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需要科学精神

2012-12-21 08:21王志珍
民主与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人文精神现代化

■王志珍

编者按: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民主与科学杂志社近日在京举办“将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专题研讨会,来自科学界和社科人文界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当前的社会文化存在哪些问题,科学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应起到什么作用,如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讨。

本刊将分两期刊登与会学者的发言摘要与文章,希望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将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上)

中国现代化需要科学精神

■王志珍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特别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于文化与科学的关系问题,钱学森、袁翰青等老一辈科学家在1986年(26年前)就曾发表过精辟的见解。钱学森先生在1986年5月26日《中国科技报》上发表《科学技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章;袁翰青先生发表了在“把科学注入我们的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在近代和现代,言文化而不及科学,不可思议!》,他认为:“讲古代文化不讲科学还说得过去,到了近代和现代就决不能那样讲了,因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科学,离开科学就很难讲文化。”他还说:“李约瑟写了一本书,我们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实际上不止是科技方面的内容,它的英文名称叫做《中国的科学与文化》,我认为还是它原来的名称好。”今天我们来讨论“将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精神源于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而不断丰富、升华与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教条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为中国文化注入科学精神要素,开启了中华民族从科学启蒙到科教兴国的奋斗历程。科学精神作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为了我们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不再停顿、不再偏向,为了我们民族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惟有在民族文化中注入科学精神,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建构理性的新世纪中国文化。

关于科学精神,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精神。还有学者归纳为: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竺可桢先生则概括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展现和延伸,它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科学精神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精神品质。科学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没有严谨、求实、质疑、批判、开拓、创造的科学精神,就不可能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土壤,就不可能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我对科学精神的直觉就是实事求是,不附庸、不屈服于科学以外的什么东西,就是坚持科学实验显示给你的客观结果,坚持历史和现实告诉你的事实。因此,必须建立氛围和机制,使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地发表各种意见,讨论、辩论问题,真理越辩越清。其实这也是民主与科学的问题,正是我们九三学社的思想基石和大力弘扬的精神。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价值观念在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转型不仅会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也一定会在思想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浮躁和急功近利,低俗文化、拜金主义,甚至封建愚昧等等真不是稀有现象,人们为之忧虑。而科学精神的缺失正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化国家不仅应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而且应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的现代化,更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精神、文化的现代化。这是我们今天社会转型时期的紧迫任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将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开辟道路。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人文精神现代化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