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带给了我们什么
【正方反方】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而今天,大学生已经不那么稀奇了。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另一方面,各种教育、培训机构迅速发展,甚至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文凭大跃进”的时代。那么,在当今中国,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看重文凭,文凭对个人的发展究竟重不重要?观点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他们的思想碰撞,或许能带给我们对“文凭”这个问题的新的思考。
找工作、评职称,文凭必不可少
文/蔡晨远 信息化管理
文凭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考量一个人学识的重要标准。获得某一个学位的文凭,说明了一个人在某一阶段的学业中通过了考核,得到了认可。以此作为此人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的一个基础凭证。
每个学子应该都有深切的体会:文凭在找工作、评职称中是必不可少的。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在招收新员工时,首先要求应聘人员提供的就是文凭。文凭是获得工作的敲门砖。任何公司都不会简单地靠一些考核、测试手段和面试的问答就为你提供一个职位。“招收软件工程师,学历不限……”这种招聘启事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在中国,千千万万清贫的农家子弟唯有通过一张文凭来摆脱困顿,跻身上游。文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切!
执“文凭无用论”者会说,目前教育环境恶劣,学术水平低下。以大学为例:学生在四年学业中学到的东西30%为洗脑灌输、40%为过时产品、30%勉强有用但不实用。此乃事实。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就在这“毁人不倦”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还是有一部分人脱颖而出了。他们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获得了阅历、能力的考验和锻炼。学会了理解、分析、判断、思考、执行的能力。最终在面对社会大潮冲刷的时候能击水弄舟,扬帆远航。他们获得的这张文凭,是很有含金量的。反之,那些抱定“文凭无用论”的学子,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学业,最终落得个混吃等死的下场。这是人的内在因素,简单的说成“文凭无用”未免就以偏概全了。
文凭是重要的,重要在其过程而非结果!有经验的人事经理都知道,一张大学的文凭真正意味着什么:此人受到过高等级学术环境的熏陶,在一个知识文化群体中学习、生活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去通过某些测试考量其综合能力。一个只有初、高中学历的人是不可能体现出那种内在的气质的。
现在我们可以对广大学子说:去争取获得学位、文凭吧,去享受那个攀登的过程。那张纸片或许不会给你带来想象中的荣华富贵,但它确实能让你获得很多很多东西。
“文凭”的取得和应用是社会公正的体现
文/黎予 博士后
“文凭”是受过某种教育,掌握某种知识的证明。在社会活动中,人们需要选出合适的人参与组织社会运转,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工人,如何根据不同的特长,公平合理地将人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呢?很长时间以来,这个依据标准或是实际能力、或是血缘关系、或是财富、甚至是强力。当今社会,大家觉得还是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最匹配人类社会组织需要。当某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经过考核通过后,即会获得一个证明文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凭”。从这个角度说,“文凭”的获得以及其作用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合理。
但任何制度都是人设计出来并由人执行的,人自身的缺点会使得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要想获得相应的“文凭”,就需要进入这个教育领域。教育权本来属于天赋的人权,但事实是由于资源的有限,在基本的义务教育之外,高等专业知识的教育总是一部分人才能获得。这种甄别的过程往往就是一场考试。每个人都能指出一考定终身的荒谬,问题是,因为其他方案更容易与腐败联系在一起,更好的替代方案一直没有出现。
和考试一样,“文凭”周围也免不了这样那样的勾当——诸如“混文凭”、“买文凭”、“假文凭”等。这些与其说是“文凭”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人类本性与社会制度缺陷结合的产物。
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与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实一样重要。
学而优则仕
文/刘晶 教师
中国历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根部的生存哲学。十年寒窗苦读求得出人头地,是大部分古代读书人的理想;而在今天,通过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学习和钻研,掌握在该领域足够的知识,从而具备之后继续在该领域工作和研究的能力——这正是学历所要为我们提供的证明,也就是,你具备了某种能力,小则靠它安身立命,大则可以治国安邦。
放眼现实,学历确实为很多人敲开了踏入社会的大门。大学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学历作为对个人能力的判断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对大多数人,学历确实能够起到公平的作用。想想每年的毕业季,在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拿到自己学位证书时的感动,因为他们手里拿到的是老师、学校以及社会对自己过去几年努力的肯定。
当然现在的教育制度当中存在各种问题,缺乏想象力、一味应试、能力与成绩的脱节,学历与能力不能等同都导致了各种对学历的质疑,但这都不意味着学位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才会出现今天各种各样“混文凭”、“假文凭”的事件。在中国的语境中,更多的时候,正是那一纸薄薄的文凭,而不是个人才能,才是获得平等机会的筹码,如果比尔·盖茨生在中国,难保不会在功成名就之后进修个什么学位之类的吧。
不把教育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清除,不去正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而把责任全部扣到学位的身上,试问如果取消学位制度,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吗?恐怕正是因为这些植根于社会之树的“因”,才让我们看到这一出出为获得学历而苦心营造的闹剧。官至高位,何以还需要获得文凭的认可?是更多的机会,是同僚的尊崇,最重要的,还是一个面子问题,有了这个学位,你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情,何况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学历这个东西,能有还是可以有的,何必和文凭过不去呢。
英雄何须在意出处
文/杜海燕 白领
“文革”后,恢复高考成为年轻人的福音,很多人凭一纸文凭改变命运。在当时,这是人们对于教育荒芜之后的一种渴求,但同时也埋下了文凭至上的种子。
以文凭作为一种简单易衡量的标准日渐盛行,成为通用的衡量标准延续至今,其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功利之心而起的学历教育大行其道,专门“镀金”的教育机构盛行一时,交一笔不菲的学费,写一篇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论文,便可以得到一张风光无限的毕业证书。一时间博士硕士满天飞,至于其中的含金量,就不得而知了。
与日益火热的文凭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高学历、有着耀眼留学背景的人走上社会后常常无所适从,说到底,文凭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没它不行,进门后又于工作生活无补。踏入社会,具体工作需要考验的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知识面、交际能力、灵活性等综合能力,而当下中国的文凭显然无法与这些能力等同起来。现今职场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许多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学历高,英文好,但却不能胜任看似基本的工作;而很多高级职业经理人无非是大中专毕业,却身居高位。究其根源,文凭是标,综合能力才是本,我们却往往舍本而逐末。
有位展览界的朋友,大专毕业以后进入一家展览会公司,从贴标签,糊信封之类微不足道的工作做起,但因为工作勤奋扎实,善于尝试和学习,工作无论大小,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不断得到升迁,经过10余年的打磨,终于位至总经理,统领公司主业,他所带领的团队,不乏海归、硕士等高学历在手之人。
是时候反思了,文凭不是全部,英雄何须在意出处!
创业者不需要文凭
文/刘妍 编剧
百度百科对文凭是这样定义的:“文凭,在如今的社会,用它来代表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然说文凭代表受教育程度,那么它和能力,和成功,有没有必然联系?从概率上看,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群比起仅仅小学毕业、中学毕业的人群,确实更容易成功。但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也表明, 30年来全国各省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文凭这么高,反而在各行各业里缺乏建树,成为中庸之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说到底,文凭提供的只是一个说明,说明你的过去,却无法论断你的未来。如果你想当一个老板,从文凭里你学不会怎么去找客户;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文凭无法告诉你怎么去编写一段代码;如果你选择做一个演员,同样无法从文凭中获知怎么进行一段表演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再也不是只有靠考试才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给创业者、自由职业者、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对他们来说,文凭一点都不重要。
真正推动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是梦想,是目标,而不是一纸文凭。演员王宝强没有拿过任何戏剧学院的文凭,却凭着梦想和努力获得成功,家喻户晓。拥有梦想,是让一个生命不浑浑噩噩的最重要的事。梦想给人的是对于自己未来的决心和规划。有了坚定目标的人生,才能产生克服困难的方法,因为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你能够走多远。
只有文凭没有能力终究会被淘汰
文/lunarhowe 自由撰稿人
很多人都看过《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四年生活懒散,但总得对亲戚朋友有个交代。于是,只能买个假文凭,心里虽不踏实,但是它毕竟满足了方鸿渐的虚荣心,做到了“衣锦还乡”。时至今日,方鸿渐的故事仍然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许多文凭怪象。但在当今社会,文凭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的一个朋友,曾应聘“世界500强”索尼公司。索尼公司看中他毕业于国内某知名高校的履历,给了他面试的机会。经过多轮面试,他终于从几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索尼公司的一个职位。可当他提交学历证明时,人事部意外地发现,他并非直接毕业于简历上写的某知名大学,而是毕业于该所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庆幸的是,索尼公司并没有计较他的“狡猾”,让其试用。试用期间,他表现出色,得到录用。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也成为相关行业里出类拔萃的人才。
社会是现实的,终究还是重实力的。人的发展道路很长,如果空有张文凭,却没有实际工作的能力,就算侥幸获得工作,也终究要被淘汰出局。
除此之外,个人内在的许多优秀品质,如毅力、执著、正直、实事求是则是文凭不能取代的,这才是真正能力和价值的体现。中国老一辈的著名医学教育家于维汉教授,他在旧中国时期,只接受了三年的基础医学教育,可他通过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执著、坚韧地钻研,以及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难题,成为了中国的一代医学泰斗。■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