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志
(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市文联退休干部)
早在隋唐时期,琉球即与我国互通往来,而宗藩关系的确立,则肇自明洪武五年 (1372)。永乐二年后,琉球凡王嗣位,表请袭封。未封称世子,封后始称王,遂成制度。明清两朝共22次遣册封使至琉球,封其王,察其俗,测其晷景,乃至图其舆地,播传中华文化。其中明朝14次,清朝8次。使者有录,则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使琉的陈侃、高澄始,但这已是明代的第11次遣使了。漳州龙溪人潘荣出使琉球,时在天顺七年 (1463),是明廷派遣的第8次封琉使臣,惜未留下任何记录。清朝最后一次封琉在同治五年 (1866),而在光绪五年 (1879),日本趁清政府势衰力颓之际,悍然出兵占领琉球,囚其国王及王族于东京,据为冲绳县。清廷虽弱,却坚不承认,从未放弃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
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与物质条件的历史局限,我国使者的每一次跨海册封,都是一次与惊涛骇浪、飓风恶雨、瀚海汪洋的殊死搏斗。明 《使职要务》载:洪武、永乐间出使琉球等国的正副使臣,预先在封舟里藏棺二副,棺前刻 “天朝使臣之枢”,上钉银牌若干,倘有风波之恶,知其不免,则请使臣仰卧其中,以铁钉固之,舟覆任其漂泊,待有人发现,取其银物而弃棺山陬,俟后之使者因便载归。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夏子阳膺命为正使,与副使王士祯赍奉中国皇帝的诏敕、封赏,跨海踏洋,往封琉球。他在 《使琉球录》里写道:“琉球之役,以海为程,以针 (即指南针)为路,出梅花所东涌山,则窅渺汪洋,茫无涯际。一日二日,或见绝岛孤山,亦惟一点空青,半落天外。夫幸而济则济矣,苟不幸而遇不测风涛,则我躬不恤,遑恤我后?而欲以藏棺悬牌,冀万之一乎归骨,亦迂矣!”
海洋如此凶险,行船走马三分命,偏偏有不惧凶险、以舟为田、 轻生射利的弄潮儿,视浮天巨浪如立高阜,视异域风景如履户外,走洋如适市,以下海为生涯,以通番为常事。这就是明代使录中常以情节、词藻称道赞扬的 “漳人”。北宋以来,福建形成四大造船基地:福州、兴化、泉州、漳州。为什么 “漳人”在 “使录”中声名独显?这应该与漳州月港的兴起与繁盛紧密相关。明代厉行海禁,民间寸板不得下海,但沿海人民为着生计,不得不以走私通番为活。月港因其独特的海洋地理位置,由走私贩洋而渐成气候。至正德、嘉靖间 (1506~1566),俨然福建民间外贸的主要港口。漳州造双桅过洋商船络绎于东西两洋,所谓闽人通番,多自漳州月港出洋。隆庆元年 (1567),明廷局部开放,准许月港开设 “洋市”,并置 “督饷馆”以操办税务,形同近代海关,聚为 “天子南库”,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 “经济特区”,外贸名声远播南洋欧美,市场景气如日中天。漳人创造了月港,月港又成就了漳人。漳州诏安人吴朴 (约 1500~1570)所著《渡海方程》,漳州龙溪人张燮所著 《东西洋考》,这样的航海经典,不经几代人的知识积累、经验摸索、实践检验,是无法完成的。漳人不但为明清使团提供了海道“针经”、“针谱”种种航海路线图,亦输送了一批批造船、航海不可或缺的营造、设计、维护、勘测、驾驶、管理、指挥等方面的人才。这些人往往多才多艺、有胆有识、德能兼备,干练、勇毅、坚韧不拔、临危不惧,所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自明嘉靖十三年 (1534)陈侃、高澄使琉,至万历三十四年 (1606)夏子阳、王士祯往封,其间72年,前后四批使者,其所撰 “使录”对于漳人的述评,烁金辉玉, 彰显于 “使事记”、“用人”、“造舟”、“敬神”等章节。
夏子阳等人使前曾拜访时任总督仓储大司马的谢杰,请益使事要领。谢杰是福州长乐人,上一次 (万历七年)册封琉球的副使。他在 《琉球录撮要补遗》中道:“航海以船为命,故舟人急焉。造船所急在船匠,行船所急在船艄。船匠有二:漳匠善制造,凡船之坚致赖之。福匠善守成,凡船之格式赖之。船艄有三:夥长,司针者;舵工,司舵者;阿班,司蓬缭鍪橹及诸执事者。”又说:“看针、把舵、过洋,须用漳人。”[1]漳人几乎包办了所有关键环节和岗位,就是封舟的形制,夏子阳这次也没有用善于守成的福匠。“今次船式,多依漳匠斟酌损益,而尽制曲防,颇极周密。”[2]所谓“封舟”,即册封大使乘坐的舰船。为显示天朝大体、汉官威仪的大国气度,封舟自有其宏巨的规格尺度。此次封舟,船身连头尾虚艄,总长十五丈 (合50米),船阔三丈一尺六寸,深一丈三尺三寸,舱数二十八。三桅,大桅高七丈二尺 (合24米),二、三桅高六丈五尺。为采伐合适的桅木,漳匠们踏遍福建政和、安溪、大田、侯官、宁德的崇峰峻岭、深山老林。因受地方官绅掣肘,封舟造了将近三年。“在闽首尾竣事,动经三、四年之久。始之以采木,继之以造船,终之以择人与伕。”幸亏他们得到漳人苏道亨。此人既是海商,又 “精于造船,熟于航海”,夏子阳在京早有耳闻。及至福建半年后,工匠、舟师迄无端绪,这才急忙行檄漳州海防馆点名要人。苏道亨惧而他匿,只得采取强制措施把他弄到福州。“见其貌朴而言皆凿凿,遂令充把总,以造舟、择人委焉。凡指画工匠、选辨长年、勘验桅木与一切船务巨细,率皆赖之。”为罗致漳人航海精英,夏子阳又专门行檄漳州海防馆,令其俟洋船返港之日,从海商查报,籍名送至福州,由苏道亨面试甄别,汰弱留强,去伪存真,“取用伙长六名,内惟李美、柯镇为最真勤、有胆智,艰险时多赖焉,亦危中最得力者也。舵工十六名,皆称所职,而潘沂、陈诚、黄安、赖友尤为最。”出发之前,苏道亨还被委任为指挥,体统行事。夏子阳一行于当年五月二十四日开洋赴琉,六月初二抵达那霸,去程有惊无险。十月二十一日开洋归国,途中遭遇飓风,风暴四次毁索,巨涛三次折舵,大桅撼损,水激后舱,天黑海暗、怒涛山立、颠扬倾荡、一发千钧。两位使臣自料难免覆舟灭顶、葬身鱼腹,相约从容临难。当此之时,“举舟哭声腾沸,有剪发代禳者,有束发待毙者,有彷徨求死者,有气息奄奄者,僵仆狼藉,不可为状。所恃者,苏道亨及漳人数辈维持耳。”夏子阳总结此次使琉生还的经验,多次指出:“归舟舵数折,风涛颠顿五、六昼夜而船不致决裂,则勾连坚固之力也,此皆出于把总苏道亨云。”“海洋连值风涛,舟竟无恙,虽神灵默相,而舟坚人练,不可谓非其功也。”“选择之任,不可无漳海之人。”“篙工、舵师旧录皆用漳人,盖其涉险多而风涛惯。其主事者能严能慎,其趋事者能苦能劳,若臂指相使然。”
如果说夏子阳表现的是一支干练的漳人团队,那么高澄刻划的则是一个卓绝的漳人英豪。他的 《操舟记》不愧为一篇出色的人物特写,为五、六百年前一个 “年三十余,膂力骁勇,识见超绝”,名叫谢敦齐的漳人舟师立了传,成为后之使者必读之典。封舟成后,高澄的几个乡宦为其饯行,才知道他们招募的所谓 “舟师、船艄”,不过是福州河口地方的一些无赖之徒,贪图募值却不懂航海。乡宦们提议:“宜速差人至漳州,访知海道者二、三人乃可!”[3]使者内外忧急,即刻行檄漳州府,奈何 “时南风已便,通番者俱开洋矣。”惟剩一船,明日启航,遂将谢敦齐等三名掌舵者截留。问其到过琉球否,谢坦然应对:“仆虽未至其地,然海外之国所到者不下数十。操舟之法亦颇谙之。海舶在吾掌中,针路在吾目中。”请求登封舟一看。谢敦齐稍一掌眼,立即发现三大致命弊病。其一,海舶底板不贵厚而层必用双,万一触礁,一层敝而一层存;此船板厚钉短,不能勾连,巨浪冲撼之下,钉豁板裂,“弗能救矣”。其二,前次使臣分乘二舟,舱阔人稀,可免疫痢,今数百人共挤一船,舱少人多,炎蒸抑郁,疫痢必多,“弗能疗矣”。其三,海涛威力巨大,舵杆难免损坏,坏须更换,而舵孔窄狭,移易必难,仓促之间,谁能下海开凿换舵?无舵之舟,“弗能支矣”。听罢谢敦齐的 “三弗能”,诸公大悚,有人怒骂,有人抱怨,而使期在即,重造新舟显非所能,只能愁眉苦脸,一筹莫展。“谢敦齐乃跪曰:‘仆愚民也,今既来此,敢不尽心!愿公息怒,待仆处之。’”于是取藤、竹各五千斤,制作巨箍,把封舟从头到尾七个要害部位约束起来,又针对性地采取多项完善措施。是年五月八日开洋,十三日至琉球姑米山,夜半遭受飓风袭击,板架及箍所不到处尽飘荡无遗,惟船身、舱底屹然不动。高澄不禁感叹:“使非谢某,则舶瓦解久矣!”天气闷热,逾旬不至,船员多受湿染,疫痢者十之三、四,“使非谢某,则此辈物故必多。”舟行大洋,风涛激荡,劲不可敌,舵叶果遭击毁,设非扩大舵孔,得以顺利更换,“未免履厥载矣!”高澄于是大发感慨:“谢非天授而何哉!”谢敦齐的功劳能耐不止于此。“如观海物而知风暴之来,辨波纹而识岛屿之近,按罗经而定趋向之方,持舵柄而无逊避之意,处同役而存爱敬之心,其所可取者亦多矣!”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归国途中,大桅被飓风折断的那些日子,众方惊仆,他却吃喝如常,劝说大家:“无恙也!”使臣们惧甚,他安慰道:“无恙也!”高澄更是感慨不已:“呜呼!微斯人则微斯四、五百人矣。谢非天授而何哉!”及至封舟至闽泊岸,大家摆脱死亡威胁,谢敦齐反倒痛哭流涕,对高澄等人说:“公之不死者,天幸也;仆之慰公者,勉强也。讵知琉球之行若是其险哉!”既诚恳,又真实。为表彰谢的功劳贡献,福建察院三司厚赏其黄金十余两。他却 “尽出所有,与同役者饮酒。惟求一冠带,倩闽人以鼓乐送之。”这就既侠义又浪漫了。
在中琉关系史上,值得铭记的,还有一大批为发展两国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联系,受明朝皇帝遣派而移民琉球的漳人及其后裔。他们背乡离井,入籍落户到贫瘠落后的蕞尔岛国,属于“闽人三十六姓”。琉球 (冲绳)“闽人三十六姓”及明末清初华人移民的后裔,现在有2万多人。这一族群的历史和现状,地位与作用,需要一部长长的专著来阐述。我们从使录中只知道,有人称,明洪武间遣福州河口十八姓,漳州十八姓,合之凡三十六姓;也有人称,洪武间遣闽人十八姓,永乐间复遣十八姓,合之凡三十六姓。不管何种情况,到了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徐葆光担任副使往封琉球时,闽人三十六姓已存者廖廖,足见当时琉球的条件是何等艰苦。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明使夏子阳归国复命之时,琉球国王就已附奏中国皇帝:“洪永间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今世久人湮,文字语音、海路更针,常至违错。乞依往例更赐。”[4]可知在明万历三十四年时,闽人三十六姓,就因 “世久”而 “人湮”了。夏子阳也称:“今诸姓凋谢,仅存蔡、郑、林、程、梁、金六家,而族不甚藩。”[5]事实上 “闽人三十六姓”并非全系福州人与漳州人,泉州人亦不乏其族,蔡姓即是。现任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就是蔡姓后裔。其迁琉始祖蔡崇,籍贯泉州府晋江县,是宋代端明殿学士、泉州知府,大书法家、文学家、茶艺家蔡襄的六世孙。徐葆光在其 《中山传信录》“氏族”一章中,通过家乘族谱确证为漳人及其后裔的,有阮、毛二姓,是在琉球王上奏要求 “依往例更赐”后,于万历三十五年续赐者,每姓子孙皆不甚繁衍:“阮氏,原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五世共十七人”;“毛氏,原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五世共十八人。”考其世谱爵录,阮、毛二族族人,多担任通事、都通事、正议大夫等职,亦多历年担当琉球贡使,为中琉数百年紧密关系的延续,尽一姓一族之力,堪称 “献了青春献子孙”!
明清使臣跨海册封琉球,一靠 “船坚人练”,这是物质基础;二靠 “神灵默相”,这是精神支柱。缺一不可。清嘉庆五年(1800)封琉副使李鼎元亦认为:“过海仗天后,不尽在船。”[6]封使们所谓的 “神灵”、“海神”,指的就是妈祖,又称 “天妃”、“天后”。妈祖是民间对圣女林默娘的爱称、敬称;天妃、天后则是明清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使录中,封使们以 “海神天妃”或“天后海神”称呼妈祖,符合朝廷命臣的用语习惯。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封琉副使周煌撰辑的 《琉球国志略》,引述前使徐葆光 《天妃灵应记》称:“天妃姓林氏,莆田湄洲人。宋都巡检愿第六女,以建隆元年 (960)庚申三月二十三日生,弥月不啼,名曰 ‘默’。少与群女照井,有神捧铜符出以授妃,群女奔骇。自是屡显灵异,常乘片席往来海上,或驱簷前铁马渡江,人咸称为 ‘通贤灵女’或称 ‘神姑’。……雍熙四年 (987)九月初九昇化,室处二十八岁。时显灵应,或示梦,或示神灯,海舟获庇无数,土人相率祀之。”妈祖信俗的产生、成长和传播,是宋元以来我国海洋交通事业 (外交、商贸、军事、文化、渔业等)迅猛发展的反映,亦是民众在频繁的海事活动中最实际、最迫切、最根本的安全、利益需求。这位以 “灵女”、“神姑”成名的民间女子,除了历朝皇帝的晋封之外,还被传说为 “东岳大帝之女”或 “观音菩萨转世”,既反映了信众对强化妈祖神格、神力的愿望和需要,亦显露了佛道二家争取信众的竞争。妈祖信仰给历代从事海交活动的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依恃,是难以用简单的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的,或许只能说,这就是宗教信仰的力量。
明清使臣远涉重洋出使琉球,须先按惯例疏请皇帝赐给谕祭海神祈报文各一道,由内阁撰拟,交封使带往福建致祭。出国之前致祭为 “祈”,即祈神佑,求灵应;归国之后致祭为 “报”,即报神庥,酬灵贶。由内阁撰拟、皇帝批准的祈报谕祭文,虽然都是官样文章,一体雷同,但其对妈祖寄托之殷,谢忱之诚,却都一脉相连。这一祈一报,打的是皇帝的旗号,遵的是王朝的祀典,地方三司官员齐集,士农工商咸聚,行三跪九叩首的超级大礼,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既深且广。
从此岸到彼岸,又从彼岸到此岸,使臣们对妈祖毕恭毕敬、诚恐诚惶,而在海洋之中,则更是殷勤备至,不敢稍有怠慢。妈祖行像驻跸封舟,奉安在艄后最高处的黄屋上层;却把中国皇帝册封琉球国王的诏和敕安放在中层。海神固然要接受皇帝的封赏,神权必须听命于皇权,所谓 “朝廷宠灵,百神效职”,但在海洋之中,舰船之上,妈祖却是凌驾于诏敕的。神前油灯长明,添油、焚香、献纸,专人负责,晨昏不懈。每遇航行疑难或风涛灾患,身在昊天怒洋之间,使臣们唯有以祷告和卜筊,乞灵求助于妈祖的保佑与决断。海船以季候风为动力。“封舟例以夏至后乘西南风至琉球,以冬至后乘东北风回福州。然北风凛烈,不比南风和缓,故归程尤难。”[7]海洋之中,无风舟停,风小舟不能驶,风太大又不好驶,风向改变舟必转向,风暴来临则怒涛千叠、雷雨交袭、桅摧舵折、颠荡飘沉,偌大封舟只如狂风暴雨中的一片枯叶。当此之时,只能 “满船各呼天妃求救”!迷失方向,须卜筊确定航向;暗夜临山,须卜筊决定行泊;至若狂涛折舵,何时易舵,亦须神前请筊。据李鼎元测算,自福州五虎门开洋,计到琉球那霸港,实洋面六千里有奇。查历次使琉航期,运气好的,去时只用6天,归程只用7天;运气差的,历经海洋凶险,死里逃生,去时耗了23天,回来亦用去14天。但无论航期快慢、航途夷险,历次使事,没有不遭受风险的,却都被妈祖一一化解了。明使夏子阳总结自身遇难获救的经历认为:“予是以知神之当敬,不必待其标奇而后敬也。”“其应如响,神果在人心外哉!”“其去来若可呼而应者,盖皆朝廷之宠灵使然也。”[8]历任封使们抵达那霸之后,随即恭请妈祖行像下船,奉安琉球天妃宫。
“天后司海道,历著灵异,琉球祀之旧矣。”[9]琉球天妃宫有三座,都是历次封使建议琉球国王兴建的。使臣们在琉球等候风信的数月之中,从容筹划,与随船的建筑师、天文生、画师、斋公道士、铁木匠人以及官佐兵丁参与建设。最大的一座在那霸,庙额 “灵应普济神祠”,俗称下天妃宫。宫前广阔数十亩,植大松数株,有方沼池。宫门左右立石神,甬道宽广,殿宇宏敞,堂内悬挂明清封使题镌的 “慈航普渡”、“普济万灵”、“普济群生”、“中外慈母”等匾额,并有康熙五十八年封琉副使徐葆光书镌的楹联:“那霸唐营并峙,两宫分上下;夏来冬往安流,二至合华彝。”一座在久米村,亦即 “唐营”(又称营中、荣中,明 “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聚居地),俗称上天妃宫,庙额 “顺济灵慈之宫”,明嘉靖四十年封使郭汝霖所建,也有两尊石神,甬道左右宽数亩,周围绕垣,正中为天妃神堂,右一楹祀关帝,左为久米幼童诵读地。亦有历次封使题镌的 “顺济灵慈”、“德配元穹”、“生而神灵”、“朝宗永赖”等匾额,及徐葆光所题楹联 “统全海之洪波,俯顺人情,应念东西南北;综历朝之宝册,仰觇圣德,一心忠孝慈仁。”还有一座在姑米山,是周煌等为崇报妈祖灵迹倡建的——“兹役触礁,神灯示见。且姑米为全琉门户,封贡海道往来标准。”周煌题镌匾额、楹联,并立碑纪事。匾额曰 “玉山仙姥”,联曰:“凤柯灿神光,一片婆心扶泰运;龙津标圣迹,万年福曜镇安嘉。”
庙宇的建立,是神灵对领地的确立,更是人对神的需求、信赖、依托和承诺的集中体现。那些匾额、楹联,彰显的正是“妈祖精神”博爱、救难的普世价值,也凝聚着人们对妈祖的认知、信仰、感恩、颂扬等种种感性与理性元素。妈祖从一普通民间女子羽化成神,历经宋、元、明、清诸朝皇帝的褒奖晋封,而为天妃、天后,这是皇权为巩固其统治,推行其事业,对神权的成功运用。以现代观念来评价,“妈祖精神”超逸时空,完全摆脱狭隘的民族意识,而以人类、社会、民生的福祉与救济为依皈,反映的却是在大一统政治力与大中华文化力交互作用下的历史需要和社会需要。宋亡元立,妈祖为蒙古族政权保驾护航;清兴明灭,妈祖为满族政权护航保驾。
妈祖成为国家正神,始于宋宣和五年(1123),由一个书画艺术大家,宋徽宗赵佶赐庙,庙额 “顺济”;绍兴二十六年,始封 “灵惠夫人”;绍熙三年,晋封 “灵惠妃”。元至元十八年 (1281),那个让全世界为之震颤的草原枭雄,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 “护国明著天妃”,这是妈祖称 “天妃”之始。有明一代,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于洪武五年封其为 “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永乐七年 (1409),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数年前就已派遣郑和下了西洋的朱棣,改封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恢复忽必烈所封神名,并遣官致祭,岁以为常。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却改封 “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到了清康熙十九年 (1680),一代明君清圣祖,伟大的政治家爱新觉罗·玄烨,不但复原了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封赐妈祖的 “天妃”神名,而且一字不改地复原前朝皇帝对其封赐的神号。从元世祖到明成祖、再到清圣祖,三个不同民族的伟大的中国皇帝,都把妈祖的神名提高到 “天”字第一级,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据使录记载,明清历次封琉使臣为报答妈祖护航救难之恩,多有疏请皇帝加封、增祭之举。效果显著的有五次: “明嘉靖中,册使陈侃使还,乞赐祭以答神贶,礼部议令布政司设祭一壇。万历三年,册使萧崇业始请秩祀海神,合举祈报二祭,至今封舟出海因之。……(康熙)五十八年册使海宝等具疏再请,得旨着地方官春秋致祭,编入祀典。”[10]乾隆二十二年,周煌等归国述职,上疏请加 “天后”封号,乾隆皇帝予以批准,别颁谕祭。妈祖于是由“妃”升 “后”,神格晋升到最高级别。而李鼎元等对妈祖的答谢则别出心裁,奏请皇帝加封妈祖父母,祀入天后宫后殿,且加增神号 “垂慈笃祜”四字。明清封琉使臣出于对妈祖的笃信与依恃,在崇奉妈祖的宗教活动和历史进程中,对于妈祖文化的传播、妈祖精神的弘扬,作出独特而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是由三方面的信仰活动积累而形成的:一是以国家的名义,高规格、大规模地隆重祭祀妈祖,且列入王朝祀典,带动社会;二是大力宣扬妈祖救难护航、博施仁爱的灵应神迹,感染历史;三是疏通皇帝与最高统治集团,给力妈祖神格的提升,完美海神。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级信俗类 “非遗”。迄今为止,妈祖信俗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扎根萌华,拥有2亿多信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台湾大甲妈祖绕境巡游,成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历史上,妈祖故里曾隶属泉州府。始建于宋庆元二年 (1196)的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妈祖庙宇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也是唯一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庙宇。1996年泉州天后宫举行建宫800周年大祭,数以万计的妈祖信众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其中,就有日本冲绳青年参拜团,以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考察团。
钓鱼岛列岛主要由8个无人常住岛屿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北屿、南屿及飞屿等岛屿岛礁,总面积约6.34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5平方公里,岛上九峰,主峰海拔362米。明清使录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黄尾屿又称黄毛屿;赤尾屿又称赤屿等。清光绪五年 (1879),日本并吞琉球置为冲绳县五年之后,有个琉球那霸人古贺辰四郎到钓鱼岛采集羽毛、捕捞海产,这就是日本最早 “发现”钓鱼岛的由来。众所周知,早在古贺辰四郎“发现”钓鱼岛之前数个世纪,我国的航海记录已经表明钓鱼岛属于中国。著书于明永乐年间,成书于明宣德五年 (1430)的海道针经 《顺风相送》,就清楚载明 “钓鱼屿”等中国领土。研究表明,《顺风相送》是明代舟师校正元代航海指南而来,可见中国发现并命名钓鱼岛等岛屿,至迟在元代就已完成。
明代陈侃、高澄开创使臣撰录的先例,确切记载钓鱼岛列岛情形,已经是 《顺风相送》出版一个世纪之后了。历任封使由福州往返琉球,都是根据历代传承的 “针路图”航行的。针路图载明具体航向方位、更数里程、航行标准等等。徐葆光在其《中山传信录》 “针路”一节称:“琉球在海中,本与浙闽地势东西相值,但其中平衍无山。船行海中,全以山为准。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门必取鸡笼、彭家等山。诸山皆偏在南,故夏至乘西南风,参用辰巽等针,纡绕南行,以渐折而正东。琉球归福州,出姑米山必取温州南杞山。山偏在西北,故冬至乘东北风,参用乾戌等针,纡绕北行,以渐折而正西。”去程航线纡南,只要针路不致落北,途中必经 “针路图”标明的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然后横冲凶险浩淼的 “黑水沟”(又称黑沟、黑洋或简称沟),至姑米山。归程航线纡北,过姑米山同样需要穿越浩瀚神秘、险象环生的黑水沟,也就是琉球海沟,又称 “冲绳海槽”。在无法以现行经度纬度精确划分国界的明清时期,茫茫洋海、惊涛骇浪、天风海月,何处是此疆彼界?其实,中琉数百年的宗藩封贡交往,已经在世代沿袭的历史习惯中,认定天然海洋沟堑——黑沟为中国与琉球的海疆国界。明清封琉使臣在其撰辑的使录、诗歌、地图等文献中,通过对岛屿的记述、海域的辨识,早已作了明确记载和反复印证。还因国界的神圣庄严、海沟的神秘凶险而创立 “过沟祭海”的规矩惯例。兹仅以手头资料所及,择要引述。
以岛屿为界标:
1534年陈侃的 《嘉靖甲午使事纪》载其去程:“(五月)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 (彭家山)、钓鱼屿,过黄尾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十一日夕见姑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喜达于家。”
1561年郭汝霖的 《嘉靖辛酉使事纪》载其去程:“二十九日至梅花所开洋,幸西南风大旺,瞬目千里。……闰五月初一日过船钓鱼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矣。”
1719年徐葆光的 《中山传信录》“针路”一章,在 “《指南广义》云”一节的“姑米山”后,加双行小字注:“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
1808年齐鲲的 《续琉球国志略》载其去程:“十三日天明,见钓鱼台,从山南过,仍辰卯针行船二更,午刻见赤尾屿,又行船四更五,过沟祭海……十五日黎明见姑米山……”齐鲲诗集 《东瀛百咏》中有 《航海八咏》一组五言诗。“航海八咏”题后注“录分界海山”。《钓鱼台》、《赤尾屿》后为《黑沟洋》,紧接着为 《姑米山》,“姑米山”题后小字注:“此山入琉球界”。诗云:“忽睹流虬状,西来第一山。半山峰断续,八岭路回环。海雾微茫里,船风瞬息间。球人欣指点,到此即乡关。”“乡关”底下小字注:“舟中有接封球官,望山喜跃。”
以海沟为界标:
1579年谢杰的 《琉球录撮要补遗》载:“适有一父老进曰:‘惟封舟自西徂东,自东还西,乃冲横浪万余里。去由沧水入黑水,归由黑水入沧水……’”
1606年夏子阳的 《使琉球录》载其往返之程。去程:“(五月)二十四日开洋,南风迅发,一望汪洋。……(二十七日)午后过钓鱼屿。次日过黄尾屿,是夜风急浪狂,舵牙连折。连日所过水皆黑色,宛如浊沟积水,或又如靛色。忆前使录补遗,称去由沧水入黑水,信哉言矣!二十九日望见姑米山,夷人喜甚,以为渐达其家。”归程:“(十月)二十九日早,隐隐望见一船,众喜谓:‘有船则去中国不远,且水离黑入沧,必是中国之界。’”
1663年张学礼的 《使琉球纪》载其去程:“(五月)初九日,浪急风猛,水飞如立。舟中人颠覆呕逆,呻吟不绝。水色有异,深青如蓝。舟子曰:‘入大洋矣!’顷之有白水一线,横亘南北。舟子曰:‘过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
1756年周煌的 《琉球国志略》载:“(琉球)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沟与闽海界。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溟与冥通,幽元之义,又曰东溟。”“又云过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船作御敌状。问沟之义,曰:‘中外之界也。’食之复兵之,恩威并济之义也。”
1800年李鼎元的 《使琉球记》载其归程:“十月二十五日,酉刻过姑米山。……舟行竟日无一鸟,岂归路无山,遂无鸟耶?视海面深黑,天水遥接,岂即所谓 ‘黑沟’耶?”同年封琉正使赵文楷有 《渡海放歌行》之作:“黑沟之洋不可以径跨,雷隐隐兮在下。龙之来兮从如云,天与海若争纷纷。雨翻盆而直注,浪山立而扑人。坎坎兮击鼓锤,大豕兮投肥羖。兵戈林立炮车轰,长鲸戢尾茹不吐。忽云霁而天开,见姑米之一柱。”
齐鲲 《航海八咏》之 《黑沟洋》云:“大海无中外,浑然划一沟。合黎通异派,分水汇同流。金鼓昏中震,羔豚暗里投。冯夷原效顺,不必耀戈矛。”“戈矛”后双行小字注:“旧录云,过黑水沟投生羊豕以祭,且威以兵。兹但于昏时望祭,无所用兵。”册封副使费锡章的诗集 《一品集》亦有《黑沟洋》诗。诗题 “黑沟洋”后注 “中外分界处”:“执豕牵羊付浊流,舵师鞠跽祷船头。无端破我游仙梦,钲鼓喧天过黑沟。”另一首 《题家弟锡辂乘风破浪图》有句:“黑沟行过中华界,鸣金伐鼓投猪羊。”
针路图、地图的佐证:
徐葆光 《中山传信录》及周煌 《琉球国志略》均附有 “针路图”与 《琉球三十六岛图》。周煌的图绘,由徐葆光的原图稍加变通,大同小异。徐葆光的针路图沿航道弧线套刻文字,标明福州至那霸往返航线各关键航标的针路更数,并有各航标的位置和图形。如去程自五虎门开洋取鸡笼山头,自鸡笼山取钓鱼台,自钓鱼台取黄尾屿,自黄尾屿取赤尾屿,“自赤尾屿乙卯针六更取姑米山”,自姑米山取马齿山,最后收入那霸港。这幅300年前的针路图,应是历代 “针路图”的传承,简单、扼要、明了地展示了钓鱼岛列岛主要岛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航标功能等,仔细研究,还可以读出更多历史信息。
《琉球三十六岛图》则是徐葆光的原创,是他与当时的琉球陪臣、学者程顺则、蔡温等人反复研讨勘验的结晶。他说:“三十六岛前录未见,惟张学礼记云:‘赐三十六姓,教化三十六岛’,其岛名、物产则未之及也。今从国王所请示地图,王命紫金大夫程顺则为图,径丈有奇,东西南北方位略定,然但注三十六岛土名而已。其水程之远近、土产之硗瘠,有司受事之定制,则俱未详焉。葆光周咨博采,丝联黍合,又与中山人士反复互定。今虽略见督准,恐舛漏尚多,加详审定,请俟后之君子。”[11]并列举前人所绘琉球地图的诸多错误舛谬。
《三十六岛图》以琉球本岛 (分为中山、山南、山北)为中心,远近环列,于海浪波纹之中,显现东四岛 (姑达佳、津奇奴、巴麻、伊计),正西三岛 (马齿二山、姑米山),西北五岛 (度那奇山、安根呢山、椅山、叶壁山、硫璜山),东北八岛(由论、永良、度姑、由吕、乌奇奴、佳奇吕麻、大岛、奇界),南七岛 (太平山、伊奇麻、伊良保、姑李麻、达喇麻、面那、乌噶弥)以及西南九岛 (八重山、乌巴麻、巴度麻、由那姑呢、姑弥、达奇度奴、姑吕世麻、阿喇姑斯古、巴梯吕麻),合之为三十六属岛,有些亦属无人岛屿。并无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等钓鱼岛列岛岛屿的名称、位置、图形和文字阐释。很显然,钓鱼岛列岛不属琉球。正如他在阐述 “东北八岛”,论及与之毗邻的日本 “土噶喇七岛”时所作双行小字注:“以非琉球属岛,故不载。”徐葆光尚有 《琉球三十六岛图歌》云:“琉球属岛三十六,画海为界如分疆。……其北大岛号爷马,境邻倭国分东洋。太平诸山作南镇,台湾直北遥相望。……”此诗述其南北界山,而其西部界山姑米,如前所述,另有记载。
综上所述,不难判定:中琉分界,在赤尾屿与姑米山之间,落在了黑水沟,也就是琉球海沟的中间线。明清封琉使臣过赤尾屿后,还须 “一日之风”才可以望见姑米山,可见这一段琉球海沟是何等宽泛浩渺。不但历史文献早已证实,大自然的地质构造和其他地理因素也同样证明:姑米山 (久米岛)以西,被琉球海沟所区隔的钓鱼岛列岛,是中国固有的无可争辩的神圣领土。国际 《大陆架公约》及 《海洋法公约》,都是这一结论的强有力根据。
钓鱼岛列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构造上,系附属台湾岛的大陆性岛屿。这些岛屿岛礁,与花瓶屿、棉花屿、彭家屿一样,都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与台湾岛一起,坐落在水深不超过200米的中国大陆架之上。钓鱼岛列岛距台湾基隆港仅190公里,但它向琉球方向3公里,即被深达2000米的琉球海沟隔断。正是这条 “天之所以界中外”的琉球海沟,横断在琉球群岛与钓鱼岛列岛之间,其东北端与日本海沟相接,其西南端与马里亚纳海沟相连,从地质结构上截然分开了中国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即是说,琉球群岛与钓鱼岛列岛互不相干。钓鱼岛列岛陆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其周围海域面积近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的面积,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拥有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与油汽资源。据统计,该海域海底蕴藏的石油,至少有800亿桶,超过100亿吨。这些蕴藏物的形成,与我国东南河流千万年来冲刷而下的大陆有机物质沉淀密切相关。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北,腐败的满清王朝屈服于日本淫威,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 《马关条约》。日本在取得台湾的同时一并取得钓鱼岛列岛。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落败,根据 《开罗宣言》和 《波茨坦公告》,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而美国此时正对冲绳实行军事占领,顺便将无人居住的钓鱼岛占为靶场,用于军事训练。随后由于国共内战爆发,海峡两岸对立,钓鱼岛问题遂被一再延宕。1972年,美国结束对冲绳的军事占领,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图谋利用日本牵制、遏制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遂将冲绳主权与钓鱼岛列岛的 “行政管辖权”一并移交日本。消息传来,海内外华人的 “保钓运动”更是风起云涌。原本隶属台湾宜兰县的钓鱼岛列岛,目前被日本实际控制,划归石垣市管辖。最近,日本军方和其他部门在钓鱼岛列岛动作频频 。继将钓鱼岛列岛更名为 “尖阁群岛”之后,日本又策划给列岛的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岛礁改名换姓。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充分暴露侵占者做贼心虚,欲盖弥彰。
早在1992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中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2012年3月2日,日本政府公然宣布为钓鱼岛列岛的岛屿重新命名,我国外交部立即提出抗议,声明其非法、无效。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并经国务院批准,3月3日,我国国家海洋局、民政部针锋相对,将钓鱼岛及其他70个钓鱼岛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和位置描述公诸于世,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立场。
注释:
[1](明)夏子阳《使琉球录》,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1996年齐鲁书社重印。
[2]有关苏道亨等人的引文,出自《使琉球录》卷上,《用人》。
[3]有关谢敦齐的引文,出自《使琉球录》卷下,《旧使录·高澄〈操舟记〉》。
[4](清)周煌《琉球国志略》,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1996年齐鲁书社重印。
[5](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1996年齐鲁书社重印。有关“闽人三十六姓”的引文,出自该书卷五《氏族》。
[6](清)李鼎元《使琉球记》卷二,陕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7](清)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五《潮候》。
[8](明)夏子阳《使琉球录》卷上《敬神》。
[9](清)周煌《琉球国志略》卷十五《艺文》。
[10](清)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七《天后封号》。
[11](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四《琉球三十六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