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醒石》第一、二、十五回本事考源

2012-12-17 19:04··
明清小说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小说

··

《醉醒石》是明末清初模仿“三言”、“二拍”而创作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题东鲁古狂生编辑。全书共收故事15篇。它是一部以暴露讽刺为特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明末清初的浊乱世相、世态人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认识价值。书中15个故事的来源,学者们都在努力做着本事考证的工作。

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对《醉醒石》第四、六回故事的本事来源做了考证。他认为第四回的入话是写的当朝事,正文取材于明代屠龙的《由拳集》卷十九《程烈女传》;第六回取材于《李徵传》,见《太平广记》卷四引《宣室志》①。赵景深先生在《中国小说丛考》中补充第六回的本事直接来源于《古今说海》已集《人虎传》,因为后者人名就是李微,与《醉醒石》同,且叙事详尽,文字省略较少,与《醉醒石》情节全合②。官大梁先生考证出第十二回中李子龙谋反伏诛一事历史上实有其事,在《宪宗实录》中有详细的记载③。徐复岭先生后来考证出第八回、十回本事来源,据其考证,第八回写王臣扰民被正法一事,这在《明史》卷118《王恕传》中有明确的记载,认为《醉醒石》第八回故事本源于苏州诸生抗暴一案是证据确凿、无可置疑的;第十回中的“侠士”浦其仁故事,徐先生从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中引录的《戒庵漫笔》中一故事,考证出《醉醒石》中故事当由《戒庵漫笔》敷衍而来,并坚信自己的考证是凿凿可信的④。同样对其做本事来源考证的还有张清吉,但其观点难以令人信服⑤。由此可见,十五个故事中有五个本事来源已经考证出出处。本文将考证第一回、第二回、第十五回的本事来源。

一、第一回本事考

《醉醒石》首回《救穷途名显当官 申冤狱庆流奕世》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上海县人姚一祥在做诸生时,赠十两银子给一个遭抢劫的举子,使得被资助的人得以赴京应试,并一举考中。后来姚氏靠捐官选得江西九江府知事,专管牢狱之事,后来借御史之力将五人释放,并未收受分文。最终他的这些功德惠及子孙⑥。

李延罡所撰的《南吴旧话录》,记载了以下两条关于姚一祥的故事:

姚太学游太学时与吴兴一生最善,其人入曲中,尽丧其资,患病将危,握姚手曰:“吾得五十金即首邱有日。”姚流涕曰:“理无坐视足下死者。”归寓捐橐与之,此生归,病旋愈。乡会联捷。未几,按江右。姚适除临江,知事御史召而谢之,且曰有犯者五人吾细求其故,可以出之,第办千金寿兄毋难,立判。姚谨诺出。佯以五人如御史言事即释五人,固未尝见姚面也。

姚太学方伯通所之祖讳一祥以资游成均,好谈节侠,世所传救某御史于微时,犹曰或别有所识也,至与御史宦途偶值释人之罪,而不取其金,佯受人之报而阴活人之命,尤所难能者也,遂贵及其孙有由然哉。⑦

这两段文字仅255字,小说据此敷衍成6000余字。《醉醒石》和这则材料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不同地方如材料中提到吴兴一生向姚一祥讨取五十金的情节,小说没有交代他具体讨要的数目,姚一祥最终给他白银十两;材料为知事御史,小说中为察院;释放囚犯五人,小说中为七人。这都是很细小的改变。

小说增加的情节有:姚一祥外出,整日花天酒地,纳监无成,回家被母亲大骂;为官九江府知事,对囚犯特别关照,人人感恩;察院召见姚一祥,他的心情变化;姚一祥晚年做一梦,后逝去。小说这样改编增加了故事的情节性,且这样细化更真实生动,如察院召见一祥时,他开始非常惊恐,后非常惊喜,这种心情变化写得非常真实。

小说删除不取的情节有:吴兴一生得金后,病愈,科考顺利,按江右,小说中没有,而是直接写到察院召见一祥,这样就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原来受资助的人现在就是察院,当然也不用提当年病好科举成功的经过了。

小说最后说:“其孙名永济,登万历戊戌进士,后官至浙江左布政,予告归家。”姚一祥的孙子据查证是姚永济,他是万历戊戌进士,后官至浙江左布政。查乾隆《上海县志》卷十《姚永济》可得知,他是明万历26年(1598)进士,以政绩卓著擢浙江布政使等职。

二、第二回本事考

《醉醒石》第二回《恃孤忠乘危血战 仗侠孝结友除凶》讲的是明代江西地方,有陈伯祥、王善等一伙强盗,啸聚姚源诸山山洞之中,时窥伺州县,剽掠乡村,地方不宁。连江巡检刘濬意气英爽,颇有才略,曾智断弓兵姚虎与木匠妻通奸案,并明断染、银铺主非盗。其子刘琏,有胆有智,弓马娴熟,倾心接纳豪杰,随父在任。一日,行省下牌,令刘濬会同守御千户所正、副千户周章、徐玉前往剿捕陈伯祥等。周章,徐玉畏葸不前,争出主意,欲应付了事。刘濬设计攻敌,自当主力,请周、徐协助。刘濬携子一举突袭成功,而周、徐二人竟在关键时刻不出兵援助,致令刘濬等被俘。刘濬誓死不降,骂敌请死,后被张破四一刀砍死。刘琏听取乡兵头目吴健及弓兵陈力建议,回到城中求见知府,请求发兵为刘濬报仇,知府不允,再三请求不肯,刘琏再向行省陈言请助,行省亦一力拒绝,且言刘濬为损威误国,欲要题参。刘琏急切中将一腔冤苦哭诉于昔日相交豪杰,众豪杰要与刘琏报仇雪恨。刘琏等先使人入贼营设伏,又得陈力、吴健做内应,力克敌寨成功,捕陈伯样、王善两贼头并杀害刘濬的元凶张破四。刘琏让一干豪杰带陈、王去请功,留张破四剖腹剜心祭献父灵,并置棺木安葬父亲。众人将刘氏父子功勋上达,本府及行省见剿灭贼众,俱认为己功。明太祖赏罚严明,将刘濬赐了同知,所在立祠致祭;刘琏授知县,其余各得奖惩。

此回源于《元史·忠义传》:

刘濬,字济川,其先兴州人。曾祖海,金进士第一人,仕至河南府尹,死于国难,子孙遂家河南。濬由廉访司书吏调连江县宁善乡巡检。

至正十三年,江西贼帅王善寇闽,官军守罗源县拒之。罗源与连江接壤,势将迫。濬妻真定史氏,故相家女也,有才识,谓濬曰:“事急矣,可聚兵以捍一方。”于是尽出奁中物,募壮士百余,命仲子健将之。浃旬间,众至数万。贼寻破罗源,分两道攻福州。濬拒之辰山,三战三捷。俄闻福州陷,众多溃去,濬独帅健兵进。遇贼于中麻,突其阵,斩前锋五人,贼兵大至。鏖战三时顷,濬中箭堕马,健下马掖之,俱被获。濬忿,戟手大骂。贼缚濬阶下,先斫手一指,骂弥厉,再斫一指,亦如之。指且尽,斫两腕,次及两足,濬色不少变,骂声犹不绝,遂割其喉舌而死。健亦以死拒贼,善义之,舍健,使敛濬尸瘗之。

健归,请兵于帅府,以复父仇,弗听。健尽散家赀,结死士百人,诈为工商流丐,入贼中,夜半,发火大噪,贼惊扰,自相屠戮,健手斩杀其父者张破四,并擒善及寇首陈伯祥来献,磔之。事闻,赠濬福建行省检校官,授健古田县尹。官为濬立祠福州北门外,有司岁时致祭云。

可以看出,小说与上引史料类似,史料文字455字。两者不同处在于:《元史》记载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元代至正十三年,小说里改为明太祖初定天下时;父子刘濬、刘健,小说中改为刘濬、刘琏;正史中刘濬死的很惨,小说里只说成是被张破四一刀砍死;赠刘濬福建行省检校官,授刘健古田县尹,小说为刘濬赠同知,刘琏授知县。改的好处:小说对父子姓名的更改,未改姓,只改名,可以让这两人的真名姓无限接近史实,处理的非常有分寸;小说对刘濬惨死惨状的改写,处理的也很有技巧,如果完全同正史中那样的描述惨状,作者和读者也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如此处理也能减轻读者的心理负担。

小说增加的情节有:刘濬英明破案的故事;两千户的勾心斗角,贪生怕死才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写前者就把主人公写的有血有肉,符合人物的性格,为后文写他的不屈死节埋下了伏笔;写后者内部的不和,这就写出了朝廷的腐败。

小说删除的内容:刘濬妻子有才识,对刘濬说可以聚兵御敌,于是当掉所有妆奁,招募壮士,任命刘健担任将领,此段为小说中所无;福州、辰山、中麻等具体地名,小说中皆无。

综上可知,第二回完全是作者撷取《元史》中的相关史料敷衍、删改、增饰而成。

三、第十五回本事考

《醉醒石》第十五回《王锦衣衅起园亭 谢夫人智屈权贵》,写嘉靖年间锦衣卫千户王锦衣,和同样是锦衣卫的陆锦衣(文中有一次也称他陆指挥,后面的陆指挥专指陆锦衣的儿子)结为通家。王锦衣一次看到陆锦衣的儿子气貌不凡,又年轻(时16岁),怕他浪费青春,就特意培养他,悉心指导陆锦衣的儿子,自动教他司法文书和行政文书等公牍以及一些审案、做人方面的知识,而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不管不问。陆锦衣的儿子一次在河南行宫大火中拼命救出了嘉靖帝,后颇得到天子的器重,当上都指挥掌堂,权势很大。

王锦衣的儿子因为缺乏教养,平日喜欢喝酒赌博。王锦衣去世后留给他的三座园亭,被忘恩负义的陆指挥用计夺去两座,但陆指挥还在设计陷害他想获得第三座园亭。陆指挥以王锦衣的儿子为非作歹为由,把他逮捕下狱。后谢夫人也被迫出来见官,陆指挥高高上坐,并将拶指夹棍摆在他们母子俩的面前,王公子吓得大哭并求母亲救命。谢夫人当即跪下来,并对王公子说:“你怎么能免得一死呢,想当初你父亲坐在这个位子做这种没天理事也不知干了多少,今天也只能说是老天爷的报应,正好报应在你身上,你还想活!”谢夫人敲山震虎、言外有音,顿时使得陆指挥良心不安,回想起王锦衣曾有恩于自己,自己占据了恩人的两个园子已经是忘恩负义了,再去逼抢第三个园子实在过不了良心这关,很快陆指挥就把他们母子都释放了,不再有夺取王锦衣遗产的念头。

本回故事来源于冯梦龙的《智囊》“闺智部贤哲卷”《王佐妾》条:

都指挥使王佐掌锦衣篆,而陆松佐之。松子炳未二十,佐器其才貌,交以爰书、公移之类,曰:“锦衣帅不可不精刀笔。”炳益德焉。后佐卒,炳代父职,有宠,旋掌篆,势益张。而佐有孽子不肖,纵饮博,有别墅三,炳已计得其二。最后一墅至雄丽,炳复图之,不得,乃陷以狎邪中罪,捕其党与其不才奴一二,使证成佐子罪而后捕之,死杖下者数人矣。佐子窘甚,而会其母——故妾也——名亦在捕中。既入队,炳方与其僚列坐,张刑具而胁之。其子初亦固抗,母膝行而前,道其子罪甚祥。其子恚,呼母曰:“儿顷刻死,忍助虐耶!”母叱曰:“死其死,何说!”指炳坐而顾曰:“而父坐此非一日矣!作此等事亦非一,而生汝不肖子,天道也!复奚言!”炳颊发赤,伪旁顾,汗下,趣遣出,事遂寝。⑧

从上可以看出,《醉醒石》第十五回的故事梗概完全脱自于《智囊》,智囊是实名实姓,而《醉醒石》将具体的名去掉,其他的情节几乎一样。《智囊》是冯梦龙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书中的一千多则故事,多数信而有征,查而有据,真实生动。

但《醉醒石》的作者不满足这些,而是按照这些人物加入相关的历史史实,以小说存史。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样更能帮助我们证明小说中王锦衣即是王佐,陆锦衣实为陆松,陆锦衣的儿子就是陆炳。在《明史》卷307《陆炳传》中有记载:

陆炳,其先平湖人。祖墀,以军籍隶锦衣卫为总旗。父松,袭职,从兴献王之国安陆,选为仪卫司典仗。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迁锦衣副千户。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世宗始生,松妻为乳媪,炳幼从母入宫中。稍长,日侍左右。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松卒,袭指挥佥事。寻进署指挥使,掌南镇抚事。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关于这一段故事,《醉醒石》是这样描绘的:

一日,卫中新到一个陆指挥。是江南籍,向在任典府,因圣上登基,以从龙侍臣,历升到此,列衔上堂……一日,在陆锦衣宅子吃酒。问起子息,陆锦衣道:“一子,已十六岁了。”王锦衣请来相见,却是一表人材……那陆锦衣因圣驾往湖广承天府,拜献皇帝陵,他该扈驾,带儿子同行。行到河南,行宫里边两次火起。第二次火大得狠,近侍内官宫女,也不知烧死多少。扈驾大臣,烟焰中不知圣上何在。却是陆指挥儿子,他时运到了,拼命到里边护驾。见皇上在火光中,没处寻路,他在承天时,曾见圣上,认得,竟向前背了,冒烟火而出。这虽真命之主,百灵扶掖,他这冒死救驾,功也莫及。圣上在路,已行授官重赏。到京,连加升擢。不四五年,竟到了都指挥掌堂。他审决公事,犹如老吏,人都道他少年老成,不知有所传授。

两段文字比较可以看出陆指挥的籍贯、职位、儿子的护驾经历和《明史》非常吻合。关于护驾经历,《万历野获编》也有云:炳得于行宫救火,建捧日之勋,兼拜公孤与进士恩荣宴而极。但这些史实《智囊》是没有的,是《醉醒石》作者据正史加入的。

不同之处在于:正史中对宫中大火的描写蜻蜓点水、惜墨如金,小说中对大火的场面描写渲染的很大,这样就可以凸显出陆锦衣的忠勇,为后来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关于王佐,《醉醒石》对此人也有大量的史实介绍,文中说他是大兴人,由武进士任锦衣,后升到指挥使,他素性清雅,喜与文人交往,还加入诗社。后来“因宁王谋反,拿了个交通的都督朱宁;后武宗没,拿了都督江彬;至世宗初政时,拿司礼监太监萧敬一干、指挥廖鹏一干”,“此后王锦衣,因打问这些谏大礼的官,都从宽。又打问山西巡抚马録拿妖人张寅一案,又据实不得圣意,还又不得内阁的意,他也急托病,告了个致仕。在这三个园,也盘桓快乐了三四年而殁”。据《明世宗实录》、《明史》等史料,上面发生的几件大事全属实,事件发生的年代与正史完全吻合。至于这些事王佐是否真参与了,在史书中笔者暂未找到相关记载,但王佐确实是嘉靖年间的指挥使,同样是在《明史》卷307《陆炳传》中,有“帝初嗣位,掌锦衣者朱宸,未久罢。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王佐也是指挥使中的贤德之人,王世贞在他的笔记体史料汇编《锦衣志》中记载:“王佐为都指挥使,领(锦衣)卫事……佐为人谨愿有志,介闲射便骑,以刀笔吏能称也,然时时援古义。”还有明代后期无名氏专记明武宗朝时事的史料私人笔记《沂阳日记》,在《王都督》一文中记载:“王都督佐,掌锦衣卫事,京师人称为王堂。才敏志忠,律己廉介,扶翼善类,祛击凶邪,凡诏狱议该从轻,虽披逆鳞,必委曲别白,至数十上,不肯阿顺违议……公不肯索富家细过,至巨猾凶豪有犯,虽巧贿势嘱,亦不得脱,以是称名执法。前后锦衣皆莫及也。”这两人的记载与《醉醒石》中对此人人品的描绘可谓如出一辙。王佐最有名的乃是段张鹤龄“谋逆”一案,《明史》中有记载。王佐是嘉靖十七年去世的,《醉醒石》中王锦衣大约是嘉靖十年去世的,有点出入,同时审理张鹤龄一案小说中没提,原因当然是作者不是写某一个人的传记,不必面面俱到,件件坐实。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某些事实是正史中找不到的,可补正史之缺。

史洁珵的《德育古鉴》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锦衣卫王佐,其知友陆松亦掌卫篆。后松子某袭居松职,势焰甚张,而佐子不肖。有一别墅,极雄丽,欲得之,不可,乃陷以罪,捕及其母。其母膝行前,诉其子罪过甚详。其子恚甚,呼母曰:‘儿顷刻死矣!忍助彼为虐乎?’母叱之曰:‘死即死,何说?’指陆坐而顾曰:‘汝父坐此非一日矣,作此等事亦非一,而生汝不肖子,天道也。复奚为?’陆颊赤汗下,趣遣之出。事遂寝。世徒见宦家子为势要所鱼肉,莫不恨彼而悯此;而不知宦家子被人鱼肉,原是宦家之报。然今日鱼肉人者,他日又必有人鱼肉之,所谓后人复哀后人也。悲夫!

可以看出,《德育古鉴》里关于此段的所载几乎脱胎于《智囊》,只少了一段王佐教陆炳读书的一段,而《醉醒石》则加入了王锦衣教陆锦衣儿子读书一段,作者这样改编用意在于体现了王锦衣对陆锦衣的好,而后来陆锦衣强占王锦衣家园子行为是为人不齿、忘恩负义的。

《德育古鉴》是清康熙年间史洁珵编写的。《醉醒石》的作者是明代人,成书时间是明末清初,书刊行的时间是清初,《醉醒石》的第十五回脱胎于《智囊》但有加工修改,王佐、陆松、陆炳在历史上都实有其人,《醉醒石》在篇章中加入了一些正史内容,但整体的故事结构完全出自于《智囊》,《德育古鉴》关于王佐妾的故事是《醉醒石》第十五回故事的流。

注:

①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

②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398页。

③ 官大梁《〈醉醒石〉第十二回的故事来源》,《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④ 徐复岭《东鲁、醉醒石本事及其他——答张清吉同志》,《济宁师范专科学报》,1997年第4期。

⑤ 张清吉《〈醉醒石〉作者考—兼与徐复岭先生商榷》,《济宁师范专科学报》,1997年第1期。

⑥ 文中所引《醉醒石》的文字,皆出自东鲁古狂生编辑的《醉醒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文引录正文文字,不再出注。

⑦ 李延罡《南吴旧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153页。

⑧ 冯梦龙著,张海等校译《智囊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9页。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倾斜(小说)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文学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