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影响叙利亚时局的宗教与民族矛盾
■王 栋/文
始于2010年年底的西亚北非政治动荡,掀起了多个中东国家出现政治不稳、当权者倒台的政治海啸,继突尼斯本·阿里、埃及穆巴拉克、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垮台之后,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亦面临严重危机,成为下一块摇摇欲坠的多米诺骨牌。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前景对这场巨变具有特殊的影响,因为其涉及到伊斯兰世界内部多重的教派民族矛盾、阿以关系、伊朗核问题等关系地区局势的重要因素,一旦叙利亚局势恶化,那么中东地区纠缠复杂的矛盾将被引爆,很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混乱。而要彻底理解叙利亚在伊斯兰世界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叙利亚政局的复杂性,就要从其国家建构的过程、国内教派和民族矛盾,以及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去考察。
近代以来,阿拉伯半岛同其他亚非拉地区一样,长期受西方殖民主义压迫。19世纪初,在叙利亚出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并逐步形成了以此为纲领的政治组织。1940年,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米歇尔·阿弗莱克在大马士革提出建立“复兴党”,其座右铭是“拯救阿拉伯民族是自己永恒的天职”。1947年4月,复兴党在大马士革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阿拉伯复兴党成立,阿弗莱克被选为主席。1963年复兴党发动“三八革命”,并在叙利亚取得了政权。但此后,复兴党内部出现了党内斗争,1966年创始人阿弗莱克被迫出走黎巴嫩。
在阿弗莱克之后领导叙利亚复兴党的重要人物就是哈菲兹·阿萨德。阿萨德1930年10月6日出生于叙利亚北部一个阿拉维派(什叶派分支)穆斯林家庭。早年受父亲影响,他崇尚阿拉伯民族主义,在少年时代就以打败十字远征军的耶路撒冷解放者萨拉丁为偶像。叙利亚复兴党成立时,阿萨德年仅17岁,他同年就在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并改掉了自己的姓氏“瓦赫什”,换成“阿萨德”,意为“狮子”。1952年,他放弃当医生的理想,进入霍姆斯军事学院,随后转入阿勒颇空军学院学习飞行。1963年,阿萨德参与发动了“三八革命”,促成叙利亚复兴社会党掌握国家政权,自己则当上了空军司令,随后一路升至国防部长。1970年11月,阿萨德发动政变,逮捕了他在党内的竞争对手加鲁德。第二年3月,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阿萨德以99.2%的高票当选叙利亚总统,开始了对叙利亚长达30年的统治。
二战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各国纷纷将本国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复兴党主张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民族统一理论在实践中困难重重,最终阿萨德也被迫放弃这一政策,转而奉行叙利亚民族主义政策。作为占人口少数的什叶派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阿萨德特意安排阿拉维派人员领导国家强力部门,控制国家机器。他在位时,叙利亚得以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强国。阿萨德一早就计划将总统之位传给儿子,并且选定长子巴希尔作为继承人,对其大力培养。但1994年,巴希尔遭遇车祸身亡,打乱了阿萨德的传位计划,也彻底改变了其次子巴沙尔·阿萨德的命运。原本希望做一名医生的巴沙尔成为了新的接班人,并在父亲的精心安排下参与政治。2000年6月,老阿萨德去世,巴沙尔顺理成章执掌复兴党并接替总统大位。巴沙尔上台后,一方面继承父亲阿萨德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另一方面也开始着手进行一些改革。但过快的改革步伐遭到了国内一些元老和保守人士的反对,改革无果而终。由于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国内严重干旱,石油资源减少,叙利亚经济发展也面临掣肘。在这种背景下,叙利亚国内局势日益紧张,2011年西亚北非政治动荡出现后,叙利亚国内冲突不断,巴沙尔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叙利亚局势之所以迅速恶化,一方面有外部势力干涉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叙利亚长期以来的教派和民族矛盾被外部势力激化和利用,国内的反抗情绪被点燃升温。
叙利亚现有人口2300万,其中85%信奉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中逊尼派占80%(约占全国人口的68%),什叶派占20%。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占75%。当前的巴沙尔政权就出自阿拉维派,属于少数派掌权。阿拉维派总人口仅占叙利亚总人口的13%,却长期执政,这使得逊尼派穆斯林对现状不满。而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逊尼派为主的穆斯林兄弟会就一直从事着反对阿拉维派统治的活动,在当时遭到了老阿萨德的残酷镇压。也恰恰是因为教派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叙利亚乱局中,以卡塔尔、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最坚决地要求阿盟和安理会对巴沙尔政权采取行动。这些国家声称它们的目标是推动叙利亚实行民主制度,但其背后动机完全是出于教派和民族冲突。
首先,卡塔尔、沙特等君主国都是逊尼派当权,天然对于什叶派当权的叙利亚有对立情绪。作为地区最主要的两大组织,阿盟和海合会应当在叙利亚问题上充当最为重要的调节和斡旋的角色,不过阿盟和海合会在叙利亚问题上一边倒的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巴林是逊尼派少数政权统治什叶派多数,因此当同样是反对现政权的示威活动出现在巴林时,海湾国家就派兵镇压示威者。而当叙利亚的逊尼派走上街头反对属于什叶派的巴沙尔政权时,阿盟就开始谴责现政权。在这场矛盾中,西方明显是站在海湾国家一边,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伊朗。
其次,叙利亚曾经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朗反对伊拉克,伊拉克当时的萨达姆政权属于逊尼派,而伊朗既是什叶派国家又属于波斯民族,因此海湾国家与伊朗有着深刻的矛盾。叙利亚在两伊战争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叙利亚支持伊朗反对伊拉克。这其中同样有教派分歧的因素,当时的萨达姆政权属于逊尼派穆斯林。这其中还有历史原因。1968年,叙利亚复兴党创始人阿弗莱克辗转来到伊拉克后受到伊拉克复兴党的善待,萨达姆宣称阿弗莱克来到巴格达“足以证明伊拉克复兴党才是复兴党创始人所倡导原则的真正继承者”。从此,叙利亚复兴党和伊拉克复兴党的关系恶化,并分别成立了复兴党民族领导机构,均宣称自己是正统的复兴党并努力打压和颠覆对方。
第三,“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阿拉伯世界反西方情绪上升,叙利亚、伊朗、黎巴嫩真主党三方所谓的“什叶派联盟”乘机扩大影响,引起了海湾国家的警惕和反对。如今他们扶持叙利亚国内的反对派,希望颠覆巴沙尔政权的动机也在于间接削弱伊朗的地位,瓦解“什叶派联盟”。
除了教派矛盾,叙利亚国内还存在着民族矛盾,在反对巴沙尔的人群中,库尔德人是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库尔德人是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的第四大民族,总人口约3000万。库尔德人聚居地被称为库尔德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库尔德斯坦被划分入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在叙利亚,库尔德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人口超过230万人,是叙国内最大的少数民族。近年来,各国各地的库尔德人一直在谋求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但屡遭所在国政府镇压。尽管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库尔德人多属逊尼派,历来与阿萨德总统所属的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水火不容。在叙利亚动荡中,53岁的叙利亚反对派团体“库尔德未来运动”发言人、“全国委员会”组建人之一马沙勒·泰姆遇袭身亡。随后几天,数万名愤怒的库尔德人走上街头,在哀悼泰姆的同时高喊政府是幕后凶手,要求总统阿萨德立即下台,并与安全部队在多地爆发激烈冲突。据媒体报道,2011年3月叙利亚发生动乱以来,约有170万库尔德人参与了反政府抗议活动。
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争斗已经延续了千年,今天在中东政治动荡中,这一条斗争线索再度逐渐成为了矛盾的焦点。除去现实的政治因素,为什么同属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会有严重的对立情绪,以至于要兵戎相见?仅仅出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而相互争斗,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但仔细考察伊斯兰教的出现、发展和教派分化的过程,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原因所在。
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半岛,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生活落后,多神宗教流行。阿拉伯半岛处于“蒙昧”时期,各游牧部落为争水、草而不断争斗、仇杀。这种四分五裂的状况使得阿拉伯民族处于弱势地位,导致阿拉伯半岛为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所掳夺。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通过传播伊斯兰教将阿拉伯人团结起来,消灭了多神宗教,使他们形成一个统一强大的阿拉伯民族,取代了当时已在半岛流传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创立不仅具有宗教上的意义,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政治意义,它的出现结束了半岛的部族纷争,把地理上的名称“阿拉比亚”改变成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伊斯兰教的教义中也包含着一整套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社会组织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因而具有非常现实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因此,伊斯兰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介入现实生活的宗教,其出现之初就与民族和政治问题相互交织,远不只是追求彼岸理想的纯粹宗教。
穆罕默德在世时,作为宗教和政治领袖,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后来各派协商组成联合选举团,决定通过协商推举继承者,并推举早年追随穆罕默德的德高望重的阿布·巴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继承者)。其后,欧麦尔、奥斯曼和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先后被推选为第二、三、四任哈里发,史称“正统哈里发时期”。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教不断开展对外征战活动,扩大了领地和影响,但另一方面,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遇害后,穆斯林因继承人问题发生分歧,出现内讧和分裂。第四任哈里发执政期间,穆斯林内部纷争不断,造成了伊斯兰教第一次大分裂。随之出现了一些教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逊尼派、什叶派、哈瓦立及派等。其中,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最大的派别,占到世界穆斯林人口总数的90%左右。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第二大派别,是第四任哈里发被刺后,在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拥护阿里后裔为哈里发与夺取哈里发地位的当权者之间的对抗中形成的。在什叶派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逊尼派的神学、教法及圣训。
今天,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仍然是正统的逊尼派掌权,在有些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如伊拉克、巴林等地,掌权者也通常是有权有势的逊尼派人,什叶派通常只是下层百姓。真正由什叶派掌权的国家就是伊朗,其人口中大多数也是什叶派。叙利亚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什叶派占人口的少数,但属于什叶派的阿萨德家族却是当权者。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叙利亚同伊朗具有特殊的密切关系,与卡塔尔、沙特等逊尼派掌权的海湾国家则势不两立。在阿拉伯世界,伊朗所代表的什叶派同沙特、卡塔尔代表的逊尼派之间严重对立,双方往往在其他国家之内扶持与自己同教派的政治势力,扩大自身影响。而这些矛盾实际上远远不只是单纯的宗教教派矛盾,更多的是各种政治势力和集团之间的矛盾,他们打着教派的旗帜,挑动民众的情绪,导致很多伊斯兰国家内斗不已、社会动荡,阿拉伯世界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可以说,借助现实社会问题和政治分歧,利用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来实现各自政治集团的现实利益,是今天包括叙利亚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出现大范围内部动荡、外部矛盾的深层原因。
有人称当前阿拉伯世界的这场大动荡为“伊斯兰革命”,认为这场巨变开启了伊斯兰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太过简单和概括。也许在突尼斯,人们最初走上街头确实是为了争取自我权利、要求改善民生、表达民主诉求,但随着局势发展,这种热情是不是被一些政治集团和外部势力利用了?当前中东的地缘政治变革反映了相关国家内部的多重矛盾,打乱了相关国家原有的组织结构,但“革命”后新的国家建构能否顺利完成,各方政治势力能否实现新的平衡,社会能否就权力归属达成共识,仍然是未知数。特别是当这场动荡发展到利比亚时,在外部势力干涉下,尚能勉强控制局面的卡扎菲政府最终丧失了政权。当前叙利亚的形势也是如此,各种势力的介入已经使巴沙尔政权越来越难以勉强支撑,但这种以推翻“异己”现政权为目的的行径达成之后,叙利亚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了吗?根深蒂固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吗?这些都是值得人们观察和深思的问题。
(作者单位: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