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
从目前来看,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是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如果说30年前的改革主要是从增量着手,那么当今的改革则必然触及已经“固化”的利益存量。所谓改革进入深水区或攻坚区,其实质就是涉及到了已经“固化”的既得利益群体。
改革要想继续推进,绕不开政府自身利益的调整,这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收入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收入占比越来越小。公开数据显示,我国GDP从2000年89404亿元,到2011年增至471564亿元,12年增长427%;同期全国财政收入从13395亿元增至103740亿元,增长674%(还不包括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从6280元,增加到21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更只从2253元增至6977元,分别仅增长247%和210%。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有许多具体现实的原因。而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要约束政府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政府财政收入不可能下降,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的水平还很低,还需要有很大一块财力加以保证。
但是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利益“固化”藩篱,则到了可以突破的时候了。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关于201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说明》统计,已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33.81万亿元,2011年实现利润总额1.49万亿元,实现净利润1.11万亿元,2012年预计收取中央企业税后利润823亿元,仅占其净利润的7.4%。这一比例欧美国家为42%~65%、新西兰70%、挪威20%~53%。不仅如此,在800来亿元的资本收益中,调入公众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仅40亿元,占央企全部净利润的比例不足万分之五,这还是国资委下辖的非金融央企。至于金融央企,仅银行去年净利就超过1万亿元,可公共财政拿到多少呢?似乎不多。日前有消息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注资1820亿美元,如今已悉数出售AIG的全部剩余股份,累计获利227亿美元,从而为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最大的救助案划上了句号。中国的国有大行也多次获财政部注资,仅工、农、中、建四大行为改制上市注资就超过3000多亿美元,近10年过去了,财政部又分得多少红利,实现多少资本收益?
现在许多央企是盈也不好,亏也不好,盈了说是暴利,亏了(如两桶油炼油亏损)说是争补贴。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央企经营缺乏透明度。要拆除央企的利益“固化”藩篱,首先要财务透明,金融央企也罢,非金融央企也罢,大股东按股份比例获取多少收益,均需公开透明,而不能内部循环暗箱操作。二要提高资本收益比例,目前金融央企加上非金融央企一年净利达2万多亿元,按大股东60%的持股比例,获益就在1.2万多亿元,一半上缴财政部就有5千亿~6千亿元,现在企业给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加上住房公积金,比例已经不小,然而社保个人账户空账还在逐年增加。正因为此,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才会公开表示,政府部门不应该拥有那么多以企业形态存在的资产,并建议划拨30%到50%的国有资产到社保基金。
央企改革叫了那么多年,始终动不起来。现在是到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时候了。我们期待着从最难调整的利益格局开始,让民众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