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目前最关注的九大热点问题

2012-12-21 14:09侯晋雄
党政干部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侯晋雄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领导干部目前最关注的九大热点问题

侯晋雄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社会转型期中,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目前领导干部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是什么?通过集体座谈、重点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搜集等方式,笔者归纳为九个方面: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如何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解决社会公平;如何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保持社会稳定;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如何统筹和践行做人之道、做事之理、做官之责;如何改进党的作风和形象,增强党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处理好党政关系;如何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现状下推进观念整合;如何缓解干部心理压力,提高干部身心健康水平。

领导干部;学员;社会;热点问题

党校教育、培训历来提倡学员带着问题学、以问题促学习、边学边思考,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当前,广大领导干部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哪些工作将成为他们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点?为此,笔者从2011年9月至12月,深入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等五个省级党校主体班,采取集体座谈、重点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搜集等方式,基本掌握了目前广大领导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基本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等思想动态,现将学员们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概括,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一、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有学员认为,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必须通过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来化解。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具体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如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之外,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利益对象相对稀缺而远远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需求。而且,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国家财力有限,调节二次分配往往捉襟见肘,加快扶贫致富的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势必会力不从心。这是我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经济实力,才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有效渠道和重要方式。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增加了,才能使社会成员不断受益;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推动后进地区追赶先进地区,才能促进后富群众追赶先富群众,逐渐使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只有经济发展了,把“蛋糕”做大,国家才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利益补偿和利益调节。此外,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将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社会的安定团结有较可靠的保障;还将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为增强。到那个时候,中国就会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也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

有学员认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就必须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具体而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全面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力争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新形势要求,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二、如何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解决社会公平

有学员认为,差距问题(发展差距、收入差距)是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它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们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这必然导致原来单一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产生分化。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城乡利益分化方面: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一般在1.5倍以下,很少超过2倍,而当前我国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却在4倍左右。利益分化的第二种表现,就是阶层利益的分化。陆学艺在《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处于不同的地位,在利益获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2007年10月胡润榜评出的中国首富中,仅碧桂园26岁的接班人刘惠研一人就拥有1300亿元的资产,前十位富豪总资产达到5430亿元,前800名企业家富豪拥有的总财富达到34452亿元,相当于2006年中国GDP的16%,比中国9.6亿个农民在2006年的总收入还多(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利益分化的第三种表现,就是区域利益的分化。目前,西部的10省市区加上内蒙古、广西两区,国土面积约占全国71%,但GDP占不到18%,而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五省市的GDP就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最后,就是行业利益的分化。改革开放以来,垄断性行业、高科技行业、金融业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大幅度上涨,与传统行业职工收入拉开差距,如电信、电力、金融、保险等行业收入,远高于纺织、机械、农林等行业。

有学员认为,利益分化严重,收入差距扩大,容易激起不同利益主体的不满情绪,从而削弱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会导致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执政党协调社会的难度;容易刺激利益主体的最大化需求,加大执政党利益满足的难度。对此,一方面,要注重初次分配: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技术、管理、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受到切实的保护。二是进一步规范垄断行业的利益分配制度。要深化行政性垄断部门的改革,认真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对其利益分配活动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和限制,这样就会逐步打破政府对铁路运输、电信、电力等非自然垄断性行业的行政垄断,积极推进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规范再分配秩序。正确发挥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分配调节中的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等方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科学引导利益的补偿、让渡和转移,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差距。

三、如何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保持社会稳定

有学员认为,稳定压倒一切。中国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十分艰巨,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就会化为泡影。我国目前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切都冲击着社会结构与运行方式,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整个社会 “碎片化”,社会责任缺失,“社会墙”越筑越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与稳定是一对矛盾,因为改革必须打破原有的稳定和秩序,而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深化又必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所造成的失业下岗问题、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民增产增收困难问题、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问题、阶层分化问题、东西部差距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民怨加深以及群体性事件频发问题,农村土地和农民流动问题等等,都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此外,多种价值观念的并存与冲突使人们的信仰和信念问题越来越复杂,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信仰危机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用一种健全的思想统一人们的认识,形成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信念和信仰,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改革、稳定、发展三者如何协调以及在一定时期谁为主导的问题。当前应该以稳定为主导,以改革为动力,在改革中求稳定、求发展。尤其是如何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作出切实有效的努力,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从党的领导干部来讲,如何加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意识,以满腔热情,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这既是关系到如何实践党的宗旨和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

四、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

有学员认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由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整体推进的。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到全面深化、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关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事关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成败,是目前关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不适应,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还不适应。目前干部任用方面仍然存在跑官卖官、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丑恶现象,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选拔任用干部中失察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不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干部考核中的“德、能、勤、绩、廉”要素的具体化指标不够明确、科学,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亟待完善;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程度不高,等等。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在理论上给予回答和在实践中加以认真解决。

有学员认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力求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把“官考官”与“民考官”、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走群众路线。全面推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制度和方法;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由以往的党组织提名为主,改为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最后实行差额选举;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二是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基础依据,其科学、标准与否直接关系到综合考核评价的成败。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明确具体,凡能量化的指标都要量化,实在不能量化的,要用定性的办法从工作的效果、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具体考核标准。考核评价内容既要反映对干部德才素质的客观要求,又要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内涵。三是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整治“跑官要官”,坚决惩处“买官卖官”,切实防止干部 “带病提职”、“带病上岗”。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等等。

五、如何统筹和践行做人之道、做事之理、做官之责

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是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也是每个领导干部都会碰到、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各种利益关系极为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身为领导干部,对做人之道、做事之理、做官之责就更加关注,并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有学员认为,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第一,要堂堂正正做人,就是说做人要有做人的标准,做人要有人格。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高尚的人格,就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讲党性、讲原则,讲良心,讲人品,做人要实在,要慎独,要修身,要容人,做到坚定理想、矢志不渝,光明磊落、公道正派,宽容礼让,团结共事。这样的人格,靠上级封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树立起来,用实实在在的品格去赢得别人,用自己的非权力领导影响力去取信于人。第二,踏踏实实做事,就是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为此,一要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没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一种深沉的爱,就不会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就不会经常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就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做事。二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要踏踏实实做事,光有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有了对工作的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干事的本领,包括: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一方面要在学习中提高,另一方面要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三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邓小平同志讲,我们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现在有些干部确实存在着光说不干的坏习气。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珍惜领导岗位这个机会,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集中精力,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做求真务实的实干家。第三,要清清白白做官。清白为政,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取信于民的基本条件。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找你办事的多,为你提供方便的多,围着你转的多,稍不谨慎,就有可能出问题。因此,要正确对待权力和金钱。许多哲人把“权力”、“金钱”和“美色”比作为官的“三大陷阱”,提醒人们防范和警觉。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信守为人民掌权和行使权力的正确原则,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办事,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

有学员认为,在做人、为官与做事之间:做人是为官的基础,为官是做事的一个条件,做事是为官的目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做人、为官、做事问题上,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把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做好,不要把心思用到个人身上,而要真正为群众做实事,谋福利,以此体现做人的价值。

有学员认为,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懂分寸,做官要负责任。首先,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也就是做人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良心、公德和爱好三个方面。对他人要有基本的良心,在社会、单位要有起码的公德,于学习、生活要有高雅的爱好。其次,做事要懂分寸。这主要体现在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不揽权、多揽事,不越位、多尽职,不干扰、多支持,在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群众愿望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政策规定办事。做事的分寸还体现在协调配合上,要从全局、从整体的高度去考虑、去协调、去落实。再次,做官要负责任。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做官就是责任的代名词。当领导,必须珍惜自己拥有的权力,用好权;必须带好自己的队伍,不乱阵;必须担负起干一番事业的重任,出政绩。

六、如何改进党的作风和形象,增强党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有学员认为,增强党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必须加强反腐倡廉,防止以权谋私丧失民心。理由如下: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掌握大权的贪污受贿分子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不断出现,这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背道而驰的。第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必将疏远、破坏党群关系。执政党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形成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其结果,必将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和抛弃。第三,腐败问题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它破坏政府的管理秩序和行使权力的公正原则,激化社会矛盾,毒化社会风气,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的稳定。

有学员认为,在新形势下应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来说:第一,以教孕廉,从教育上加强自律。抓好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一切腐败现象的发生,都是当事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出了问题的结果。对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第二,厚俸养廉,从经济上减少贪念。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不能维持较好的生活标准,是目前我国产生贪污受贿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公务员的收入太低,就难以抵制诱惑而贪污受贿。提高和改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公务员生活上过得去,衣食足而后知廉耻,从而减少贪念。待遇优厚成为促使公务员自我约束、忠于职守的物质基础,一般不敢轻易涉贪而冒丢失职位丧失优厚报酬的危险。这样一来,政府官员对贪污贿赂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我的工作很好,收入较高,生活很好,我不敢贪,不想贪,也没必要贪。第三,以法保廉,从法制上钳制贪腐行为。有了健全的制度,就可以使大家办事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可以使党员和干部受到有效的严格约束和监督。建立健全独立的、有权威的廉政专门机构,法律赋予它高于一般国家机构的地位和职权,“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证严格执法,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徇私枉法,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七、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处理好党政关系

有学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处理好党政关系,取得了巨大成绩和明显进步。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形势下党政关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一定挑战。一方面,党政之间职能和相互关系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明确规定。机构设置重叠、领导分工重复、党政职能不清,往往同一件事,党委、人大、政府几家都要管,而又没有具体规定谁管什么,具体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结果在工作中造成了混乱,往往是有名有利出政绩没风险的事,大家都争着管;没名没利风险大的事则互相推诿。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委包揽过多、权力过分集中问题依然存在。受计划经济和“党管一切”的影响,一些地方党委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此外,他们还习惯于用传统方式组织和指挥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影响了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有学员认为,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政之间的关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规范党政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实质上主要是要解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管什么和如何管的问题。总揽全局,就是各级党委要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领导,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协调各方,就是从坚持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协调好党委与同级各种组织的关系及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领导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要注意克服党委管得过多过细,努力做到“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要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支持政府依法行政。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解决好同政权机关机构设置重叠、领导分工重复、职能交叉不清的问题,从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层次和水平。

八、如何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现状下推进观念整合

有学员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造成多种价值观念彼此碰撞。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也乘机而入,被一些人所认同、所接受,这就势必会让一些人动摇与模糊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滋生和助长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们在处理竞争与协作、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营利与服务的关系上,越来越倾向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自我利益,甚至为自我利益不择手段;传统价值观念中某些不合理的因素被人们抛弃了,甚至一些核心价值观也几乎为人们所忽略,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以市场准则为标准;奉献和牺牲精神几乎成了稀有的品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腐朽没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困难群体对社会产生抱怨、失望、抵触等消极情绪。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也趋于务实化、功利化、多元化,务实与理性的政治文化意识逐渐成为各社会阶层的政治心态主流。由于各自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不同,各个阶层和不同群体趋向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给执政党观念整合带来挑战。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淡化和社会阶层意识的相对独立,使执政党政治权威面临挑战;二是利益受损阶层对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信任危机,使执政党观念整合面临挑战;三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执政党观念整合面临危机;四是数字化、网络化快速而无边界的传播方式,使执政党意识形态管理控制方式面临挑战。

有学员认为,我们要允许个人价值追求和思想观念上的多样性,并坚持和实行价值观念的整合与引导,即坚持包容与引导。第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政治认同。一要注重宣传内容的设置与选取。我们所宣传的内容应该是大多数人喜闻乐见,颇感兴趣的,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为现实实际,使其内容丰富多样,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够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要多宣传正面的事物和现象,弘扬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主旋律,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二要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时效性和渐进性。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有效地把当前社会发生的大事以及社会发展的突出成就传达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还要进行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润物细无声的“滴灌”,体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感召力与亲和力,而尽量减少大造声势的宣传运动。第二,创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动力、思想境界、精神支柱和行为规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必须转化为各阶层各群体都能遵循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全社会都能认同和接受的共同思想。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为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都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这种具体化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差异化的思想观念,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第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任务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然而,广大人民群众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产生的思想问题,除了一部分纯属思想认识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外,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如经济问题、婚恋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引起的。在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假如只讲一般的、空洞的道理,而不弄清这些思想问题由此产生的现实根源,不关心和帮助广大群众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九、如何缓解干部心理压力,提高干部身心健康水平

有学员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在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中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党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具有一定的权力、承担着艰巨而沉重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比其他社会群体承载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长期以来,上级组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关注的重点始终聚焦在他们是否廉洁奉公,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有突出的业绩,其言行是否符合社会角色的要求。但是,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人,他们自身的生存状态、幸福指数,尤其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有引起各方面甚至包括许多领导干部本人应有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近年来,领导干部人群中由于心理健康与否问题致使工作倦怠和不能胜任岗位职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否对社会心态和社会和谐有重要影响。由于职业角色的特殊性和职责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他人、工作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心理与精神状态也会对和谐社会与和谐组织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面对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变革的空前变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如果领导干部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调适,又无力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各种诱惑,无疑会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影响。因此,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学员认为,缓解干部心理压力,提高干部身心健康水平,一方面要靠组织上关心关爱;另一方面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身的心理调适。组织上关心关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坚持以人为本,研究探讨这一群体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及其规律,心理需求及心理结构的变化,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探求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更有效的方法。要把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如要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了解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领导干部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培训内容,编撰相关教材,请心理学专家为领导干部开展心理学讲座,在各级党校的培训课程中安排一些心理健康内容,还要完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通过网络、电视、电台、报纸和杂志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等。另外,在选拔干部时,不仅要注意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工作能力,也要考察干部的领导人格倾向、领导心理健康倾向等方面的素质,重视心理素质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把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凡是心理健康达不到正常值者,就应该暂缓或免于使用,以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此外,作为领导干部本人,要努力进行自我心里调节,增强领导干部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与能力。一是懂得人是为生活而成功,而不是为成功而生活。放弃做完人、超人的念头,了解个人的局限性,不担任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工作,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二是沉着应对挫折和困难,增强领导干部心理承受力。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要能正视和面对挫折,努力减少逃避、推诿责任甚至迁怒于人等消极的行为,冷静客观地分析主客观上的各种因素,从挫折中磨练意志,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而增强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三是当有难以自疗的心理障碍和疾病时,应该有科学、开放的保健意识,积极到心理咨询专家那里接受心理咨询,预防心理问题严重化、极端化发生。

责任编辑 魏子扬

D262.3

A

1672-2426(2012)04-0046-06

侯晋雄(1980-),男,陕西绥德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院领导简介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我家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