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源
中国内地的网络文学创作从1996年左右逐渐兴起,至今也不过短短十余年,其作品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自然淘汰,存在着诸多问题,拿不出一本足以称为经典的传世之作,然而其作品的数量却浩如烟海无法计数。仅“晋江原创网”①晋江原创网创立于2003年8月1日,其前身是福建泉州晋江点心创办的BBS社区,2010年2月晋江原创网正式更名为晋江文学城,号称全球最大的女性文学基地。该网站具备投稿、个人文集、媒体联络发表等系统,有较高创作水平的原创书库。在母站之下设立了言情、耽美同人、台湾言情、商城和论坛五个子站。以具有旺盛消费力和创作力的女性用户为主,男女用户比例约为7∶93。一家就“拥有注册用户700万人,注册作者50万人,签约作者12000人,其中有著作出版的达到3000人。并以每天近1万新用户注册、每天750部新作品诞生、每天2本新书被成功代理出版的速度飞速增长着。网站平均每2分钟有一篇新文章发表,每6秒有一个新章节更新,每0.5秒有一个新评论产生。每1天,就会有2部晋江的小说得到出版。现平均日更新字数过千万”②此段引自晋江文学城网页简介。。从2003年晋江文学网创办开始,截至2010年11月,仅此一家网站的累计发布字数就达130亿之多。浩瀚的数量和繁多的分类往往令研究者望而生畏,不知如何面对。中国网络文学与西方网络文学的“超文本”、“赛博文本”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其性质更接近通俗文学。当评论家们运用西方的网络文学理论对其展开研究时,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心虚。现在主流评论家的年龄多在40岁以上,而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读者大多是“80后”和“90后”,两者间天然存在着一种网络代沟。在电子书实体化出版之前,主流评论家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网络文学的存在,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迟迟不曾走进文学批评的视野。直至现在,某些网络文学评论者还动辄分析今何在的《悟空传》,或者拿安妮宝贝来说事,并且以这几个早已过时的案例来概括当今的网络文学特点。而网络文学的更新换代实在是过于迅速,同一题材的故事,套路几乎每天都在改变。很可能你花费大力气研究的类型在一个月后就被抛弃和淘汰。历史短、变化快是网络文学创作活力惊人的优势,但同时也是网络文学研究者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它庞杂无匹的实体以及对传统文学的巨大颠覆性,给囿于传统文学专业知识的研究者构成了严峻挑战,也给当代文学批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国的网络文学是一根难啃的骨头,但是,难啃也要啃,因为,它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研究者针对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判定网络文学是粗制滥造、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游戏,任由其泛滥下去,必将危及传统文学的地位,降低文学的品格。也有评论家在看到网络文学惊人的创作活力与庞大的写作及阅读人群时,盲目乐观地认为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由量变引发了质变,重构了当下中国文学的版图。笔者却认为,当下的中国网络文学现状并非如此。
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虽多,但还远没有达到引起质变的程度。打一个比方,未经时间洗礼的网络文学作品就如同一颗颗“沙粒”,在没有有效的机制约束而仅仅只是随意堆叠在一起时,尽管数量众多,也不过是新文学版图的工地上一堆大一点的“沙堆”罢了,一阵稍强的风就能改变它的形状,吹散无数浮灰。这样缺乏凝聚力的“沙堆”里或许真的有金子存在,但金子的数量恐怕也十分有限,更没人会在工地的“沙堆”里淘金。至于网络文学的泛滥危及传统文学的地位,说这种话还为时尚早。但如果始终没有行之有效的机制制约,仅仅任凭网络文学自由自在地发展,长此以往,最终会为中国文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可能还是可以预见的。
幸而这种一盘散沙、跟风抄袭频发的局面正在被逐步改变。笔者注意到,近几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正逐步形成自我调节的力量,这力量不受文学网站倡导或者国家文化政策和评论等外力的规范,而是像供需平衡等经济规律一般受到网络文学内部某种未知规律的制约。网络文学内部自有一只自我调节的大手,这一点能很明显的从穿越题材小说的嬗变看出。曾经一直有学者质疑穿越小说究竟能走多远,在粗制滥造、套路雷同的故事模式下,穿越小说会不会步上盗墓题材小说的后尘,很快淡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历经2006年至今6年多的时间,穿越小说不仅不曾淡出历史的舞台,反而在转向电视媒体传播后又有越演越烈之势。这其中就有网络文学内部自我调节的功劳。
如果要梳理穿越小说的整个演变过程实在是千头万绪,但是我们可以以其中最主要的女性清穿小说的演变为例,简要分析网络文学创作机制逐渐稳定后产生的自我调节现象。2006年以金子的《梦回大清》为首的清穿小说风靡一时,清朝康雍乾三代被穿越女们写了个遍,早期的清穿女主角大多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女。固定套路都是剽窃几首古人的诗词,唱唱流行歌曲,画画跳舞做点心,了不起的还会外语、懂化学、能领兵、敢参政。这些穿越女几乎都是利用未来人的超前知识在古代一鸣惊人,在几个优质男性之间选择了自己的挚爱过上了荣华富贵的幸福生活。但是随着这种套路的泛滥,读者期待看到更新鲜有趣的清穿小说,于是一批看厌了全能女主的读者转化为第二批清穿小说的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读者很容易转化为作者,网络文学的作者也同时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在她们的笔下,穿越女不再是全知全能,而是对陌生的时代充满了警惕性,小心翼翼地遵循着古代的各种礼仪规矩,一反过去清穿女主角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作风,只求在乡间种田,老实本分地嫁人生子,过柴米油盐的古代生活。这批清穿小说被读者们戏称为种田文。种田文鸡零狗碎的平淡日子逐渐又不能满足读者猎奇的心理,又有一部分读者转而写起了宫廷斗争,此时男女情爱已经不再是穿越文的主题,在后宫之中生存,与其他女性争宠夺权互相陷害成了这类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批清穿小说被称为宫斗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职场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倾轧的紧张关系。然而宫斗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对作者的写作技巧有较高的要求,于是要求相对较低的宅斗文就应运而生了。宅斗文顾名思义就是女主人公生活在大户人家里,每日要处理婆媳、妯娌、姑嫂和妻妾等家庭矛盾,既结合了宫斗文中人与人互相倾轧的一面,又有种田文中古代人家生活画卷的味道。在回避了宫斗文对写作技巧的较高要求的同时,还避免了种田文般流水账似的叙述方式。随着清穿题材小说的这几类故事套路被不断地复制滥用,最终形成了几大清穿俗套,被许多专为搞笑的穿越小说作为调笑的桥段来使用。过去各类清穿女主纷纷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在这种对俗套的反复调侃中,反清穿小说初见雏形。
在清穿小说泛滥成灾的状态下,清穿类小说的作者和读者也逐渐开始反思穿越这一现象。全新的反穿越小说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所谓的反穿越小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穿越泛滥的现象,穿越小说的主人公还肩负着与同一个世界的全能穿越女们对抗的职责。在此类小说中往往会出现“时空管理局”、“穿越控制中心”之类的机构,主人公的责任则是防止世界的规范被那些典型化的“穿越女”们破坏,避免时空的崩溃等。另一种则是以历史“原住民”作为主人公,或冷眼旁观借尸还魂的穿越女自取灭亡,或用封建礼教等当时的社会规范压制批判穿越女,最终穿越女无法再兴风作浪,历史回归到正常的轨道。
事实上,这些复杂的演变过程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的,有的转型甚至几乎是同时发生和共同发展的。从上述对女性清穿小说演化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网络文学不断地在拨乱反正的自我调节中发展前进的缩影。
然而单靠这种网络文学内部自发的调节并不能很好地将网络文学导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中国网络文学存在着先天的内部缺陷,这种缺陷除了商业化运作体制上的局限外还有包括作者、读者、评论家、出版商和网络文学编审等网络文学相关人员的观念误区。其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就是——网络文学似乎承载不了太过深刻的意义。
这种偏见不仅是评论家有的,就连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也会下意识的抱着这种观念来进行创作。其实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中不乏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有不少优秀的网络文学作者都曾留学海外 (如创作《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的作者天夕就曾留学英伦),甚至有的直接是文学系的博士。然而这些作者创作的作品依然是通俗文学而非精英文学。如晋江原创网上的一个笔名叫吴沉水的作者,从她的小说内容就能很明显的猜出她应该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不仅文中多次出现对复旦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描述,而且小说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文科博士。甚至其作品《繁枝》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文艺理论专业的博士,文中出现了不少对文艺理论的引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作者,她的小说也脱不出通俗爱情小说的窠臼,甚至在第17章末尾,用“作者有话说”公开向读者表示感谢:“说起来还是感谢大家容忍我这么写文,容忍我在一个耽美网文中承载超过它本身的东西。”这句话曾经令笔者感到十分费解,什么叫在“网文中承载超过它本身的东西”?网络文学是反映当下的生活的,那么当下生活中的内容又有什么是网络文学所不能承载的吗?有什么需要读者去包容忍耐的呢?这句感谢其实说明了读者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曾抱有过高期待的同时,也反映出即使是精英知识分子身份的网络文学作者也依然对网络文学创作抱有偏见。
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来说,打破偏见、纠正误区实际上比用各种理论对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下定义来的更有实际意义。而打破这些偏见和误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的了解研究对象。笔者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评论存在着两大问题,其一,在对网络文学这一研究对象了解并不充分的时候就展开研究。试问究竟有多少网络文学的研究者能拍着胸口说一声自己是真正了解网络文学的?有多少研究者自己创作过网络文学,参与过网络文学的编辑,或者阅读过多少网络文学作品?在对中国网络文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必然是和现实脱节的。其二,还有一部分学者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在强调网络文学的独特性的同时,总是试图用传统文学的范式来规范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比如在承认网络文学超文本写作的特点的同时,却一再强调网络文学创作要提高文学性,要回归传统文学的审美范式。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与传统的文学写作是两种不同意义的文学模式,用传统的文学观念来要求网络文学是十分可笑的,这种惯性思维的错误在过去的文学批评中也曾屡见不鲜,就好比要求汪曾祺的作品有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批判性一样,网络文学是一片野草,你就不能用芝兰的清雅来衡量它,也不该要求它有玫瑰的艳丽,野草自有野草的勃勃生机和自然美好。
我们正站在网络时代大门刚刚开启的这个时间点上,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文学大潮,几个精英知识分子的评论和定义也许连一个水花也不会激起。就算真的可以指手画脚,也很有可能造成揠苗助长的悲剧。今天的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最重要不是懂得几条西方的理论,而是参考这些理论去准确的把握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学活动本身。
对于未来的中国网络文学面貌,笔者心中其实抱有两种全然不同的猜想。一种比较理想化,那就是在政策引导、商业规范以及文学评论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网络文学会逐渐结束目前一盘散沙的局面:“沙粒”混合着石材、木料,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材料融为一个整体,在钢筋水泥的支撑和凝聚下共同筑成21世纪中国文学的大厦。而另一种猜想则更为接近现实:“沙粒”越来越多,“沙堆”越来越大,最终无数的“沙粒”汇聚成无边无际的广阔“大漠”,量变终究引发质变,而这广阔无垠的“沙漠”则拥有小小“沙丘”无法匹敌的力量,达到一个全然不同的境界。一旦“沙漠”成形,那么强风只能暂时改变它的形状,然而它的形状本来就是变化。也许“沙漠”也会侵蚀传统文学的“绿洲”,吞噬生命和文明。但笔者相信这些只会是暂时的现象,“沙漠”存在的时间久了,自然会逐渐衍生出自己的生态圈,长草长树,会开花结果,会有奇异的飞禽走兽栖息其间。终有一日,“沙漠”将会以其全然不同与传统文学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沙漠”也是一种植被,其间有生命,其中有黄金,其下还可能有暗河、石油、矿藏……
总之,对于年幼的中国网络文学来说,这十余年不过是最初的滥觞时期,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来的网络文学会是怎样的面貌还全不可知。现在就对其下定语还为时尚早。在这个网络文学时代的开始,怎样对中国网络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准确的把握才是我们现今工作的重点。也许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既不是引导也不是阻碍,而仅仅是认真观察,将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详细并忠实的记录下来。放下过高的身段,努力参与到时代的潮流中去,不要被落的太远就好。
[1][韩]崔宰溶:《理论的拓进及与现实的脱节——中国现有网络文学研究简论》,《网络文学评论第1辑》,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
[2]周志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马季:《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述略》,《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
[4]田忠辉:《对立与融合:略论纸介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互动——以“80后”“90后”阅读群体为背景》,《文艺争鸣》2010年第15期。
[5]黄发有:《网络文学的可能与限度》,《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