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2012-12-18 18:44程幼兰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杂诗秦州骏马

程幼兰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搜集以杜诗为题材的书画作品,馆藏数量现已达数千件。其中,杜诗书法作品既有明、清及近现代大家的佳作,又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以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于非闇、吴湖帆、李苦禅、吴作人、范曾、黄永玉等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为主。纵观全部藏品,可谓名作荟萃,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其中,徐悲鸿的《骏马图》 (见《杜甫草堂珍藏书画集》第25页)十分有特色。

徐悲鸿 (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其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学习,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曾留学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箫声》、《睡》,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奔马图》、《牛》、《梅花》、《春之歌》、《落花人独立》是其代表作品。他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尤为后人称道。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诗宗,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被公认为“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位深谙传统书画创作个中三昧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创作了很多题画诗,将原作的神韵与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的大量诗作,又以其内容的丰富广博、气势的跌宕激越、风格的顿挫沉郁以及形象的生动和意境的深远,成为后代书画家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源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再现原诗风采、又具鲜明艺术个性的杜诗书法和杜甫诗意画。

这幅《骏马图》就是徐悲鸿根据杜甫《秦州杂诗》之五的诗句写意而成的原诗如下: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驌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秋,杜甫携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在秦州,杜甫游历名山古刹,走亲访友。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麦积山石窟……无一不成为其踏访之处,他先后用五律写下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这就是著名的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

此《马》作于乙亥 (1935)年春,“九·一八”事变过去了四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徐悲鸿根据杜甫在秦州生活的那段历史和诗意描绘,用战马静观默察的神态来表现杜甫流落秦州的心情。同时也隐喻出中华民族蓄势待发、不屈不挠的精神。

徐悲鸿用浓墨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以干笔扫出鬃尾,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幅画透视感强。这匹马站姿雄劲,体态修长,静中有动,呼之欲出,似随时准备着奔赴战场。而聊聊数笔的枯草,更让人感到骏马的脚踏实地。整个画面的谋篇布局疏密得当,留白精致,用印考究,名章和闲章又点缀出画面的端庄。题跋“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书法与画面和谐,极具个性。

徐悲鸿擅长托物抒怀,以马喻人。笔下的这匹马也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他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日战争前后,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形象。

这幅《马》采用的是水墨画的表现技巧,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着重刻画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生气勃勃,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也寄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

感受这匹马的精神,它那四平八稳的站姿不得不提。一般而言,徐悲鸿笔下的马大多是奔马。而此马四足着地,神色稳健。但同样体现出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气势磅礴,神形俱足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马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人才的象征。徐悲鸿笔下的马没有马鞍,没有羁绊,是觉醒的自由之神,是民族奋进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之魂。

成都杜甫草堂馆藏的这幅《骏马图》,仅仅是徐悲鸿众多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中的一幅。窥一斑而识全豹,从画面上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功力和思想境界。作者准确理解把握杜甫原作诗意、精神,是反映当时历史背景、寓意深刻、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的警醒佳作。

猜你喜欢
杂诗秦州骏马
奇书骏马佳山水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眼前看得见骏马,心中装得下草原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骏马丢了之后
杜甫秦州行踪简述
杂诗六首
Beitaisi/贝肽斯 LM203(LM203 小骏马)
杂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