三线大学新闻系教师的一位朋友开导我:“咱们啊,上课别讲深了,让他们把五要素做清楚就成,反正毕业了也很少有机会干新闻。就算有机会,咱们这种大学毕业的,充其量做做‘新闻民工’,跑跑民生新闻,要求那么多作甚?”
已进入电视台的学生慨叹道:“我也想做得深一点细一点啊,但天天有‘工分’压着,坚持做深做细,如果收视率低,这个月基本就喝西北风了。”
将要毕业的学生抱怨说:“我也想做新闻啊,可一想吧,稍好点的媒体大多有211和985大学情结,即便有公招,第一轮报名一看学校就被淘汰。还要做媒体,就只能去老家那些你大概能猜到什么样子的媒体,还不如留在大城市,找个广告公司,踏踏实实写文案,做房产广告。”
新闻首先要求获取5要素,其次要求对事实进行分析、延伸、解读、阐释。好新闻,一定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见识积累起真正的专业度,才做得出来。比如新闻采访课,一定要针对消息采集、深度报道采访、人物专访、路访等等进行分梳处理,进行细致的课堂实训,才能培养出一定的专业采访能力。但是,这样专业的课程内容,对比学生的未来选择、新闻工作的现状,似乎显得用力过度,甚至用情太深。
越专业,越可笑。这是这些年我遭遇的实情。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总是担心他们的专业知识日后不够用,但实情是,他们既很少用得到,地方新闻界也无需他们用。
现在,在课堂上,我会对学生谈“蛰伏”。我说:“你们必须学好本领,采访写作样样精通,蛰伏着,一旦有机会进媒体,就努力表现,真有机会进一线优质媒体,就大放异彩吧。”说完,他们通常会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