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清
随着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和音乐新课程的全面贯彻实施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更新和变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办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色是我们的重点研究课题。
2006年月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方面,在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的安排、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基础设施方面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培养规格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新方案的变化与要求,国内各艺术院校纷纷积极进行课程探索与专业教学改革。有的院校提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材标准,有的院校则提出“主修与副修,专材与通材”论,等很好的建议,有的院校则把“多能一专”作为长期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
广西属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且相对滞后的地区。教育也相对常落后,尤其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更是落后,音乐教育的情况就更加严重,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音乐老师,音乐课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职上课。因此,大部分音乐课成了变相的数学课、语文课,音乐课形同虚设,有的地方的虽有音乐老师,但音乐课的质量如何基本上没有人关注,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音乐教学环境和条件极差。究其原因,除受教育经费的制约,音乐教学地位极低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处在极薄弱的地位。因此,这些音乐教育较落后地区每年能进入高校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少而且整体素质偏低,学生毕业后能回到本地工作的也就更少了。
首先,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的生源制约了该地区的音乐人才不可能做到“一专多能”。因为,培养“一专”需要有过硬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专项技能。西部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如此落后,很多音乐生甚至是因为文化成绩差无法考上非艺术、非体育类的院校,才用几个月的时间匆匆忙忙的学了一首声乐曲、一个舞蹈,侥幸考上了大学。但是音乐基础和专业技能实际上非常差,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西部地区的音乐生进入高校学习四年音乐教育,毕业后也许还比不上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高考生。所以说,“一专”的前提根本无从谈起。
其次,我们认为广西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也不可能做到“多能一专”。实际上,“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只是个主次的问题。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生源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这些学生仅仅通过大学的四年本科教育是无法达到“一专”的。而且,目前音乐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是没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做到“既多能,又一专”。
再次,关于“主修与副修”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说法在广西地区也行不通。在广西一些较贫困地区,中小学本身的规模较小,教学资源有限,教学硬件配备不足,试想,一个主修黑管,副修钢琴的学生来到这些地方的中小学能担任音乐教师,没有电子琴、没有钢琴的,或者说什么都没有。主修的东西、副修的东西完全排不上用场,即便有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有钢琴或电子琴,但作为音乐课,学生更希望学、更容易接受的却是唱歌、跳舞,而非黑管、钢琴等器乐。“主修与副修”是否合适则显而易见。
在广西很多农村中小学,学校规模小,学生少,能配备一名艺术教师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作为艺术教师要既要负责音乐、美术的教学工作,还要负责学校的文艺活动的组织、编排、排练、指挥、演出等工作,如果艺术教师只是懂得单一门类的艺术学科,便很难胜任。因此,广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身的特点、规律与要求,培养多能型音乐教师,是广西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根据精神,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为:
1.具有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专门人才,所以,要求“专、精、深”,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生音乐老师为目标,因此,我们不以某一技能、技巧、理论、知识的“专”为目标,而是要求学生“全、正、质”,即全面发展,路子“正”,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方法正、路子正,不仅为自身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将来能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不以数量为追求目标,而以质量取胜。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音乐能力,成为多能型的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2.具有实践性。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舞台是他们实践的平台,而作为师范生,他们的实践平台就是讲台,对于音乐教育类的学生,不管是舞台还是讲台,都对他们有重要的意义,舞台能帮助他们锻炼和提高音乐的技巧、技能及表演能力,讲台能帮助他们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班主任组织能力等,因此,我们与社区、学校、艺术馆等单位挂钩建立多个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在舞台、讲台上的实践机会,以适应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
3.具有服务性。人才流失是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音乐人才,为地方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在广泛学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有地方特色的多能型音乐人才,我们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合理分布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三大类型的课时。
2.确保专业基础课程:充足的课程的课时量保证学生能够打好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课程的设置。所定课程涵盖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理论、音乐教育理论等,力求通过系列课程的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技能并举的实用型音乐人才。
3.丰富限选专业模块:共设置声乐、钢琴、器乐、理论、舞蹈五大限选模块课程,同时在模块课程体系内将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和该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保证了模块种类的多样性和模块内涵的丰富性。
4.注重集中实践教学:包含军事训练、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社会实践与见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等8项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先后分布在不同的学期,以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1.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
声乐和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的两门,是基础,没有主次之分和“主修”与“副修”之别,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只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不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只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很少开口练唱。这样就形成了嗓音条件好的以学声乐为主,嗓音条件差的以学钢琴为主,使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变成“主修”与“副修”课,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能唱不能弹或能弹不能唱。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弹琴和唱歌是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只会弹琴不会唱歌或只会唱歌不会弹琴是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因此,在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之间杜绝存在“主修”和“副修”现象,对学生来讲,“主修”是钢琴和声乐,“副修”则是在学好这两门课程的情况下,扩大选修课时数,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其他姐妹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
重视合唱指挥课、器乐课、乐队编配知识课以及形体舞蹈课。这些课程虽然高师音乐专业大多都开设,但往往不被重视。事实上,合唱队的组织、舞蹈队和器乐队的训练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是很重要的部份。所以,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检查力度,采用每学年进行一次汇报演出的方式,强调每个学生必须最少参加一项集体节目的演出,以检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强化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让学生得到很好的舞台实践机会。
2.改革声乐、钢琴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1)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摇篮,长期以来都是沿用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改变过去专业技能教学中所沿袭的这种师生“1对1”授课的专业音乐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采用“1 对 2”、“1 对 3”、“1 对 4”的小组课教学,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训练,适当地选择其中的学生在课堂上单独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更加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又能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相互学习交流,形成竞争与对比,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逐渐掌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将来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奠定教学的感性基础和经验。
(2)内容更接近实践形式。音乐会或综合晚会上,除了独唱这种表演形式,更多的是重唱、表演唱、组合等多人演唱形式,不是每个人都有独唱的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独唱的水平,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适应多种演唱形式的能力,因此,在声乐方面加进重唱、表演唱、组合等形式。在钢琴教学的内容上,始终惯穿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并加进四手联弹的曲目,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
3.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且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强化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强调要有实践与运用的环节,如声乐教学、考试中让学生自弹自唱,相互伴奏,把考场变成小舞台,让考试以演出的形式出现等。除在课堂上的实践外,还要走出课堂,积极开发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与音乐活动资源,设立富有特色音乐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如小型教师与学生的声乐研讨会、演唱会,钢琴演奏音乐会、钢琴四手联弹演奏会等,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里、市里、自治区里的各类比赛,要求学生每年组织一到两场文艺晚会,联系了一些专业的音乐团体作为实践基地,邀请资深人士来开讲座,点评学生的表演及直接参与音乐团体的一些演出。以检验学生对各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它将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融会贯通,并辅以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与专长,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充分地展示出来,既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各个领域,又扩大了学习、运用与艺术表现领域,更提高的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联系有音乐高考生的学校作为教育实习基地,由教育基地的一线教师给学生开讲座,让学生到实习基地去给中学生上课,开展课外活动等,不但能让学生掌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教学第一线的要求与状况。艺术实践活往往需要多次的集体讨论、研究、求证和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这种合作能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4.将本土民族音乐溶入课程教学
西部地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丰富,我们提出“立足本土,加强本土音乐文化与教育研究”,在课程教材建设中溶入本土民族音乐教材,组织学生排练、传唱本土民族音乐,如组织学生排练本土音乐合唱曲参加广西东盟会期间演出的《红铜鼓》选拔赛,组织学生排练本土音乐的中重唱、组唱曲及本土素材的舞蹈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同时,每年组织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民间音乐采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采集家乡的民间歌曲,如西江“水上民歌”、梧州市长洲区泗洲岛青山庙的庙歌“下哩歌”、梧州郊区的“莲花板”、苍梧的“鹿儿剧”岑溪的“牛娘戏”、蒙山的“山歌”、“瑶歌”等,并根据采风素材创作具有本土风格的歌曲作品,举办下乡采风汇报会,强化了学生喜爱和学习本土民族音乐的风气,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扎根家乡的思想与理念,同时,从专业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培养“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
培养多能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教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教学改革,我们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期望有更多合格的音乐人才能在本地扎根、开花。
注释:
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②杨贵仁:《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讲话稿。
③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2004。
④苏涵琼:《复合型艺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万方数据库。
⑤蔡世贤:《关于音乐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讲话稿。
⑥郭贵春:《重点建设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统筹协调区域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⑦熊庆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着眼于价值重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