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林霞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关于“网络问政”规范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 王林霞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由于沟通的零距离、零时差、快捷、互动、自由开放等特性, “网络问政”已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窗口。但“网络问政”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对此,需要政府和网民多方努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使文明、理性成为网络民意的主流,从而探索公民 “网络问政”的和谐有序发展之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升华。
网络问政;规范化发展;主流媒体;治理与善治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民政治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网络已从最初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层面逐步上升到涉及权益、权利的政治层面,网络空间中诞生出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问政”,并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由于沟通的零距离、快捷、互动、自由开放等特性,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窗口,成为政坛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网络问政”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既有网民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代表性、非理性等方面的不足,也有政府在引导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反应能力弱、引导不规范、体制不完善等方面的缺点。所以,本文对“网络问政”的规范化发展问题予以探讨,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使文明、理性成为网络民意的主流,从而探索出公民“网络问政”的和谐有序发展之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升华。
“网络问政”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它对于党和政府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于推动新的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网络问政”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引擎。这是因为,“网络问政”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政治过程的隐秘性、封闭性和单向性,为广大民众参政议政、表达诉求,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国传统的政治方式往往不公开、不透明,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仅如此,传统民主政治无论是政策的传输还是政策的制定,都是自上而下、单向性的,而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开放性尤其是权利的平等性,使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里,只要符合法律,每个普通网民都可以自由表达意愿并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提出合理化意见或建议;同时,党和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纲领,倾听最基层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从而实现执政和决策过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有机结合。政府与公众的这种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不仅如此,“网络问政”还培养了人们的权利意识、批判精神,提高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和各阶层的意愿要求,才能使工作、决策等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地方政府官员,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到所辖的各个地区去视察,因此,必须寻求一个合适的收集民意的好方法。而“网络问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各级领导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与网民“面对面”地、平等地进行对话与交流,从而在综合民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正确的决策。可以说,“网络问政”开创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新局面,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是体察百姓冷暖的重要窗口和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渠道。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处于社会转型的拐点。这一时期,一方面,历史上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随时出现,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而“网络问政”以其独特的形式,一方面,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政治意愿和不良情绪,缓解社会压力的平台,从而把公共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网络问政”的有问有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众困惑,让民众了解并且认同改革所带来的成就,有助于形成一种成熟、理性、和谐的社会大众心理,降低了社会矛盾瞬间爆发的可能性。同时,“网络问政”还有助于国家和政府及时、准确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可以根据民意动向适时调整政府决策,从而有效缓解矛盾冲突,为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为人们自由表达观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地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但网络信息的发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要经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核,海量信息和短时间内大量跟帖的影响,以及网络政治参与法制治理的缺位、网络的匿名性、难以追踪性等,弱化了个人上网的自我约束力,使得一些网民将网络作为随意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的平台,更有甚者在网络上组织煽动无知网民危害国家安全,导致网络舆论在某些层面呈现出非理性、无序化的现象,网络信息、网络民意的可信度和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另外,由于不同人群利益诉求的差异,网上舆论热点在总体反映公众关注问题的同时,也存在着由各种网络炒手出于某种利益需要而制造的网络热点,这些热点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人的普遍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网络信息的无序和混乱。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网络问政”中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的办结率仍比较低。一是由于缺乏硬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对于网民反映的诉求,到底该不该、能不能给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二是由于网络是靠信息技术为支撑而建立起来的,那些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掌握行政权力的“技术官僚”在网络政治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会带来利用技术手段操纵政治的问题,而且网民的合理诉求也难以得到及时回应。三是由于法律法规、经费、人员、相关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等原因导致网民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参与主体的代表性越广泛,越能影响到公共利益实现的公平程度。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从绝对数上来讲人数不少,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上不了网,没有条件进行“网络问政”。而且从我国互联网普及的情况看,其发展非常不均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远远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目前农民上网的人数只占全国网民的28%,很多农民成为网络的缺席者;不仅如此,网民的文化结构、收入结构、年龄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低收入、低年龄、低学历等“三低网民”占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一种网民构成常常导致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受制于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代表的民意倾向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被政府采纳的民意只能体现部分人群的利益时,就会形成对另外一部分人群的政策性不公,很难体现真正的民主。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其主旨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由于网民群体的松散特征,往往使之偏向链接与自己价值取向、观点意见等相一致的网站或论坛;另外,由于网络沟通的零距离、即时性等特点,往往会使现代社会中相对疏离的人群通过互联网被最大限度、最快地组织动员起来,如引导不力,极易造成非理性的公民集体行动,潜藏着“群体效应”危机,形成“群体极化”局面。“群体极化”不仅会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而且有时会造成民意倒逼,甚至可能使政府屈从于强大的舆论压力而影响到决策的理性。
“网络问政”规范化发展所需要的土壤不仅仅包括相应的配套举措,更需要政府乃至整个社会 “网络问政”意识的提高。但到目前为止,有些地方对网络民意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没有树立“网络问政也是政治”的基本理念,面对负面舆论,引导不力,工作被动,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了解不多,理解不够,甚至产生误解和责难,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工作的正常推进。为此,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网络问政”工作的重要性,善用网络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在“网络问政”工作上做到情系百姓、理达天下,充分发挥网络在问政、议政、施政、执政中的重要作用。
为给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提供更多的渠道,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实现“网络问政”平台的系列化、多样化。一是构建网络直播、网络访谈、网络论坛、网民在线交流、电子邮箱、播客和微博、网络投票等“网络问政”的综合平台。二是尝试即时化问政。即通过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实现多对多、多对一、一对一问政。三是巧用电子政务平台问政。如一些地方将网民反映的问题由相关信息中心通过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分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实现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一站式”网络问政服务,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四是善用手机平台问政。可由国家财政补贴互联网,降低其门槛,当把“网络问政”作为一项基本的权利予以保障时,7亿多的手机用户就可以利用手机平台更好地参与到“网络问政”中来。五是开辟民意表达“绿色通道”,推进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
“网络问政”,关键在于增强实效。为此,要健全“网络问政”运行机制,使“网络问政”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⒈健全“网络问政”考核问责制。“网络问政”不是权宜之计,不能轰轰烈烈地问政、了了草草地收场,要将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并真正督促落实。为此,要建立健全“网络问政”考核问责制,将“网络问政”的形式、解决情况和达到的效果等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可由网民参与评议,分时间段进行排位打分,评分结果直接在网络平台公布,然后根据网民评议、回复率、回复时限、回复质量、办理率等项目对各部门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一把手奖惩、问责的依据,从而使“网络问政”真正落到实处。
⒉实行网民问题定期交办制度。“网络问政”要想取得实效,其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从“听”到“办”的跨越,这当中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恰当的形式充当桥梁,交办会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具体来说,可将网友反映比较集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定期组织交办会,交给相关部门办理。办理时,各承办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交办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复,形成受理、办理、查询、回复、督办、统计“六位一体”的交办链条,使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切实圆满的解决。
⒊设置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它的设立是政府及时引导网民、疏通民意、披露真相、解决问题的积极尝试。通过网络发言人,一是对一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和澄清各种网络传言,形成网上权威话语和主流声音;二是受理网民诉求并及时在网上公布处理结果;三是研究分析网络舆情与网络事件,加强与网络媒体及网民的联系与协调;四是对一些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征求网民意见,以推动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⒋建立网络舆情处置预警机制。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和充分交互的信息平台,在这里,网络舆论和信息的生成、发展和演进过程呈现出快速、复杂、多变、不确定等一系列特征,有可能引发政治、社会风险,为此,必须建立相关的互联网舆情处置预警机制,事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判断和预设,并做好相应的处置与引导方案,以便从容应对突然出现的网络负面事件和网络舆论危机。
⒌完善“网络问政”监督机制。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快捷性质,增加了网络监督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网络、社会”构成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一是各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组织专门力量,定期对本地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对有害信息、违法网站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依法整治。二是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等形式,形成网络建设和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三是妥善利用网络的力量实施监督。在各重点网站、论坛设立网上“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实施网上巡查跟踪。
⒈发挥主流网络媒体对“网络问政”的积极引导作用。部分网络信息的非理性、无序化客观上需要利用主流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以正确的导向引领网上舆论的发展。应大力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网络文明新风;向网民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时刻关心网民的需求,以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等有效方式来影响和统领公众舆论,使网民更加理性地认识、理解各种网络信息;加大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主流网站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这些网站的作用和影响力。
⒉实施登记审批制度,加强网络入口管理。要从根本上解决“网络问政”失范问题,必须关口前移,实施从严准入制度。一是对欲设立的网站和论坛等进行逐一认定和登记,加强对网站性质、内容等方面的审核,将一些非法网站堵塞在网络之外。二是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时必须实行网上注册制度。这种注册既包括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也包括网民身份的虚拟网名注册。技术上可采取前台匿名与后台实名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保护了个人的权利、自由与隐私,又能够防止和抑制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甚至破坏性效应,保障互联网安全。三要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对网络信息在形式、内容等方面设置栅栏进行管制,使网络成为公众信息交往的有序空间。
⒊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断加大网络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网络伦理的宣传教育,使作为道德主体的网民自觉地养成自律意识,能够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在网络社会中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自觉举报非法内容和反动言论,勇于与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谣言做理性的辩论和斗争,敢于对网络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促进行业诚信自律,着力培养网络从业人员良好的诚信品格和道德修养,使“诚实上网、守信经营、重视承诺、讲求信用”蔚然成风,使网络诚信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⒋培养和善用“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宽的视野和较强烈的社会关怀,一般能够主动地关心各类时事,善于独立思考并能形成带有一定权威性的观点,因而在“网络问政”中发挥着启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政府应注重培养一批公信力强的“意见领袖”,使这些“意见领袖”成为相关信息发布的有效补充。同时,政府应以恰当的方式与这些“意见领袖”沟通,引导他们拥护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行政事务的基本思路,使他们能用准确的事实、客观的态度,正确解读国家政策,理性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以带动网民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总之,作为虚拟网络政治空间中的新生事物,“网络问政”规范化发展既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更是科学决策的现实需要。我们应针对“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其特性和发展规律,以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8,(05).
[3]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J].党政论坛,2007,(05).
[4]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02).
[5]沈士光.“网络问政”不能取代制度[N].学习时报,2010-01-04(5).
[6]俞慈珍.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及路径依赖[J].中国行政管理,2008,(03).
(责任编辑:高 静)
Reflections on the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olitics
Wang Linxia
Network politics,as a new thing of the governing ecology in China,has been highly emphasized by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Ow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ero distance,zero time difference,fastness,interaction,openness and freedom in the communications,network politics has become not only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gauge public sentiments,understand public opinions,listen to the voice of the people and bring their wisdoms together,but also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ordinary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rights to know,to participate,to express and to supervise.However,network politic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t present in China,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have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So,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ternet users should strive to bring into play all positive forces to make the civilization,rationality and constructivenes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network users'opinions,so as to explore the harmonious,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olitics,and finally to realize the good governance of our country.
network politics;standardized development;the mainstream media;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D63-3
A
1007-8207(2012)08-0010-04
2012-04-12
王林霞 (1971—),女,山东临沂人,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