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旅游研究综述

2012-12-17 09:22李庆雷荣俊杰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探险特种

李庆雷 ,康 涛 ,荣俊杰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41;2.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特种旅游研究综述

李庆雷1,康 涛2,荣俊杰2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41;2.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国外的特种旅游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国内特种旅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特种旅游的消费行为、客源市场、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研究不足;特种旅游研究人员以高等院校学者为主,旅行社、户外运动机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参与不够;研究方法以区域实证研究为主,多使用定性描述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定量研究、比较研究较为薄弱,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引用也比较缺乏。

特种旅游;文献综述;探险旅游;户外旅游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特种旅游已经成为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省区最成熟的旅游产品之一,并在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地方兴未艾。对特种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特种旅游的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等进行初步的梳理。

一、特种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分类

1.特种旅游的内涵

国外研究者大多将特种旅游等同于 “探险旅游”,强调特种旅游的户外性、挑战性、危险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1]。国际上常见的特种旅游活动包括极地探险、狗拉雪橇、自行车探险、登山探险、野营探险、漂流探险等[2]。这与欧美各国的探险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国外特种旅游中还出现了观鸟、摄影、文化旅游甚至乡村旅游等项目,外延较为宽泛,与休闲活动有一定的交叉。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特种旅游内涵的认识则比较复杂。在国内,特种旅游与户外体育旅游、登山探险旅游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特种旅游包含的范围更广,个性化很强,目的性较为独特,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锻炼、探奇和冒险性自我挑战等要素[3]62。此外,应该注意区分特种旅游与专题旅游、专项旅游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旅游界对旅游类型的划分仍然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按主体所获得的旅游感受程度将旅游形式划分为观光旅游 (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特种旅游(侧重于参与性和体验性)三种类型,前两类亦合称为常规旅游;另一种是将旅游客体的性质与主体的感受相结合,把旅游形式划分为常规旅游 (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专题旅游(包括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特种旅游(包括自驾旅游、非赛事旅游、科考旅游等)三种类型[4]40。

田里认为,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发展和深化,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4]36。窦群认为,特种旅游是在特定条件下完成的一种旅游活动,具有比常规旅游更强的刺激性和参与性,同时具有成本不确定性和供给的非批量性等特点[5]。金海龙指出,特种旅游以求知、猎奇和检验自身体能为主要目的,参与者自身素质比较高,大多具有旅游空间跨度大、时间长、目的地复合性强等特点[6]。韩燕平、刘建平指出,特种旅游是针对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形式而言的,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特殊旅游偏好而开发的具有“新、特、奇、险”特点的旅游产品,一般包括徒步、野营、高山探险、江河漂流、洞穴探险、沙漠探险和自驾车等非常规旅游产品[7]。李洁、谷利认为,特种旅游是一种较大众旅游、休闲旅游参与程度更高、更注重个性化的旅游形式,包括除常规的大众旅游和度假旅游之外的其他旅游形式[3]62。实际上,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特种旅游加以界定,多数学者认为特种旅游的内涵应包括以下要点:与观光、休闲度假等常规(或传统)旅游产品不同;类型和形式较为广泛;面向特殊偏好的细分市场;具有个性化、刺激性、非程序化特征。

2.特种旅游的特征

由于特种旅游在游客、环境、资源、设施、组织等方面都不同于观光、休闲旅游,因此学者们多从不同方面对特种旅游的特征进行概括。谢勇认为,特种旅游偏重于个性化,有较强的目的性,注重参与,目的地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所依赖环境具有较强的原始性、自然性、生态性[8]1。刘天虎指出,特种旅游主体具有选择性和局限性;目的地环境注重原始性和自然性;线路具有新奇性和探险性;业务操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对旅游者的参与度要求很高[2]。

田里还指出了特种旅游的7个内在特征:(1)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2)强调精神和体魄因素; (3)旅行过程借助人力或自驾机动车;(4)路线和区域具有特殊性;(5)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强健体魄,旅伴具有共同文化准则;(6)产品内涵会随时间而变化; (7)一般使用非常规交通手段[4]36。杨新军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特种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概括:(1)需求偏好明显,兴奋点集中;(2)娱乐性要求高;(3)参与性强;(4)服务替代容易[9]464。同时,王卫平还指出了特种旅游在具体操作上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项目和线路设计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注重进行相当规模的推销宣传;与相关地区的旅游机构和基层群众存在特殊依存关系[10]。

3.特种旅游的分类

刘天虎指出,根据资源存在形态可将特种旅游分为山体探险、水体探险、生物旅游、洞穴探险、沙漠探险等;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可分为徒步、自驾车、骑乘畜力、自行车、摩托车、航海、太空、滑雪、漂流等;根据危险性程度可分为探险、专项旅游、特殊体育竞技等[2]。田里认为,特种旅游可分为机动车旅行;非赛事体育旅行;探险;科考旅游等类型[4]40。谢勇提出,特种旅游可作如下分类:非赛事体育运动类(自驾车游、户外活动游、海上运动);探险类(登山、沙漠游、森林游、峡谷游、洞穴探险等);考察观察类;其他(如修学、医疗康复保健、宗教朝拜、摄影写生、边境跨境游等)[8]1。笔者认为,应从特种旅游项目的空间位置角度进行分类,即可以把特种旅游分为空中特种旅游(主要包括滑翔伞、悬挂滑翔、蹦极、热气球、跳伞、太空旅游),陆地特种旅游(主要包括登山探险、沙漠越野、峡谷徒步、攀岩、攀冰、探洞、狩猎),涉水特种旅游(主要包括冲浪、滑水、潜水、漂流、溯溪、溪降)。这种分类法可以避免重复交叉等弊端。

二、特种旅游的功能和意义

1.特种旅游的基本功能

田里指出,特种旅游具有产品、经济、引导和宣传四大基本功能。特种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对其他产品的开发也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其附加值较高,能够从总体上带动客源增长、优化客源结构、提高消费水平,是旅行社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途径;特种旅游在观念上能起到展示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对常规旅游产品具有借鉴价值;特种旅游因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关注,客观上扩大了旅游业的影响力。因此,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仅是由其经济效益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和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4]39。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指出,特种旅游在入境旅游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丰富旅游产品种类;产生积极的宣传作用;带来相当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引导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国家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往,增进中外友好往来。①国家旅游局管理司。近年来我国特种旅游开展情况综述[EB/OL]。http://www.davost.com/Intelligence/Expert/2008/06/30/ 1438551904.html

2.发展特种旅游的意义

对于发展特种旅游的意义,刘天虎从旅游主体、旅游目的地、传统旅游市场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对于旅游主体而言,可以获得刺激体验,挑战自我、实现自我;锻炼身心,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意志;提高文化层次、内在修养及交际能力。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能通过发挥扶贫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知名度;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促进其文化素质、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传统旅游产品市场而言,特种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旅游骨干企业吐故纳新、开拓业务的重要途径[2]。

三、特种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外特种旅游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拥有共同爱好的探险者或科考工作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探险活动)、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探险旅游经营商出现,专题线路、活动及新型目的地出现)、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形式多样化,出现一批知名特种旅游胜地和线路)[2]。

国内现代意义上的特种旅游始于1958年中国登山协会成立后开展的系列活动,现代经济意义上的特种旅游则更多地出现在1995年以后。在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将国内特种旅游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1958~1978年)、缓慢起步阶段(1979~1994年)、迅速发展阶段(1995~2005年)、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特种旅游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特种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多条特种旅游线路,孕育出多种特种旅游品牌活动项目(见表5)。此外,新疆和西藏分别提出了特色旅游天堂和登山探险胜地的口号。由于缺乏准确和全面的统计数据,目前无法测算出国内特种旅游的人次、收入与经济贡献,但从新疆的个案分析可以窥斑见豹。1993年,中英联合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特种旅游开始缓慢起步;1996年,部分旅行社推出了高山徒步、古道探险项目,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产生了一定影响[10];2000年7月,国内外共计6万多名游客来新疆进行特种旅游; 2001年7~8月,10余万名游客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心参与多种特种旅游;2008年底,新疆特种旅游线路已有160多条,乌鲁木齐有户外装备店40多家、户外俱乐部10余家[11]。但总体而言,中国特种旅游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活动项目多样。同时,中国特种旅游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有效需求有待培育,有效供给较为缺乏;开发主体复杂,商业化水平较低;各地开发热情较高,但宏观调控滞后。

表5 国内各旅游地推出的特种旅游活动项目

特种旅游发展战略包括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和决策、资源和市场、项目或线路设计、实施操作、人员培养等诸多方面[4]39。特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线路设计、行程控制、规范化管理、协调机制、队伍专业化等[4]40,卢静怡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应完善危机应对机制[12],这一观点被不少学者沿用。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还指出,旅游管理部门对特种旅游的审批管理文件依据需要强化,管理有待完善,审批手续还需简化,对外宣传促销尚待加强。

由于特种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不少西部地区学者对如何发展特种旅游进行了深入思考。杨新军提出了西部特种旅游开发的思路,即完善政策、规范市场、合理规划;他同时提出特种旅游开发应明确地域优势,进行可持续开发,提高基础设施水平[9]465。刘天虎分析了新疆特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产品、宣传、保障等问题,并从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组织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李洁、谷利指出云南特种旅游应注重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优化特种旅游产品结构,加强跨省合作,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网络销售平台,提供规范化与个性化向导服务,加强旅游安全体系构建[3]65。田华重点从理念、市场、机构、人才、线路和销售等方面对四川省甘孜州特种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13]。何伟指出西藏未来特种旅游发展应健全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丰富特种旅游产品,提高特种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14]。杨韩涛、李才在运用SWOT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15]。

四、特种旅游相关领域的研究

1.户外运动

国内户外运动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户外运动概念界定与类型、组织与经营机构、参与者、产业发展现状、高校课程设置五个方面。在概念界定与类型方面,外国学者多认为结伴走进大自然去探索有趣、神秘、有价值的事物,享受个性化服务的旅行活动即是户外运动[16]。在国内,户外运动的定义朝狭义方向发展,强调户外运动的探险性、直接参与性、新兴性等特征。在组织与经营机构方面,我国户外运动组织机构根据其经营性质可以分为盈利性组织与非盈利性组织,前者主要是指户外俱乐部和探险旅行社,后者主要是由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各地的协会组成。在参与者方面,参与户外运动的人群以年轻白领为主,其次是IT人员、外企和私企职员、经济富足且心态年轻的人士、公司老总或个体老板,以及喜欢旅游和艺术的自由职业者;总体而言,参与者比例较小,主要是因为存在理解误区,缺乏专业知识[17]。在产业发展现状方面,户外运动已被公认为是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但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商家经营理念存在误区,经营策略有待提升,竞争意识较为薄弱[18]。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尽管受到安全、经费、师资、学校支持等因素影响,全国仍有200多所大学已经或者准备开设定向运动、野外生存训练、攀岩、登山等课程[19]。

2.探险旅游

国外探险旅游业较为发达,学术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其研究内容从最初主要关注基本概念,逐渐向探讨探险旅游的安全、产品、市场、影响等方面深入。在探险旅游安全与风险领域,一般认为其与一定的风险共存,参与商业化探险旅游活动的游客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恐惧和挑战体验[20]。在探险旅游产品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探险旅游产品的文献比较缺乏,相关研究发现,探险旅游项目差异非常大,一些项目相互重叠[21]。在探险旅游市场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探险旅游相关的杂志、期刊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探险旅游有关经营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促进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智力支持。

五、结语

特种旅游是继观光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之后兴起的重要旅游产品,对于推动区域旅游差异发展,促进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开拓海外旅游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5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的特种旅游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国内特种旅游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于2005年以后发展较快,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对象目前局限于特种旅游的概念、类型、特征、发展战略、对策措施等,对特种旅游消费行为、客源市场、资源分布、规划设计、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研究不足;特种旅游研究人员以高等院校学者为主,旅行社、户外运动机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参与较少;研究方法以区域实证研究为主,多使用定性描述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定量研究、比较研究比较缺乏,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引用也不多见。有鉴于此,各地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对特种旅游业的调查和研究,鼓励旅游和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经营、管理人士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资源、地理、经济、管理、心理、市场、规划等不同视角对特种旅游进行全面研究,以促进我国特种旅游的健康发展和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

[1]Alan Ewert,SteveHollenhorst.Testing theAdventure Model:Empirical Support for a Model of Risk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J].Journalof Leisure Research,1989,(21).

[2]刘天虎.新疆特种旅游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5.

[3]李洁,谷利.云南省特种旅游开发初探[J].旅游研究,2009,(1).

[4]田里.论旅游内涵延伸的新形式——特种旅游[J].思想战线,1996,(3).

[5]国家旅游局.特种旅游文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6]金海龙.新疆特种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干旱区地理,1998,(2).

[7]韩燕平,刘建平.如何开发特种旅游市场[N].中国旅游报,2006-08-14(11).

[8]谢勇.我国发展特种旅游探析[N].中国旅游报,2006-08-02(13).

[9]杨新军,宋辉.中国西部地区特种旅游开发的可行性[J].西北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4).

[10]王卫平.特种旅游及其发展战略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

[11]王思超.新疆特种旅游向规范化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8-12-12(08).

[12]卢静怡.我国特种旅游浅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7).

[13]田华.甘孜州推出特种旅游的构想及措施[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14]何伟.西藏发展特种旅游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 2006,(9).

[15]杨韩涛,李才.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特种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地质通报,2010, (12).

[16]张雅玮.对上海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17]李萍,李艳翎.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18]梁强,罗永泰.户外运动产业的需求挖掘与价值创新策略[J].体育科研,2007,(3).

[19]高兴贵.影响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0]CaterCI.Playingwith risk?participantperceptions of risk andmanagement implications in adventur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2).

[21]Buckley R.Adventure tourism products:price, duration,size,skill,remotenes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

F590

A

1008-6382(2012)01-0044-05

10.3969/j.issn.1008-6382.2012.01.011

2011-12-22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李庆雷(1978-),男,山东东平人,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安 然)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探险特种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特种侦察游骑兵
小型地面特种机器人初露锋芒
冬季户外运动
去探险
这些特种蔬菜种植前景广阔
探险之旅
特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新西兰皇后镇的户外运动
数说户外运动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